新部编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大理学家的这首诗,曾使无数人豁然开朗,不断追求新知。

那么,他的理学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思想呢?儒学为什么要发展成为理学?心学又是怎么回事?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知识要点】
一、三教合一(理学形成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挑战:
(1)佛教的传播和兴盛:西汉末年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
(2)道教的传播:东汉时期兴起,东晋南朝时建立神仙体系
3.儒学的发展:吸收佛教、道教精神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玄学。

4.唐朝统治者三教并行政策
统治阶级重视文治,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二、程朱理学
1.理学概念: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吸收佛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要内容: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天理就是人伦,就是三纲五常。

(2)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最终目的:明道德之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需要,有力的维护了封建统治。

(2)用纲常名教束缚人们思想。

3.影响:
(1)强调自我反思,内心反省,提高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2)容易忽略实践探索和缜密研究,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解析】
1.理学出现的背景:
两汉时期的儒学,又可称为经学,以学习和研究“五经”为主,解释天人之间的神秘关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依据。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

佛教思想的传入所带来的挑战及新思想、新理念。

佛教思考世界的本源,探寻世界的终极问题,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

许多人信佛(包括皇帝),给儒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部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广大儒学,发展儒学。

如,北宋的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理学。

2.朱熹和理学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冲。

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

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

后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

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

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

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

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

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

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

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

理解“理”的内涵。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
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在程朱那里,“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二程遗书》: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心学的兴起及其内涵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史载王守仁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

从34岁开始“专志授徒讲学”,从事教育20余年,直到57岁病逝为止。

王守仁一生以破“山中之贼”和“心中之贼”为己任,以达到“辅君”“淑民”,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因而,曾受到了明王朝的重用和封赐。

但也遭到了一部分官员的猜忌和打击,直到王守仁死后三十八年,才恢复他的名誉,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守仁的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明朝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王守仁认为,人的良知是在人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的日常行为都是良知的表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讲了一个王守仁的弟子与小偷的故事。

一天半夜,王的弟子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起了良知的道理。

小偷不屑地问: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王的弟子先让小偷脱掉外衣,之后让小偷脱
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

当脱到只剩内裤的时候,小偷犹豫了,说,“这不太合适吧!”王的弟子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良知是人存在的根本,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人心灵中的天地万物的“纲”。

“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推广、扩充到一切事物。

4.理学的历史作用:
理学的积极作用:追求道德修养,思考伦理人生,促进社会和谐;提倡社会责任,注重气节操守,具有社会正义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消极影响: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轻视对具体事物的研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压制人的私欲、物质追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君主专制、等级观念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平等、民主和法制精神。

【教学策略】
1.如果我们说“宋明理学”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程朱理学和陆王新学。

如果单纯说程朱理学,就不包含心学。

2.要结合佛教思想,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给学生点拨清楚。

佛教主张“苦集灭道”即人生是苦,原因在欲望,只有灭绝欲望,才能达到超脱的彼岸。

所以,理学的灭人欲,直接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当然,此处的人欲,不是指人的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愿望,而是超越礼制的非分之想。

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3.理学和心学实际上都在思考世界万物的本源,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宋明理学在吸收了佛教思想后,更加哲理化,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从理学大师身上学习他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认真学习外来文化,深入思考,发展和广大儒学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理学和心学作为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用不同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高考真题】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
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