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任务突破练6 概括形象——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突破练6 概括形象——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隐匿的光芒
胡玲
多年前,村里突然来了一位神秘的老头。
老头头发花白,腰杆笔直,脸上细密蜿蜒的皱纹里,仿佛写满了沧桑的故事。
最显眼的是他的右手臂,光秃秃的,只剩一只空袖管在冷风中轻轻晃荡。
人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更不知道他曾经历过什么。
有人好奇,问起他,他淡然一笑,什么也不说。
时间久了,大家也懒得再问了。
老头把村头一间废弃的破房子简单修整一番后,住了进去。
他虽然没有右臂,但左手干起活来灵活自如。
他在这里开荒种地、养鸡养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换来了鸡鸭成群,庄稼茂盛。
我和小伙伴喜欢去老头家玩,因为无论我们在他家里怎么疯闹,他都不会责骂我们。
有时候,他还会塞给我们一些零食,时而是一把香脆的炒瓜子,时而是几块甘甜的红薯干。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零食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老头喜欢给我们讲故事。
他讲的是清一色的打仗的故事,如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解放军打国民党反动派,等等。
夜色如水,我们坐在柚子树下,听他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语调时而欢快时而悲伤。
他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仿佛目睹一般。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我们问。
从书上看到的。
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念书,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啊。
他说。
有一次,老头熬夜给我和小伙伴每人做了一把木头小手枪,那小手枪做得生动逼真,让我们爱不释手。
我们握着小手枪,奔跑在绿油油的田埂上,饶有兴致地玩起打仗的游戏。
他静静地坐在田埂上,出神地看着我们,若有所思,沧桑的眼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柔光。
日子久了,我们都成了老头的小尾巴,他去哪儿,我们都紧跟着,他干活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玩。
那时,村里办了个酒厂,村民们家里有多余的玉米,会卖给酒厂换些零钱。
老头家的玉米吃不完,也会卖一些给酒厂。
村里人一般都是把玉米晒干后,直接装进袋子送进酒厂。
老头和大家不一样,他每次晒玉米前,会把晒玉米的空地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玉米晒干后,他还用筛子仔细筛去灰尘、杂物和小粒的劣质玉米,再装进袋子送去酒厂,这样,玉米称重自然会
少很多。
村民笑话他多此一举,他不恼,憨厚一笑说,这样出来的玉米干净,酿出的酒也干净。
20世纪90年代,村里集资修路建桥,发动村民捐款,老头毫不犹豫地捐出五百块钱。
在那个年代,五百块钱是个大数目。
村干部说,你捐这么多,日子不过了?老头露出质朴的笑容,我就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用不了几个钱!
老头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
一个寒冬,老头几天没出现。
大家推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他躺在床上,神色安然,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已经离世。
村民们把老头葬在了后山,时间久了,大家都快将他遗忘了。
去年,在某电视台的一档寻人节目里,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八路向节目组寻求帮助,想要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战友小春子。
老八路在节目中讲述了小春子的故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小春子的家乡沦陷。
14岁那年,小春子的父母和许多乡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他因为在山上砍柴,才幸免于难。
为了生活,他四处流浪。
流浪到省城时,他听说附近有一个专门打日本鬼子和反动派的八路军队伍,就到处打听。
找了半个多月,他终于找到了八路军部队。
部队的首长见他可怜,把他留在了部队。
于是,他成了部队里最小的“小鬼
兵”。
他从小就喜欢玩弹弓,到了部队,他没事便缠着老战士学习射击。
每次部队和敌军交战,他都不怕危险,总爱往前沿阵地钻,看战友们如何开枪打敌人,时间长了,他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后来,小春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战友们称为“神枪手”。
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撤离,他右臂被敌人的子弹打中,截了肢。
战争结束后,失去右臂的小春子知道自己不能再握枪打敌人了,就主动离开了部队。
之后的岁月里,战友们到处打听小春子的消息,可他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
看着电视屏幕上那张被放大了的小春子的照片,大家突然想起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位独臂老头,实在太像了。
