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伴眩晕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伴眩晕疗效观察
周江;于白莉
【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发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天麻素注射液,疗程1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发眩晕疗效确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2(021)012
【总页数】2页(P2022-2023)
【关键词】脑梗死;眩晕;天麻素注射液
【作者】周江;于白莉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9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常见于小脑梗死、脑干梗死、基底节区梗死。
近年来笔者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发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脑
梗死急性期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所有病例均行头颅
CT检查后入院,部分于入院3~5 d后内经头颅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
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4)一般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6)有条件时可首先
作CT或MIR检查;(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病灶分布:小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5例,基底节区梗死5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男性18 例,女性 12 例;年龄 60~68 岁,平均(68.28±18.12)岁。
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0~84岁,平均(66.91±16.59)岁。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参照《2007年美国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1次。
以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项目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采用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观察眩晕症状治疗前后评分。
完全消失,计0分;偶尔
出现,计1分;经常出现,尚可忍受2分;频繁出现,难以忍受,计3分。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Ridit分析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n 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 30 4 3 27(90.00)△对照组 30 5 12 18(60.00)临床痊愈显效17 6 8
5
2.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结果显示治疗组眩晕改善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n)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0分1分 2分3分治疗组治疗前5(n=30)
治疗后 0对照组治疗前4 8 22*△7 6 11 8 0 7 12(n=30)治疗后0 15*10 5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映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中枢性眩晕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又以椎-基底
动脉系统疾病所引起者更多,由于脑干分布有对缺血极为敏感的前庭神经核,且小脑与前庭神经也有密切的神经纤维联系,因此,眩晕是脑干、小脑、基底节区病变的常见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
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
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此症之原,本之肝风”。
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为治眩晕之良药。
《本草纲目》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
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
天订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天麻属兰科植物,从天麻中提炼出的化学成分有天麻素、天麻苷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醚苷、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其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的
有效单体成分是天麻素(化学名为对羟甲基苯-B-D吡喃葡萄糖苷,又称天麻苷)。
天麻素注射液含天麻素纯度高,量大,对血管作用效果好,静脉滴注可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血管,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比脑脊液中多[1]。
研究表明,天麻素可抑制氧自由基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和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增加心输出量[2],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血供,
从而达到缓解眩晕的作用[3]。
本观察显示,天麻素治疗脑梗死伴发眩晕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陆光伟.天麻及其活性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5,16(9):40.
[2]廖全斌,刘小琴,刘金鹏,等.天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天麻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80.
[3]刘威,吴东阳.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