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测)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的宗教改革(测)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常常采用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A.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 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 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C
2.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立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 教权高于王权
B. 王权与教权平等
C. 王权高于教权
D. 王权与教权互不干涉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的权威,故选A而排除BC;“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则说明教权是与王权有交集的,而且是教权管着王权,故排除D。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这一题关键是提取出“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两个信息,然后进行准确解读。
3.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所造成的影响是
①诸侯混战,社会动荡
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③为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这一题的选项设置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选出其中一项错误的说法④,答案就出来了。
4.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 人文主义
B. “因信称义”
C. “先定论”
D. 理性主义
【答案】C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
关键是要区分“因信称义”和“先定论”的含义区别。
5.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德意志农民战争
A. 教会发动农民反对宗教改革引发了战争
B. 宗教改革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C. 农民战争反映了农民对改革的迫切期望
D. 德意志通过农民战争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故排查ACD,选B。
6.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沟通。
某班同学对这一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以下几点认识,明显不正确的是
A. 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 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
C. 路德的主张会导致思想的混乱
D. 路德的主张肯定了人文主义的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沟通”,建立在对宗教绝对信仰的基础之上,这种观点并不冲击宗教信仰本身。
故排除ABD,选C。
7.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路德焚烧教皇令
A. 焚烧教皇令是对教皇权威的蔑视
B. 焚烧教皇令说明路德与教皇彻底决裂
C. 焚烧教皇令是路德信仰动摇的表现
D. 焚烧教皇令反映了德意志人的心声
【答案】C
8.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通过赎罪券教皇树立了权威
B. 出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
C. 民众通过赎罪券解脱了苦难
D. 出售赎罪券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答案】B
【解析】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的钱落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就赎清了一切罪过,这完全是靠欺骗榨取钱财的手段,故选B。
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排除AC; 出售赎罪券是满足罗马教廷的贪腐生活,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排除D。
9.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认为基督交给教皇治理的不仅仅是教会而是全世界,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英诺森三世在极力维护教会的权力
B. 英诺森三世认为教权高于王权
C. 英诺森三世把教皇权力推崇到了极点
D. 英诺森三世时教权已全面衰落
【答案】D
10.有关加尔文宗教改革中“选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先定论”的内容之一
B. 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沉沦的“选民”
C. “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D. “选民”注定会发财致富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先定论认为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
获救的为选民,沉沦的为弃民,排除A。
根据先定论,选民应该获救,弃民应该沉沦。
故选B。
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是成为选民的标志,排除C。
财富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排除D。
11.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A. 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B. 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
C. 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 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是加尔文的“先定论”观点,故B错误,选A;此观点符合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需要,C项错;加尔文并不反对信仰宗教,只是提倡以一种宗教代替另外一种宗教,排除D。
12.对“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先定论”反映了资本家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谁是“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的
③“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根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
原因:摆脱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从思想、宗教、民族与国家、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分层次去阐述,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