村干部和节目组取得了联系。
几天后,老八路来到了我们村。
村干部领着老八路来到独臂老头生前住的房子前。
老头去世后不久,这间房子就锁上了,再没人进去过。
打开尘封已久的屋子,裂了缝的泥土墙壁上,独臂老头在遗像里朝大家微笑。
老八路颤巍巍地站在那张遗像前,老泪纵横。
他轻轻拭去照片上的灰尘,抚摩着照片里那张笑脸,喃喃地说,小春子,好不……
村干部从床底下取出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对老八路说,这是老人唯一的遗物,我们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现在交给您保管吧。
老八路撬开箱子,箱子里放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叠得整整齐齐。
军装胸前位置,别着几枚经过岁月洗礼的旧勋章,阳光照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选自8月27日《羊城晚报》,有改动)
1.(对点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给“我”和小伙伴零食、做木手枪,看孩子们做游戏等情节,侧面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
B.老人卖玉米给酒厂时的“较真”,捐钱修路建桥时的毫不犹豫,体现了老人的善良无私与不凡。
C.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同时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说明老人很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
D.老人住在一间废弃的破房子里,唯一的遗物是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儿童视角和补叙手法叙述老人的故事,结构严谨,避免了平铺直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小说在刻画老人时,多次写到他的笑,如“淡然一笑”“淡淡的微笑”等,展现了老人平和的内心世界。
C.小说除了老人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名字,这种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使主次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老人的形象。
D.小说中老人讲的故事都是打仗的故事这一细节,暗示了老人的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
3.文章标题《隐匿的光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对点题)文章富有传奇色彩,请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蓬筚居印人
聂鑫森
章达君突然要搬家的消息,飞快地传进了“蓬筚居”这个小院子,把金锲之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搬家?金锲之想啊,想啊,猛地心一颤。
在梧桐街,他们的交情持续了几十年,和和睦睦,而且充满另外一种深长的韵味,这韵味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想不到,如今却要分离了。
达君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只有他知道……
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呢?仔细想来,似乎是年初一个春月淡淡的夜晚,在章达君家。
达君家陈设极为简单,除卧室外还有一间兼作客厅的书房,门檐上挂着块横匾,上有“不厌居”三字,是由达君书写、锲之镌刻的。
达君退休前是语文老师,除嗜书外,还喜欢养兰草,置之案头,雅趣盎然。
那晚,两人喝着酒,忽然谈起金石治印来。
金锲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
从秦玺汉印,论到皖、浙两派的风格,又扯到金石的质地,兴致特别地高。
“离福州九十华里,有座寿山,出产的田黄石,为众石之冠,寸石寸金。
最为
珍贵者为田黄冻,通灵澄澈,价格昂贵!我这一辈子,我还没刻过这号石头,啧啧。
”
达君满面通红,边听边点头,忽然,他站起来:“老兄,我让你看一件传家之宝,以助酒兴。
”说完,用钥匙打开大柜,在里面窸窸窣窣掏了半天,
掏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包,一层又一层地解开,金锲之眼直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胸脯急剧地起伏着。
想不到达君家竟有这样一块稀世之宝:田黄冻。
“好石!”金锲之惊呼了一声。
田黄冻从他的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转到右手。
他眉毛扑闪着,嘴唇抖动着。
“可惜上面少几个字,要不,该可两得其美了。
”
达君听了这句话,猛地接了过来,迅速用绸布一层一层裹好,说:“锲
之兄,此是家宝,从不外示于人,请不要声张。
”说完,将绸布包锁入大柜。
锲之怅然站起,几句淡语告了别,顿觉多了桩心事,多了一点追恋的东西,死命地折磨着他。
锲之自小苦练书法,楷、行、隶、草、篆,都有相当的工夫。
他的篆刻,既有秦汉玺印的遗风,也有近代篆刻家吴昌硕、齐白石的痕迹,方寸之内,气象万千。
从此,锲之除了有事没事往达君家走走,几乎闭门不出。
那几把刻刀却响得分外勤,石头磨了又刻,刻了又磨。
收藏的各种印谱,翻来翻去,
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展眉溢笑;一会儿走出屋子,仰望天上的浮云。
他简直魂不守舍了。
一天傍晚,他提着瓶酒,兴冲冲来到达君家。
寒暄了几句,金锲之终于开口了:“达君,你这个名字,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布局,你看行不行?”说完,用指头往酒盅里点了点,然后在桌子上画起来,“你看如何?”
