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
这一时期产生了再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被学术界称之为“风骚”。
因为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二者合称“风骚”。
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常识(师生互动)
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诗三百”
共收入305篇风,即音乐曲调,160篇十五国风
(诗歌形式; 雅,即朝廷正乐,105篇大雅、小雅
内容)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40篇周颂、鲁颂、商颂
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表现手法; 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
艺术手法) 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
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4.《诗经》的影响
《诗经》当中汇集了我国古代五百年之久的写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大意义,比兴的.技法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一直为后世诗人所借鉴。
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创作倾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结论: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采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字音问题,注意节奏。
2.学生个别朗读《采薇》,订正字音,调整节奏。
3.学生齐读《采薇》。
重点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王事(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大车。
小人所(féi):隐蔽,掩护。
四牡(kuí):马强壮的样子。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四、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读本诗,掌握大致意思。
五、作业
继续熟读诗歌,并能括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