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电子城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电子城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来往往
朱以撒
回想个人的写信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
此前觉得写信是大人的事,实在需要了才写信,寄信是需要付费的,一枚邮票可打上半斤酱油,谁没事以写信为乐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大量写信的时期。
人在远方务农,形单影只,只有通过写信与家人交流。
信中内容颇为单调,大抵是山野生活的描述,外加民俗风情的点染,其下就都是对前景的比都。
家里来信内容也大致可以猜到,家中近况的数除,对我在外的隐忧,末了都是安好安好。
相信那时节寄往山区的信都如此,笔调都是很沉重的,全无开怀的事值得渲染。
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还要跑五里山路到公社寄出。
有人投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就是在寄出前把米汤抹在邮柔上,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
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
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像余光中,像我们,把邮票视为一种隐喻,而不是一小块纸,都缘于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
原本生活自在的一家人,硬生生地被脱离,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
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
有时到邮局,营业员发现太厚了,就放在天平上称称斤两,要求再加一枚邮票。
这也使写信者下回注意,采用薄纸写信,正面写完写反面,用尽密不透风之法,就能顺利过手。
真正一封信有多重,是称不出来的。
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只有打开果壳,才能知道里边的内容。
如果是明信片,它就没有这层包裹,也就不会把秘密写在上面。
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
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
眼力再锐利的人也不能穿透,除非,把信封撕开。
一个不文明缺乏教养的环境,有些信就被人偷窥了,把秘密传播了。
因此如何保证一封信里的秘密得到守护,我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椰子、榴莲,果壳那么坚硬,还是轻易地被人撬开,进入它的深处。
信封单薄,口封得再严密,也只是
对守规矩的人的约束,他们觉得这虽是一扇虚掩的门,也不要有推开的念头。
大家都遵守了,秘密就有安放的地方。
人还是需要隐私的,不是什么都要翻出来在阳光下晾晒。
有了隐私,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会更丰富一些。
一个人有几次丢信的经历,写信的热情就上不来,有些个人的感受就不愿付之于信,宁可让它们烂在肚子里。
20世纪60年代末我一直在写作,试图走出穷乡僻壤,到工厂去,到城市去。
想靠写作来改变命运的人不少——如果能在一些大刊发表三五篇,马上会被县里的文化部门盯上。
尽管白日的田间劳作疲惫之至,有人还是写到深夜才搁笔。
一篇完成了,便会给素不相识的编辑写信,恳请指教,给予发表,然后走五里山路到邮局,郑重寄出。
那时文学创作还是得到支持的,再厚的稿件也不必贴邮票,把信封右上角剪掉即可。
编辑的态度也出奇的好,每一篇都给退稿,还附上一封阅读意见。
此后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
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乡村,而接下来我寄出的一些作品,渐渐被接受,往往会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信封下端是这个刊物的名字,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那一枚小小的便笺,信文很短,最动人的就是两个字:拟用。
此时不禁感慨,退稿的那一页被翻过去了。
一个时局的改变,连同改变了审美。
曾经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而今能被理解、刊发。
又过了一段,会有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送到我的手上,凭感觉里边是几本刊物。
打开来看,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都在上面。
寄信,从此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曾几何时,到邮局寄信,不难看出纸上写信的势头已经过去,门前绿意邮筒扁扁的口子上落上了尘泥,里边空寂,不像多年前信堆了一大摞,有两个青年正在奋力打戳。
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安。
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
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
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
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
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
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来来往往”指的是信件的来来往往,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写信史,对和家人通信以及和刊物的信件来往进行了详写。
B. 作者对书信有着深厚的情感,文中“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将信件比喻为坚硬的果壳,表现了作者对信件隐私的重视。
C. “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属于细节描写,作者在多年之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足以看出他收到信件时内心的激动。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势头过去了,文中对落满尘泥的邮筒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不再写信的遗憾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
8. 结合原文,请分析第二自然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9. 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
参考答案:
7. D
8. ①说明当年条件非常艰苦;②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说明其对我成长的影响;③引出下文作者关于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发。
9. ①寄托着身处异乡之人对亲人的思念,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②寄托着作者的文学理想和对理想的坚持;③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以及眼下的生活态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错误,从文中“时之所轻,我之所重”、“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等内容来看,作者只是有遗憾,并无“谴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
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
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第②段,依据“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可知,“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指的是可让邮票多次使用,以节省邮票费的方法,故可看出当时经济条件相当艰难;
依据“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可知,母亲不愿使用小伎俩以省钱,突出了母亲的美好品格和对我品格和成长的积极影响;依据“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都缘于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可知,“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还有引出下文,突出作者关于人们借来来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悟。
考生据此可以归纳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探究作者情感意蕴的能力。
解答探究题,要注意有“我”有“思”,探索追旨。
学生答题不可脱离文本、不可消极,要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陈述自己见解,言之成理。
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即“信”所承载的情感。
依据第二段“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可知,信寄托着人与人之间的思念情;
依据第四段“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
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可知,信还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
依据第五段“此后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
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可知,信还寄托着作者对文学梦的坚持追寻;
依据第六段“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可知,信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对眼下生活的态度。
