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60分)
1.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

据此可判断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大宗与小宗相对立
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

依据材料可知,在这一制度下,微子启虽然年长但是庶出,仍不能立为王位继承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西周宗法制。

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宗法制下大小宗相对,但并非相对立,A选项错误;自下而上的举荐制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B选项错误;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选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不是宗法制的特征,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西方某学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国家元素,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业已到位。

其在欧洲的浮现,则晚了整整一千八百年。

”该学者评论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郡县制。

依据材料“现代国家元素”、“公元前3世纪”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公元3世纪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分封制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的
西汉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不是现代国家具备的因素;D选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公元13世纪的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
A. 是门下省官员
B. 掌控监察大权
C. 隶属于中书省
D. 负责起草诏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唐代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不是门下省;C选项错误,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不是中书省;D选项错误,唐代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不是中书省。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
A. 保障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 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
D. 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

根据“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故排除A项。

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故排除C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选B。

【点睛】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不再注重血缘和门第,降低了做官的准入门槛,所以培植其全国人民对政治的兴味。

5.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明朝
A. 设置了内阁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废除了丞相
D. 国家权力的下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

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朝废除了丞相,从而明代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内阁的设置是明代废除丞相的结果,不是原因;B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是明代废除丞相的结果,不是原因;D选项错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不是国家权力的下移,而是皇帝掌握了大权,是权力的上移。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

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
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D.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解决了平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故答案为D项。

发放津贴是针对公民,不包括奴隶,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A项;发放津贴没有涉及公民权力的变化,且“居民”说法错误,排除B项;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

7.按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

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

这说雅典城邦
A. 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 注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C. 强调法律至上权威
D. 试图铲除旧氏族的势力
【答案】A
【详解】由“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可知,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担任公职的机会,体现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权力的制约”“铲除旧氏族的势力”,故排除BD;材料只是法律规定,无法体现“强调法律至上权威”,排除C。

8.下列法律条文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 能够保护平民的私有财产
B. 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可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D. 使得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

题干中《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没有体现对平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打击,故排除A、B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平民并没有掌握立法权,故排除D项。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步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和任意曲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

【点睛】《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人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所以《十二铜表法》作为第一部成文法,最重要的作用是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曲解,以保护平民利益。

9.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

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

这个国家
A. 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国
B. 形成了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D. 形成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根据“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国家是英国。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实行的是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故排除A项;英国保留了国王,不是议会制共和制,故排除C项;但英国的国王并不掌握国家大权,故排除D项。

故选B。

10.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与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予以保留。

”该规定
A. 造成联邦政府软弱无力
B. 促进了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该规定将不属于美国宪法规定的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享有,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留了一些州权,这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联邦政府并非软弱无力;B选项错误,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不是国家机构形式;C选项错误,三权分立是美国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体现的原则,不是国家的结构形式。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有学者评价近代某国代议制,认为它阻碍了各邦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国家上层建筑中,依然有大量的“垃圾”,“议会民主只起到专制的遗羞布作用。

”学者意在说明该国的政治体制
A. 专制主义色彩十分浓重
B. 推动国家最终实现了统一
C. 确立标志是《权利法案》
D. 宰相掌握国家实际大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特征。

依据材料“议会民主只起到专制的遗羞布作用。

”可知该国民主政治为虚,君主专制是实,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国家是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专制主义色彩十分浓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该体制的确立是在德意志统一之后;C选项错误,《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与德意志帝国无关;D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沈志华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在哈尔科夫铁路工厂,当一位社会党人向工人们宣布沙皇已被推翻时,一些工人把他从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揪了下来。

在赫尔松,当省长宣读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诏书时,一些刚刚参加了革命游行的工人双膝跪下。

”这说明当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
B. 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夺权
C. 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
D. 传统政治观念仍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俄国二月革命。

依据材料可知,封建专制的统治者沙皇仍然受到部分工人的信仰,说明传统政治观念依旧存在。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沙皇已被推翻,说明二月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B选项错误,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夺权是在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之后,与此时期部分工人仍存在传统政治观念无关;C选项错误,工人的态度与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俄国十月革命
C. 新中国的成立
D. 法国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所以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是资本主义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和材料中的资本主义发展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革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大多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如“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A. 是太平天国辉煌历史的再现
B.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
C. 表明金田是革命志士的圣地
D. 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依据材料可知,歌谣大意是清王朝统治黑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金田爆发农民起义,将会出现新的统治者。

