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B.《道德经》
C.《孟子》D.《韩非子》
【解析】从“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体现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的主张。
A项是儒家经典;B项是道家的著作,C项是儒家著作,均排除;D项是法家韩非的著作,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 D
2.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
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11140175】
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以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思想,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科书,故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内容,故②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进一步完善儒学体系,故③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④正确。
【答案】 D
3.(2016·全国丙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皇帝好恶和朝代
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6·全国丙卷)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是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英雄人物。
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宙斯进行顽强的抗争。
题干信息反映了当时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D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不出当时雅典人宗教意识淡薄、反对神灵崇拜和注重物质生活,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5.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具有反封建的作用,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不具备摧毁宗教与迷信的作用,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具备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不具备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A
6.“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怀疑缘于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这一信仰危机引发了( )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解析】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中期,并且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指的是材料中的“新大陆”的发现,不是其影响,故B 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由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影响,并不反对基督教神学和《圣经》,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尊重科学,倡导怀疑精神,因此对基督教神学的怀疑引发了
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 D
7.百科全书是指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
但在实际使用中,被赋予了形容的意味或是某种称号的特征。
下列的说法准确的有( )
①《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②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唐璜》是讽刺近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④《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①正确;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涉足各个领域,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故②正确;《唐璜》的作者拜伦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地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故③正确;《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8.“场景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
抛开了启蒙理性的限制,没有反映19世纪生活的真实状况。
”这是对某幅画的评论。
由此可知,该画的艺术风格是(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
【解析】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从材料“场景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抛开了启蒙理性的限制”信息可知,该画想象力丰富,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了对启蒙理性王国的失望,其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B项正确;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古典主义强调在创作理论上模仿古代,主张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9.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导学号:11140176】A.宗族观念浓厚B.重文轻武传统
C.理学备受推崇D.选官注重才貌
【解析】宗族观念是重视家庭家族的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陈尧咨之母以“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使“家族蒙受羞辱”杖责之,可知是当时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理学强调伦理道德与忠孝仁义,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选官注重才貌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全国丙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
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1.“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
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 的凯歌的声。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
A.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
C.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
【解析】题干中李大钊所说的话出自《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信息,可体现出该文的作者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故B项正确;对该话作者的评论不符合题干中提出对这段话理解的要求,故C项错误;题干中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
这一说法( ) A.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
B.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C.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故A项错误;“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是以前所没有提出的,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故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论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177】材料一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材料二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材料三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
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四
得照抄材料。
)(8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
概括说明郑观应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任选一组作答)(10分)
【解析】第(1)问的“观点”,由“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可以看出甘龙反对进行变法,维持现状。
“反驳”由材料二“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可以看出商鞅认为礼法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可以看出商鞅认为只要利民、强国就不必因循守旧。
第(2)问中的“特征”,根据材料三“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可以看出其注重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治上由于过分的中央集权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出现地方上积贫积弱的情形,知识分子因而具有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的兴起,更加注重修身养性,责任意识。
第(3)问的“层次”,由材料四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郑观应、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所以经历的历程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共同之处”要求回答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相同点,背景上都是在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
“观念更新”郑观应对李鸿章,回答模式即为郑观应有怎样的观点,李鸿章有怎样的观点,再加总结性的话“观念更新”;若是陈独秀对康有为,回答模式即为陈独秀具有怎样的观点,康有为有怎样的观点,再加总结性的话“观念更新”。
【答案】(1)观点:反对变法,维持现状或遵循先代旧制。
反驳:有利于强国、利民,就不必因循守旧;法令制度应与时俱进。
(2)特征:注重道德和学术修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背景:政治上,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思想文化上,儒学转型,理学的兴起。
(3)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共同: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的;都是为了探索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道路。
郑观应对李鸿章:从学习西方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变革。
李鸿章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强于西方,只学西方技术即可;郑观应认为单靠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状况,更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或陈独秀对康有为:从政治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变革。
康有为认为推行君主立宪才是根本的救国之道;陈独秀认为只有在思想上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才能促进中国政治变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材料二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
如果君主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思想产生的背景。
(6分)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6分)
(4)有学者说,文化的交流中有时会存在“误读”的现象。
比如在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儒家思想被“误读”为自由、平等、法治。
简要分析这种“误读”产生的原因。
(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7-18世纪中外民主启蒙思想的对比。
第(1)问的“内容”注意紧扣材料一进行,分析归纳即可;“背景”结合明清之际的社会发展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归纳。
第(2)问解答时注意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归纳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即可。
第(3)问中的“不同”注意结合两者影响的不同进行分析归纳;“原因”注意结合当时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第(4)问注意结合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启蒙思想的启示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经世致用。
背景:政治:封建专制高度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文化专制,理学不务实际。
(2)背景:政治:法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文化:继承、发展了英国的启蒙思想。
(3)不同:中国: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影响力有限。
法国:为未来的资本主义制度设计了蓝图,并得以实现。
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具备了转型的条件。
(4)原因:交流不充分;启蒙思想家需要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因素反对法国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