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人教版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人教版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C2H5OH)制成的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92号汽油。
下列关于乙醇汽油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B.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汽油的使用将彻底避免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
D.乙醇属于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各成分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B、乙醇是有机物,故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故错误;
C、乙醇汽油的使用只能减少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错误;
D、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A。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
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4.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5.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C2O3是氧化物
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8.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失火,文化损失惨重令人痛心。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直接用水灭火B.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锅内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对于电器火灾是不能直接用流水扑救的,易触电,不安全;故错误;
B、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资料室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C、锅中油起火时立即盖上锅盖,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确;
D、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确;
故选:A。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
答案选择D
12.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答案】D
【解析】
A、置于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应该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错误;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14.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5.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①②
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C.省略实验①也能探究燃烧的条件
D.实验④中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五氧化二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③④,①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 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C. 实验②和④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省略实验①也强探究燃烧的条件,故正确;
D. 实验④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6.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的是:()
A.氢气B.太阳能C.天然气D.石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又可以用水来制取,为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天然能源,选项错误;
B、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且不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C、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
D、石油也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故选B。
17.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标为严禁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B、图标为严禁携带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C、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故符合题意;
D、图标为禁止吸烟,故不符合题意;
18.如图为为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将两支试管同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点燃
2P2O5,
B.对比试管1、2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D.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一结论的实验是: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点燃
2P2O5,正确;
B. 对比试管1的白磷燃烧,2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 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不是气
体,错误;
D.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19.如图表示广州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煤主要含有C 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S 等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造成酸雨.故而煤不属于清洁燃料,错误;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而来的,是一种化工产品,正确;
C、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正确;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正确.故选A.
20.2019年3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年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日10时,事故点下风向1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2公里和3.5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
下列有关苯(C6H6)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3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C H,属于有机物。
苯的化学式为66
【详解】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故A不正确;
C H,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B、苯的化学式为66
⨯⨯=,故C不正确;
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D. 每个苯分子里含有6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故D不正确。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