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益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汪清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B . 初露锋芒一日干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C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D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
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
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
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
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
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
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
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
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
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
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
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
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
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多,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
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
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1)
以下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的一项是()
A . “移动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这里面既有阅读者阅读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 . “移动阅读”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 . “移动阅读”时代到来的标志是3G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上阅读成为潮流。
D . “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2)
下列表述对“碎片化阅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 . 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
C . 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对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 . 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 . 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 . 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眼睛,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 . 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3. (9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普通人如何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
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正是在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
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
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仍在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长远发展。
今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将“市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应用导向,用市场需求不断牵引,刺激技术进步。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
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
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
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选自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有关人工智能开发、运用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依靠人工智能的芯片,已经能让普通人全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便捷。
B .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已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跨越了商业化鸿沟。
C .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要断取得突破,还需做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D . 我国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应用层面进展显著,但各方面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强调人工智能如互联网、大数据一样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的在于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B . 全球科技巨头高度一致地判断人工智能未来能够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它有在将来的各行各业中深度应用的
发展潜力。
C . 如能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当会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差距,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D . 只有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并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才会使人类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促进人工智能应用”的措施。
4. (12分) (2016高三上·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
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
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
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
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
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
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
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
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
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
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
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
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
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
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
“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
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
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
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
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
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
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
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
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
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
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
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
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
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
槐花说着出了门。
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
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
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
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
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B . 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 .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 .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 . 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2)请简述小说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
(4)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下·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
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B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C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D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 .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 . “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 .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回家乡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 .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 .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徐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①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①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
(1)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17·新课标Ⅱ卷)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①《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20高三下·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惩戒一直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其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学校教育秩序,①________,尤其是树立有效的规则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合格的公民。
当然,②________。
体罚是各种惩戒措施中比较特别的,或者说是极端的。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体罚这种极端惩戒措施基本上是排斥的,比如美国公立学校体系是完全否定体罚的。
③________ ,即便是非常强调学生保护与权益的西方教育体系,惩戒在西方各类学校也普遍存在。
9. (5分) (2015高二上·河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
要求:每个原因都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
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