达君没有作声,久久地盯着桌面上这个“印章”,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
“好。
好。
锲之兄于治印上,又有所进取,佩服佩服。
今天的酒,味道醇正啊!”边说边端起酒盅喝酒,再也不说话了。
金锲之眼里溢出一层淡淡的忧郁,坐了一会儿,起身告辞。
回到家里,金锲之悄悄立在小院中。
月亮被一块云遮住了,院子里一片漆黑。
风中,竹叶沙沙,单调而凄清。
他解开衣扣,一股清爽的风灌入怀抱,烦恼顿消。
他奔入那间刻印的屋子,扯亮灯,壁上自己手书的“金石之乐,乐在其中”的狂草赫然在目。
他寻出块鸡血石,取出刻刀,运腕下刀。
咔嚓,咔嚓,每一刀走得那么顺畅,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远处传来鸡叫的时候,印章已刻出。
他捧着印章,叩开了达君的门。
“达君,兄为你治印一方,请收下。
”达君接过印章,细细观看,心中赞叹不止。
正要致谢,抬头一看,金锲之已走远。
目送着那微弯的苍老身影,达君眼眶有些润湿。
自此,金锲之三天一方,五天一方,刻好就往达君家送,也不多讲话,送了就走。
过了不久,达君便决定搬家了……
金锲之少了知音,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常常彻夜不眠,寄情于金石之上。
一次喝了过量的酒后,在院子里不慎跌倒,经医治保全了性命,但右边手脚瘫痪了。
他几乎没有再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
忽一日,达君的儿子来访。
“你父亲近来可好?我想他想得好苦。
”
中年人垂下了头,说:“他……患心脏病亡故了。
临终前,嘱咐我将这方石头交给金伯伯。
”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绸布包递给金锲之。
金锲之捧着绸布包,老泪纵横,放声恸哭。
院子里飘起了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而且渐渐地密起来、大起来,天地间迷蒙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
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自己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
他让老伴把它安顿在平素治印的屋子里,整天地捧着田黄冻,翻来覆去地观赏。
田黄冻天天在他的手里翻动,变得更加光亮了。
他凝神地看着,随着全身一种莫名其妙的筋肉运动,上面竟渐渐地显现出红色的字体来。
那是在一刀刀刻过之后,显现出来的“达君”的朱文,刀刃触石的声音,久久回旋,不绝于耳。
这几刀走得多妙,曲则委转而有筋络,直则刚劲而有精神。
平生再没有走刀走得这样好的了,平生再没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了!他嗬嗬地笑了,笑得流出了眼泪。
待他揩去泪水,定睛一看,石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字。
梧桐街还是那么忙碌。
不远处豆腐作坊石磨子的呼隆声,胶轮板车碾过路面的嘶嘶声,铁匠铺大锤的当当声……不时地会传到院子里来,他听见了,又似乎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短篇小说是应该有一个好故事的,当然也要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但我关注的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加强和丰富他(她)的文化品格。
我在描写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时,琴、棋、诗、画、茶、酒、民俗、风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曰就是他们的生存
状态,我着力从中去开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展示他们的逼人才气、磊落胸怀、高贵操守和审美趋向。
同时,短篇小说还可以写一种情境,一种充满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境界,这种情绪是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形成了一个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氛围,两者融乎一体,难分难解,正如老作家汪曾祺所说的:“气氛即人物。
”
我喜欢在有限的文字中,腾挪出一定的空间,来安排与情节、人物有着观照作用的“闲笔”,以显示密集的文化信息。
“闲笔”并非赘言,运用得当,既可增添情节的韵律感,又可揭示人物的多重性,使整个小说笼罩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之中。
(摘自聂鑫森《我喜欢的短篇小说》)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毫无预示的前提下,以章达君突然决定搬家开篇,接着写金锲之连续三次自问自省,既设置悬念,又顺势展开情节。
B.小说围绕田黄冻,讲述了金锲之、章达君由知己变为陌路的故事,起笔于友情,落笔在人性,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C.小说叙事有详有略。
