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问答题的审题方法及做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哲学问答题的审题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哲学问答题在考试中多以时事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这些背景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多以新近发生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为主,然后设置问题,考察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生最害怕的是材料分析题,面对材料,不知道如何去研读和分析,更不知道怎去组织答案。
主要原因不是学生教材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而是没有掌握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二、哲学材料问答题的审题方法
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和要求,是做好题的关键。
政治问答题的材料一般是引用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典型事实,多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
很多学生一遇到材料,不仔细研读材料,组织答案时不结合材料或照抄材料,其结果只能是得分率很低。
要准确的把握题意,必须掌握材料分析题审题的方法。
材料分析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方法应包括审读材料和审读设问两个方面。
1、审读材料
(1)、概括材料,明确中心
一段材料或数段材料,其必围绕着一个(多个)中心而展开,其背后映射的是教材中已涉及的有关哲学道理,这些问题最大的特点便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需要学生要仔细研读材料,抓住其中心,明确其重点,最终概括出材料主要意思,这是作题的关键一步。
比如:
试题:(2004.天津文综,3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过程,作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公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阅读分析确定本题的中心是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理清材料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材料分析题往往有多层或多组材料组成,有的材料没有明显层次。
因此考生在研读时要分清材料共有几层,弄清每层的大意,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而后把握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全面把握材料要反映的观点,为选择有关理论知识组织答案提供依据。
比如2004年天津文综第39题:
问题:分析说明循环经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解答此题要审材料,确定材料有几层意思,分别从那些方面来体现联系的观点。
从材料看出,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体现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体现了因果联系:通过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以最小的成本获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说明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关系;循环经济说明人能在资源、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3)、抓住关键词,揭示出题眼
材料分析题往往在材料中设置了能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揭示了材料要说明的问题,隐含了要组织的答案的信息。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把它们和有关哲学知识建立映射关系,组织答案时就成竹在胸。
2、审读设问,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试中,命题者为了考察考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设置的材料信息量较大,说明的问题较多,在考试中,考生在紧张的心境下去反复研读材料,仍把握不住材料中心及其内在的联系,既浪费了时间,又给考生增添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妨先放弃材料,先去审视问题设问,在明确了所问的问题后,然后带着问题去分析材料,可以有针对性取舍有关信息。
这种按图索骥的方法使考生既做到有的放矢,又减轻了考场紧张的压力,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1)、弄清设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
材料分析题有的明确指定答题所运用的知识范围,对这种问题的回答,所运用的观点、理论依据必须符合题目限定的范围,而不能运用限定范围以外知识,否则便会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比如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广东政治试题38题:试题: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机的喷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
面对这中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
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A企业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A企业的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决定自己开发带电动喷油系统。
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开发出了符合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
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17分)问题<1>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会有不同的命运?(7分)
本题要求用唯物论知识回答,不能用其它哲学知识,否则不符和要求。
而有的材料分析题的设问没有明确限定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这种设问对考生的思维不作限定,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则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先确定材料所体现了哪些道理,然后根据题意作答。
比如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广东政治试题38题:
问题<2>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技术落后的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成功追
赶?(10分)
从本题的设问看,只说运用哲学回答,并没有限定具体运用哲学知识的范围,属于扩展型材料分析题,既可以从唯物论角度作答,也可以从辩证法角度作答,也可以从认识论角度作答,但具体答什么内容,需仔细分析材料,看材料中从哪些方面论述。
(2)、分析设问中有无特殊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常常有“运用”、“联系”、“怎样体现”等特殊要求,这些特殊要求隐含既要运用有关哲学基本原理作为分析题的依据,又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做到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北京政治试题38题:
试题: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渡消费和文化消费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设问(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回答本题时,应分两个步骤,一定要注意运用材料体现的有关哲学道理,然后在这些道理指导下去分析材料中在展文化时是从什么实际出发的。
三、材料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政治问答题的作题方法和作题技巧对考生答案组织和作题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解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锁定材料中心观点
材料的中心观点就是材料集中反映的问题,也就是某种哲学道理,如果不能锁定材料的中心观点,答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
2、选准理论依据
这些依据是学生在学习中已学过的基本原理知识。
根据题意和设问的要求,可选择某个(些)原理或观点,切忌出现原理运用不符合材料和设问需要现象。
3、结合材料分析
结合材料分析就是运用已选定的原理作指导去阐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原理知识的运用过程。
分析过程一定要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防止抛开材料只谈原理或只分析材料而不用原理的现象。
4、行文作答要“四化”
(1)层次化。
即组织答案时要层次分明,条理要清晰。
(2)要点化。
作答时确定要点,要点表达简明扼要。
(3)序号化。
在作答时,每一要点前要标上小标号,这样评卷者感到赏心悦目。
(4)规范化。
要准确运用哲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字迹要工整清晰,卷面要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