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
1.自然状态下种群保有一定的数量可以借助种内互助共同抵御其他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但是种群的社群压力会随本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变大社群压力限制自身数量增长的机制及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社群压力调控种群数量离不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B. 社群压力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 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K值
D. 种群数量大于K/2后社群压力迅速加大、种群死亡率升高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解 A.社群压力调控生物种群的繁衍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A正确
B.社群压力会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导致性激素、免疫系统和血糖代谢的改变进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B正确
C.由题干得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较大种群可以借助种内互助共同抵御其他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使得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K值 C正确
D.种群死亡率升高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 D错误
故选 D
2.在玉米、大豆间种的地块里生长了一些杂草另外还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农田中的大豆、玉米及杂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B.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C. 该农田中的所有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
D. 影响玉米螟、蚯蚓等动物在农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
【答案】C
【解析】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杂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A正确
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有差异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正确
C.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种群都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 C错误
D.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条件和食物 D正确
故选 C
3.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 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 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X种群的K值是250
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答案】B
【解析】
解 A.根据格表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X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 A错误
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B正确
C.根据格表分析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左右 C错误
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错误
故选 B
4.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干旱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 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C. 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D. 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解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A错误
B.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B正确
C.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正确
D.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D正确
故选 A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 种群数量达到K/2前密度对其增长无制约作用
C.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劲 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密度对其增长有制约作用 B错误
C.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错误
D.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 D正确
故选 D
6.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 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答案】A
【解析】
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
故选 A
7.某荒漠地区开展植树种草以来地表裸露的面积逐年下降该地区蝗虫的体色有绿色、灰色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植保人员调查了自植树种草以来15年的不同体色个体的所占百分比构成如下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地区的蝗虫在植树种草后15年的时间内发生了进化
B. 该地区蝗虫体色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蝗虫进化的实质是绿色个体所占比例发生了定向改变
D.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绿色个体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增加
【答案】C
【解析】解 A.从15年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灰体色的个体容易被淘汰则控制灰色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减小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A正确
BD.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绿色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D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错误
故选 C
8.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答案】A
【解析】
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
故选 A
9.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 年末时为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15 死亡个体数为5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 则出生率越高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
【答案】B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 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15 出生率为15\div 100= 15\% A 错误
B、雌雄比例接近1: 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 B正确
C 、出生率取决于种群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等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但是处于生育期的雌性动物数量减少种群出生率也不一定会更高 C错误D、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D错误
10.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
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答案】D
【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
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
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
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
故选 D
11.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
C. 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 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解析】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A正确
B.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 B错误
C.b-d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 c年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
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因此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不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错误
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所以物种③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增长曲线 D错误
12.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
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
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
13.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主要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
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的适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答案】D
【解析】
解 A.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等啮齿类不爱取食的植物种群密度可能会增大 A正确
B.同样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使同一种植物被取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其结果可能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
C.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数也随之增加 C正确
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一部分植物类群是从无到有故该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在相应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所增大同时部分原来处于优势的植物的种群密度可能下降 D错误
故选 D
1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C
【解析】
15.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
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
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
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
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
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
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
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
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
故选 B
16.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D.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
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
D.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D正确
故选 A
17.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答案】D
【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
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
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
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故选 D
18.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解A.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 A错误
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正确
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 C错误
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D错误
故选 B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9.(1)影响草地中各种动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群落水平结构具有
________特点
19.(2)可通过________法调查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密度乙图中种群呈“J”型增长时间段为________ 15﹣20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19.(3)图甲食物网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 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若大量捕杀蛇鹰数量变化及原因是________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因为其有________
19.(4)图丙中C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 假如图丙中的a、c、d代表的能量值分别为n、36%n、48%n 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答案】食物与栖息环境, 镶嵌分布
【解析】
【答案】标志重捕, 1﹣5, 衰退型
【解析】
【答案】狐、蛇、鹰, 竞争和捕食, 鹰的数量增加因为以较低营养级获取食物损失的能量少得到的能量多能养活的个体数量增加,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答案】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64%n
【解析】
20.(1)表中所列四种鱼栖息位置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字母代替物种名填写)综合表中信息分析这两种鱼生态位完全相同吗?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 20.(2)表中四种鱼A、B、C、D栖息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________(类型)这种分层现象是由________导致的表中所列数据是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这个自然水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水域环境这是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
20.(3)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丰富度是指________
【答案】B, C, 不完全相同, 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 B与C的食物种类不同
【解析】
【答案】垂直结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共同进化
【解析】
【答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解析】
21.(1)岛屿上的所有生物相互关联形成生物群落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
21.(2)据图分析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________ 灭绝率__________ 21.(3)分析上图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岛屿该数值最大
21.(4)(不定项选择)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1)种群, 物种组成
【解析】解(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2)降低, 升高
【解析】(2)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降低灭绝率上升
【答案】(3)平衡物种数, 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
【解析】(3)分析题图可知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平衡物种数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最大
【答案】A, B, D
【解析】(4)A.岛屿上的平衡物种数取决于物种入侵和灭亡的平衡不随时间而变化 A 正确
B.平衡物种数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消亡或迁出之间动态变化所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留居种数越多所以一般大岛屿可以供养的物种数大于小岛屿 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岛屿与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物种数不断降低 D正确
故选 ABD
22.(1)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常用________法调查鱼的种群密度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 K/2 左右其原因是________
22.(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填“水平”或“垂直”)结构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
22.(3)农田生产的关键之一是防治害虫其中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农田害虫属于
________ 防治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2.(4)在“沼气发酵池→农田”的过程中发生着________ (填“仅物质”“仅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意义是________ 该“生态
农业”涉及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标志重捕,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
【解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适合用标志重捕法即用标志重捕法
调查鱼的种群密度 K值表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
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种群数量在 K_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鱼群能在短时间内数量增加带
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答案】(2)垂直, 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或池塘)的空间和食物等环境资源
【解析】(2)不同种的鱼生活的水层不同则在池塘中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而群落的垂直
结构就表现为分层现象对于动物来说垂直结
构能让它们更好的利用生存空间和食物等资源已获得最大的生存保障
【答案】(3)生物, 农田生态系统中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析】(3)利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虫间交配的通信联系即使田间充满性信息素的气
味引致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大大降
低雌雄虫间的交配几率从而使下一代虫密度急剧下降这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4)仅物质, 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整
体性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解析】(4)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组分少导致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不易抵抗外界环境
压力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自我
调节能力差能量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沼气发酵池→农田中没有营养结构所以只发生物质的传递建立沼气池可
以对人畜禽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生活污水、垃圾得到净化处理使农业秸秆被充分利
用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照明、取暖
或发电池中的废渣可以用作肥料所以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该农业生态
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等
23.(1)科研人员调查时每天定时取样取出的样液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
________ 据图2分析培养液中微囊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23.(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1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__
时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3.(3)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
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
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至少答两项)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现代生物
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________类有机物23.(4)现欲对这一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至少答两项)【答案】(1)维持藻类细胞数量不变,
8×\ 10^7
【解析】
(1)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可避免藻类繁殖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图2中有25
个中方格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中方格计数(注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
不计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图2中微囊藻用三角形表示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
\dfrac165个微囊藻 25个中方格共计有微囊藻\dfrac165×25=80个计数区体积为
1mm×1mm×0.1mm=0.1\mathrmmm^3=0.1×10^-3 mL 因此1mL培养液中有微囊藻
8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 结果为8× 10^7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