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图象的描述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图象的描述
南洋中学吕华
这一节是讲述用图象的方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图形可以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点。

在高中阶段图形可以帮助同学对题目的思考。

图形的显著优点就是简明直观,便于比较,特别对于探索物理规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节的知识目标基本是以下几点:
(1)用图形来反映出
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通过图象可以确定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s-t图中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
s-t图线的斜率可以表示速度。

(2)用图形来反映出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t图中是一条水平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图线在t轴的上方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

图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

(3)s-t图与v-t图的关系和转化。

在这节课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能力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比如,书中开始部分出现的自动记录仪。

方格坐标纸在做匀速移动,它表示时间在匀速的流逝,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记录笔的运动规律。

如果记录笔做直线运动,则可以画出s-t图,如果匀速运动则发现是一条直线。

记录笔还可以和压强探头、温度探头等相连。

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结论是我们培养学生探究过程的第一步。

其次在图象描述的这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讨论解决问题能力等。

为培养这些能力打算按下面的方法做:
第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给的时间不是均匀变化的。

图线要求尽量准确地表示,所以学生必须前后兼顾,刻度均匀,恰当的细化。

所给的位移又不是整数如何进行取舍。

从中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不会标度、原点忘记标、直线要用尺等问题。

第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原图上再画一图数据加以巩固如下:
把两图进行比较,学生自己会发现,由于两者的速度不同,在图中的斜率不同。

通过斜率就可以反应出速度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抽象为斜率。

接着让学生画出v-t图,进一步培养抽象能力。

对于v-t图中面积代表位移的这一难点,可以举例说明:
某同学,以7米/秒的速度向北逃离事故点,跑出5秒,又沿原路以4米/秒的速度返回,5.5秒后,他离事故点几米,方向如何?
答案是显然的,他在事故点的北面,图中将会十分清晰北面的面积比南面的面积大。

这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从中自己去加以感受。

接着,我们从另一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让他们自己提出我们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s-t图线的斜率可以表示速度;s-t
图中两条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v-t图中是一条水平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在t 轴的上方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反之,与规定的方向相反;图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

第三,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可以结合书本,并加以拓展。

“大家谈”一栏,学生通过交流来验证他们的解释,这就要求他们对问题、层次等进行明确的表述。

我们可以结合课本进行一次龟兔赛跑的重演。

请学生描述一下这个故事,然后用powerpoint把这一情景再现,再把老师画的图和学生画的图作对比。

在讨论中突出以下几点:开始阶段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大;中间谁停了,在图形中如何表示;兔子和乌龟有没有相遇最后谁先到达,在时间—路程图上要如何体现。

实际和理论总是有一定距离的,理论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它表明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增量△t内位移的增量△s是相等的,但实际会有一点偏差,我们就近似地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兔子和乌龟运动时为匀速的。

再来讲讲这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活动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在一堂课中要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既对学习有新的需求。

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请同学自编题目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如以下一题:
结合图象讲故事。

根据图线讲一讲甲、乙、丙三人如何到达共同的终点。

(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请学生把以下的v-t图转化为s-t图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