考生据此可以容易作答。
【点睛】解答情感意蕴的探究题,要求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进行个性化理解与探究,虽然有一定开放性,但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题时,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探究。
考生可从文中摘选相关观点加以概括,也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言之有理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
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
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
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
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
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
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
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
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
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
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
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
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
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
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
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
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
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
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
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9.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
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
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
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
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20、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4分)
21、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
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19、D E(D “激化了矛盾冲突”有误,应是缓和或解决了矛盾。
E “欲辩不能”有误,应是恍然大悟后为之震惊,因而“捂住嘴”;“愣”在那儿主要表现的是玉梅的尴尬。
)20、要点:①情节:借坪晒谷;性格:热心助人。
②情节:发现“英文”;性格:耿直泼辣;③情节:公公释疑;性格:知错能改。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
(1)不删更好。
理由:①更突出玉梅没能及时道歉的愧疚之情;②将人物置于更大
的社会背景中,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或:使主题更为深刻);③以金花女儿大笑衬托哀情,更能扣动读者心弦;④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2)删了更好。
理由:①不节外生枝,主题更加集中;②金花什么时候回来?玉梅能不能得到她的谅解?小说留下悬念,有更多的想象空间;③让玉梅留下遗憾,更能引发读者思索。
(观点1分。
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言之成理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
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所谓伪舆论云云会成为一种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
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而信任苏东坡才情的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在狼狈与委屈中来到黄州的苏东坡是孤独无告的,而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他渐渐回归于空灵和清纯。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本真和淳朴。
被贬黄州造就了一个属于苏东坡的时代。
此时,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节选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关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所形成的世俗社会的机制在利用、榨取、引诱苏东坡的同时,又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糟践、毁坏他。
B.一部分人酸溜溜地嫉恨苏东坡太出色、太响亮,不可避免地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诋毁苏东坡。
C.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是很难的,但诋毁苏东坡的洪流恰是由某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而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他们七嘴八舌地对苏东坡进行诋毁。
D.明知苏东坡无辜的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只能放弃对苏东坡的维护,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就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B.苏东坡太过于高调,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
C.伪舆论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常常会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D.难言的孤独和艰苦的物质生活使苏东坡回归于空灵和淳朴,体味着本真和清纯。
3.不符合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苦难造就诗才 B.舆论贵在监督 C.诋毁缘于嫉妒 D.文人自古低劣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粲,字长。
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初为云麾晋安王行参军,俄暑法曹,迁外兵参军,兼中兵。
时颍川庾仲容、吴郡张率,前辈知名,与粲同府,并忘年交好。
及王迁镇雍州,随转记室,兼中兵如故。
王立为皇太子,粲迁步兵校尉,入为东宫领直,丁父忧去职,服阕,袭爵永昌县侯,除安西湘东王谘议,累迁太子仆、左卫率,领直并如故。
粲以旧恩,任寄绸密,虽居职屡徙,常留宿卫,颇擅成名,诞倨,不为时辈所
平。
太清元年,粲至州,无几,便表解职。
二年,征为散骑常侍。
粲还至庐陵,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干,马百匹,倍道赴援。
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
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
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
”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青塘当石头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
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
”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
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
”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帅所部水陆俱进。
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
景登禅灵寺门阁,望集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
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
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
贼乘胜入营,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梁书·韦粲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B.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C.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D.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父忧:遭遇父亲去世的委婉说法。
古代官员在“父忧”期间一般要回乡守孝。
B. 袭爵:指承袭原有爵位,有的按原等级世袭,有的降级世袭,各朝不一。
C. 表:文中指古代的文体,一般指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D.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