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欣赏 课程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文学欣赏》是面向中职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综合性基础课程。
其教学主要是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家及文学思潮与流派,通过对具体篇目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等综合文学修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也给那些有文学兴趣的学生提供创作方面的帮助。
课程性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审美性和人文性。
该课程是加强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育人”而非简单“制器”之教育根本目的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的中职学生。
课程目的: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础目标。
培养学生文学阅读的想象力与再认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课程任务: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力求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人文教育方面的综合效应。
l、贯穿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教育思想。
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学有大致了解,热爱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报效祖国和人民。
2、进—步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学作品,初步掌握文学欣赏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从而能举一反三,让文学欣赏这一高尚的审美活动伴随终生。
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运用。
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
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能够使用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技巧(即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进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依据大纲所列教学要点进行教学。
2、将教材作为中介,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感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有信心和兴趣阅读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
3、注意结合作品讲解写作的社会背景、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提出有助于提高人文品质、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课后布置多种形式的长短书面练习。
适当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散文,以增加文学积累。
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鼓励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
4、不求文学史上的全面性,而立足审美性,关注可读性,偏重现当代,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乐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提升思想境界。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原则:教师主要讲授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使学生与中学阶段相比能够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篇目,获得更多的不同视角的文学评论和作品分析,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教师扼要讲授文艺运动、文艺思想论争的过程和特点,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并自己去思考、讨论,形成对文学作品独特的评析,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与课堂讨论为辅。
1、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家与欣赏作品为主。
(2)教学手段: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加深对某<
四、教学目标
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和规律,了解现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基本面貌和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能运用科学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鉴赏现代文学各类文学作品,为今后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安排
本课程学时为学年108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
绪论(1学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学时)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说明“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主要内容。
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主要贡献各是什么?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一)(6学时)
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
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第三节《呐喊》、《彷徨》
第四节《故事新编》
复习思考题:
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2、分析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
3、《故事新编》的性质和艺术独创性是什么?
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二)(3学时)
第一节为人生派小说及冰心、叶绍钧
第二节为艺术派小说及郁达夫
复习思考题:
1、分析潘先生的形象。
2、以《超人》为例,说明“爱的哲学”在冰心创作中的得失
3、如何认识《沉沦》中主人公形象的积极意义?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5学时)
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
第二节《女神》
第三节复习思考题:
1、《女神》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怎样评价它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2、分折《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3学时)
第一节冰心的小诗体
第二节闻一多、徐志摩等的新格律诗
第三节李金发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复习思考题:
1、分析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的主要内容。
2、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六章20年代的戏剧(2学时)
第一节早期话剧创作
第二节田汉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初期话剧创作的成就。
2、以《名优之死》为例,分析田汉话剧的特征。
第七章20年代的散文(3学时)
第一节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
第三节《野草》
复习思考题:
1、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以《荷塘月色》为例,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风格。
3、周作人的散文有哪些艺术特点?
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1学时)
第一节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二节文学论争
复习思考题:
1、简要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及收获。
2、“左联”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它的历史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3学时)
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丁玲张天翼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复习思考题:
1、分析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2、谈谈丁玲的创作视角。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二)(4学时)
第一节茅盾创作道路
第二节社会剖析派小说及《子夜》
第三节复习思考题:
1、分析吴荪甫的艺术形象。
2、《春蚕》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三)(4学时)
第一节老舍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骆驼祥子》
复习思考题:
1、分析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2、《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四)(4学时)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复习思考题:
1、简要说明《家》的思想意义和主要特色。
2、分析高觉慧形象的意义。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4学时)
第一节沈从文创作道路
第二节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第三节《边城》
复习思考题:
1、分析沈从文的审美视角。
2、以《边城》为例,分析沈从文的创作分格。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3学时)
第一节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艾青、臧克家、田间
第三节现代派诗和戴望舒
复习思考题:
1、默写并分析《老马》。
2、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4学时)
第一节曹禺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曹禺与《雷雨》、《日出》、《原野》复习思考题:
1、分析《雷雨》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分格。
2、比较蘩漪与陈白露的尴尬处境。
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3学时)
第一节鲁迅后期杂文
第二节报告文学的兴起
复习思考题:
1、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战斗内容和艺术成就。
2、简析《包身工》。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1学时)
第一节国统区文学进程
第二节文学论争
复习思考题:
1、分析国统区文艺思想斗争的壮况。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学时)
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沙汀
第三节钱钟书与《围城》
第四节巴金的《寒夜》
第五节张爱玲的小说
第六节《四世同堂》
第七节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复习思考题:
1、简要说明《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特色。
2、为什么说《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
3、简述《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4学时)
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九叶诗派及其创作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九叶诗人”。
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4学时)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三节陈白尘的讽刺剧
复习思考题:
1、分析《屈原》的主题与屈原形象。
2、简要说明《升官图》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1学时)
第一节《在延安文艺座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解放区文学创作简介
复习思考题:
1、《讲话》的中心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2、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新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的小说(4学时)
第一节赵树理和他的《小二黑结婚》
第二节孙犁等的小说
复习思考题:
1、《小二黑结婚》主题何在?
2、《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二十三章解放区的戏剧和诗歌(2学时)
第一节李季和《王贵与李香香》
第二节新歌剧与《白毛女》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于现代文学部分,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如现代叙事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现当代作品。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可以节约时间,一步到位;可以展现教师的知识水准与知识结构。
但是,只用讲授教学又是不够的,它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应该辅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方法,先确定基本议题,由学生找资料,形成观点,然后在学堂上安排几个学生做专题发言,引发讨论,活跃学堂气氛,让几种观点相碰撞,最后教师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不失时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首先,学生要尽量多的阅读文学作品,如果学生限于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篇目,是不能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并且往往还会犯以偏概全、自以为是的错误。
因此,除了课堂上精讲名篇外,布置一定数量的泛读篇目,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整体的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二,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一些名篇要进行精读精评,这样才有深刻的体会,也才能在以后的评论写作中得心应手。
其三,学生除了阅读作品,还应阅读一些现代文学理论著作,阅读一些学人关于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专著。
其四,要勤于动笔,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还应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多做读书笔记或写作论文,应积极向学术刊物和报刊投稿。
七、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每阶段学习结束后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发言、读书笔记、发表文章等情况综合评定,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