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⑴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所以答案选B。
⑵翻译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⑶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
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
较为简单。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 发司农之菜;③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
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
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
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一是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
二是不惧生死。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
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 面数之。
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
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
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
魁: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
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
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直:同“值”,价值。
⑵①至:到。
方正。
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骤:突然。
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
翌日:第二天。
句意是: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
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责备(数落);② 首领;③ 逃跑;④ 价值。
⑵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一是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
二是不惧生死。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
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
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
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
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
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
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
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
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
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
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
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
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
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
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
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
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
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
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4.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
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由:遵从。
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
故选: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故选C。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
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
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⑷C;⑸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
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
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
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
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①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舟沿白堤止焉。
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②,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
画船经提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③也。
”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中:感染。
②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③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③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