章达君亡故、金锲之生病,仅几笔带过;金锲之独自把玩田黄冻的复杂心境却细细写来,情真意切。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写金锲之在章达君家看到田黄冻之后的表现,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达君家的陈设时,重点突出了门檐上挂着的横匾和案头的兰草,表现出主人附庸风雅的特点,并暗示达君和锲之关系密切。
B.锲之细数金石质地的情景,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闲笔”,既表现出人物对金石治印的挚爱,又让我们感受到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C.小说结尾段,作者创设了忙碌喧闹的俗世境界,以此反衬经历了自身重病和老友去世的金锲之内心超越凡俗、超越自我的平静。
D.小说展示出作者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语言文白相间,含蓄蕴藉,句式长短结合,舒展自如,创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韵律之美。
7.作家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
”请以文本中两处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
8.(对点题)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小说人物身上具有的文化特质。
答案与解析
任务突破练6 概括形象——
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
1.B 解析A项,“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错误,应是表现他爱孩子的特点。
C项,“说明老人很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错误,主要是告诉孩子要珍惜好生活。
D项,“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错误,老人唯一的遗物是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表现了老人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品质。
2.D 解析“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错误,这一分析过于拔高,这一细节只能说明他有可能参加过战斗,而文章主题是歌颂老人不居功自傲、甘于清贫、低调无私的优秀品质,因此这一细节并没有深化主题。
3.①“隐匿的”指老人不能再握枪打仗,主动离开了部队,隐姓埋名,老人的传奇经历不为外人所知。
②“光芒”指老人当初英勇善战,舍己为人,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指深藏功名、低调无私的高尚品质。
4.人物形象:神秘老人在村里突然出现,辛勤劳作,卖粮的“固执”、捐款的慷慨等细节体现了人物的传奇色彩;从一个娃娃兵到战斗英雄,到受伤后急流勇退,甘于平凡,人物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通过老八路寻人这一情节,巧妙揭开了人物真实而伟大的身份,情节安排上具有传奇色彩。
5.B 解析“由知己变为陌路”错误,文末达君之子送来田黄冻,金锲之虽重病缠身仍心心念念为达君刻印,这些情节证明两人友情一直未断,虽无来往却相互挂念。
6.A 解析“附庸风雅”错误,应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格。
7.两处画线句作者都创设出一种凄清又压抑的环境氛围,第一处以此来表现锲之遭到达君拒绝后内心的失望和烦闷;第二处表现了锲之听闻老友亡故时的痛彻心扉(巨大悲痛)。
作者善于营造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氛围,与人物情感、人性之美融为一体,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
8.(1)浸润在生活与生命中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两个主人公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分别为自己的居舍命名“蓬荜居”“不厌居”,陈设有竹有兰有字画,充满文化韵味。
(2)金锲之对金石刻印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爱印成痴,功夫深厚。
刻印之时,超然世外,刻印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3)章达君割舍挚爱,具有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
临终前,嘱咐儿子将传家宝田黄冻交给金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