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马建业
【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
【年(卷),期】2016(047)008
【摘要】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著增加,并且表层0 ~ 10 cm土壤增幅最高,10 ~ 60 cm各土层增幅基本接近.退耕15 ~45 a期间,刺槐与柠条林0~20 cm土层均以粉粒碳密度增速最高,分别达0.21、0.11 Mg/(hm2·a),砂粒碳和黏粒碳增速相近,平均分别为0.13、0.06 Mg/(hm2·a).同样的变化发生在0 ~ 60 cm土层,但各颗粒碳密度增速为
0 ~20 cm土层的1.6 ~2.5倍.按此增速到退耕45 a时柠条林地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相比坡耕地分别增大了2.6、1.1、0.8倍,刺槐林地则分别增大了8.3、2.2、2.8倍,并且对总有机碳累积贡献的平均比率为:砂粒碳(23%)等于黏粒碳(26%)且均小于粉粒碳(51%).此外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库变化有更显著
的线性相关性.综上分析,该区域退耕刺槐林比柠条林土壤有更强的固碳效应,两种林地均以粉粒碳为主要固碳组分,以砂粒碳周转速率最快.
【总页数】8页(P117-124)
【作者】佟小刚;韩新辉;李娇;马建业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农业部西北植物
营养与农业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2
【相关文献】
1.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J], 佟小刚;韩新辉;吴发启;张艳云;于小玲;蒋碧
2.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J],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杨云芬;王健
3.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J], 韩新辉;佟小刚;杨改河;薛亚龙;赵发珠
4.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J], 赵发珠;韩新辉;杨改河;佟小刚;康乐;杜约翰
5.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的土壤碳汇效应 [J], 黎鹏;张勇;李夏浩祺;孙彩丽;段奥华;刘国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