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27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bh)▲烧②(qie) A 意③分道扬 A (biao)④玲珑(tl)▲透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來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甜静。
蜿蜒曲I叫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浅吟低唱,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至,或玲珑飘逸。
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于青山绿水,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苍桑。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10分)
①晓战随金鼓, A (李白《塞下曲》)
②▲__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③兼葭凄凄, A 所谓伊人, A (《兼葭》)
④_________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_______________ 》)
⑤)▲―君子好逑。
(《关雎》)
⑥▲, ▲_________ ,威天下不以兵革Z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名著阅读(5分)
(1)•离开飞岛后格列佛到了“拉格多”,在那里他到了数学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奇特。
请简答。
(3分)
(2)《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2 分)
5、阅读下面文字,答题。
如今,越來越多的苏州城里人利用各种节假FI白己驾车涌入周边,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界常火爆。
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十一”长假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了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
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摆阔炫富,
乱丢垃圾,赌【専酗酒等。
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3分)
6、阅读下而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7分)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 ▲”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 ▲”的情
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飙冇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冇写 __________ 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3分)
(2)自选角度,赏析三四句。
(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二)(12 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Z,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FI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了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人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薪。
薪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攻锌、綁、苦、柘、谯,皆下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
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 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Z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
梁口“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Z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口“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府皆慑伏,莫敢起。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
徇卜•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禅]①会稽导会稽郡的郡守殷通。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
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④睨斜眼看。
7.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4分)①吴广索爱人A
■
③使公及桓耄将点②比至陈▲
■
④桓楚亡在泽▲
8. 下列句子加点字“Z”的意义■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令辱之
B.皆下之
C.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D.独籍知之耳
9. 翻译句子。
(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志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______
10.从上述两个语段,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阅读饯科峰的《读廿风雅事何必硬上弓》一文,完成11-13题。
(8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
钱科峰
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
人的美好向往。
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游人。
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一个ipad 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 ,读书者
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
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
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
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
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中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
这不,新华有报道称,我国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
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是唐代书法家颜莫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会很冏,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
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
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
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
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
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
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
11木文的屮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开头写古人少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1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
(16分)
慢
李娟
①在苏州的山塘街,我遇见一位卖茉莉花的老婆婆。
她坐在街角的小木凳上,身旁放着小竹篮,竹篮里盛满洁白的茉莉花。
她低着花白的头,苍老干枯的手指,轻轻捻起那些小茉莉。
雪白的茉莉,淡然、羞涩、洁净,如待字闺中的少女。
她将一根细铁丝从花瓣中穿过,不一会,一串茉莉花就穿好To她缓慢的举止,满头的银发,慈祥的模样,那么像我的祖母。
我蹲在她身旁静静看着,茉莉如一群白衣的小姑娘排着队,牵手站在一起,我买了几串茉莉花,戴在手腕上,清芬袅袅,有暗香盈袖。
②慢,原来这样娴雅和静好。
③慢,是在苏州留园里听苏州评弹。
小桥流水,水榭亭台,也只有在古老的姑苏,才滋生岀人世间最美的声音一一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那么柔软、湿润、惆怅,无尽的缠绵,浓郁的化不开的情思,细听原来是一曲《梁祝》。
台上一袭长衫的翩翩男子,是从周瘦鹃笔下走出来的吗?穿桃红色旗袍的女子,仿佛一朵嫣然的蔷薇,她唱着r同窗共读三长载,你和我促膝并肩两情深似海,你我在人间不能成婚配,身化彩蝶花丛翩翩双飞,天长地久不分开……”
④此时,光阴也是慢的,慢到要用一个下午,品味古老爱情的百转千回,柔情万种,内心无比的柔软伤感。
一对恋人,情投意合,生死相许。
她活了那么多年,原来只为了和他相遇。
⑤"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台下的人早已听得泪水涟涟。
⑥遥远时代的爱情,是光阴酿成的一坛美酒,芬芳醇厚,意味悠长。
⑦老师说,所谓大家的文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装在这个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香味的。
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
⑧读王世襄先生的《京华忆往》,他是京城第一大杂家。
有入曾说,中国一个世纪可以出一个钱钟书,可是几个世纪也难出一个王世襄。
他不仅写明式家具,器物文玩,也写百灵鸟的鸣叫,蝎蝎的歌唱,铜炉的妙趣,处处以小见大,童心盎然,妙趣横生。
⑨他年轻时曾就读燕京大学,一日,邓文如先生正在课堂讲《中国通史》,他怀中的蝎蝎忽然开始唱歌,邓先生训斥道r你给我出去!是听我讲课,还是听你的蝎虫国叫?"众人哗然。
人常说,玩物丧志,可是他却是"玩物成家"。
他还说r 一个入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做好吗?”
⑩闲了,慢慢品味他的文章,恬静美好,一派天趣。
世间万物在他的笔下,皆具性情和灵性,那是闲情逸致,淡定从容,也是生之趣味。
人世细小的喜悦和乐趣,都在他的文字里。
我随着他一支妙笔,回到纯真嬉戏的童年,重回到故园,回到生命的根。
恍然明白,好文字正是这样慢慢写出来的,从容不迫,雅洁美好,写尽生命的幽微,月白风清。
好文字原来也是一块璞,经过岁月细细打磨,才成为一块美玉。
(11)慢也是情趣。
落雪之夜,围一炉红泥小火,读一本旧书,品一杯苦茶香茗。
张潮说r春听鸟鸣,夏听
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世间所有美好的声音,几乎都被他写尽了。
是啊,我们有多少个秋冬没有听见虫鸣与雪声了?落雪之夜,时光是缓慢的,用一个冬夜听雪,读书,想念一位故人。
(12)在江南采莲的季节,我去杭州的虎跑寺看望弘一大师李叔同,他三十九岁时在这里出家。
纪念馆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他和学生丰子恺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
因为丰子恺一生敬重李叔同,深受他的影响,文字和画里,禅意、悲悯,饱含大爱。
丰子恺为了报答师恩,开始了《护生画集》的创作,他画,大师写。
弘一大师六十三岁仙逝,留下他一个人继续画。
在文革中,他被入批斗、游街、关牛棚,受尽屈辱和折磨的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为创作六集的《护生画集》用去了四十六年的时光,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13)师生情谊,如清风明月,山高水长。
他用这样方式,坚守一份师生的约定,也用漫长的一生,去怀念一个人。
情深义重,千古情怀。
(14)那个时代的人,生活节奏缓慢,步履从容,心境澄明。
也只有气定神闲、内心宁静的入,才能听见自己灵魂的呼吸,不是吗?
(15)生活中不能没有风雅,世间一切的优雅、情趣,都自"慢"中得来。
(16)大凡美好而珍重的事情,都需要慢慢等待,慢慢欣赏的。
比如:好书,好物,好入,好情……
(17)慢,没有什么不好。
如今的我,正以文字慢慢抵达,抵达往昔.抵达内心,抵达精神的故
园,抵达世间一切雅静和美好。
(选自《读者》2013-3期,有删改)
14. 概括文章第①段记叙的内容,说说它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15. 文章具体记叙了哪些事来品味“慢”的优雅、情趣的?请分点概述。
(3分)
16. 文章第⑩段划线句是对王世襄先生文字的评述,其实很多大家的文章都值得“慢慢品味”,是“慢” 工出
的细活,请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例结合划线句具体分析。
(3分)
▲
17. 本文以“慢”为题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完此文,你有何启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作文(60分)
19. 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时光,让我们难以忘怀。
以“最美的时光”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