这表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所以可以用来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歌谣表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不是辉煌历史;B选项错误,歌谣没有反映出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并且此歌谣出现时太平天国运动还未爆发,尚未建立“太平天国政权”;C选项错误,歌谣没有表现出金田是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描述某条约时说:“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所说的条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签订于1858年
C. 是《南京条约》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点。

依据材料“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此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扩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C选项错误,该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不是《南京条约》;D选项错
误,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

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C.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D. 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可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因此C 选项正确。

A选项属于赔偿性措施,错误;B选项属于惩罚性措施,错误;D选项属于惩罚性措施,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可能是
A. 有关太平天国运动
B. 出现在1895年
C. 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D. 有关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依据材料中“革命”、“武汉”、“排满兴汉”、“列国的态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发生于武汉,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排满兴汉宣言”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所以这篇可能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太平天国并未占据武汉地区;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不是1895年;C选项错误,材料报道的是辛亥革命,不是八国联军侵华。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A.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 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 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 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选项错误。

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并未在和约上签字,C选项错误。

19.根据下图中的提示,你认为
A. 该事件是武昌起义
B. 该事件是秋收长沙
C. 该事件发生在南昌
D. 该事件发生在广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南昌起义。

依据材料中“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8月1日被中国共产党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该事件是南昌起义,不是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武昌起义;B选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江西南昌,不是湖南长沙;D选项错误,该事件发生在江西南昌,不是广州。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

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
头连在瑞金城外。

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A. 使中国基本实现统一
B. 创立了新的革命道路
C. 实现了伟大战略转移
D. 改变了解放战争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红军长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瑞金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黄土高原是红军长征的终点,这条联系两头的红飘带指的是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长征并未实现中国统一;B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新的革命道路的创建;D选项错误,长征发生于国共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

依据材料信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判断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淞沪会战。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不足“13个星期”。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故C、D选项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919年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英美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

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
A. 成为世界强国
B. 外交逐渐自强
C.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D. 摆脱了列强压迫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中国政府外交活动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政府逐步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反映出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绝对,“取消美英在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并非表明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旧中国仍然遭受列强压迫,排除。

23.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铁幕演说”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 经互会
D. 越南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分别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分别是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故C正确;“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上的措施,排除A;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并非美苏对抗的措施,排除B;越南战争不是苏联对抗美国的军事措施,排除D。

24.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打年年有。

但二战后西欧各国化干戈为玉帛。

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成接近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

这主要得益于
A. 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D. 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和提高国际地位,欧洲逐渐走向联合,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盟成立,各国间在货币、能源、科技和市场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因此A选项正确。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早于欧洲的一体化,因此欧洲的一体化才是欧洲国家和睦相处、互利合作的主要原因,故BC项错误;D选项错误,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部分原因,欧洲的联合才是欧洲国家和睦相处、互利合作的主要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下图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国际局势。

根据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领导世界
B. 美国的国家实力已严重削弱
C. 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D. 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局势。

解读漫画内容可知,代表美国的漫画人物想要让代表世界的奶牛听话,这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领导世界,A选项是对漫画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依据漫画内容可知,世界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但并不等于美国的国家实力已经严重削弱,B选项不是对漫画的正确解读,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说明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C选项对漫画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依据漫画内容可知,美国要求在国际局势中满足国家利益,说明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D选项是对漫画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这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而制定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

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刘少奇评价的这一文献
A. 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 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 颁布于1954年
D.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共同纲领》。

依据材料可知,这部纲领总结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经验,说明这部纲领是一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纲领,而且也是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

结合所学可知,这部纲领是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共同纲领》。

因此D选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这部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纲领,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宪法,因此A、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这部纲领颁布于1949年,不是1954年。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 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 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B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式,故D项错误。

28.在广泛吸收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列各项不属于该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A. “一国两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