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元纂墓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元纂墓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元纂墓志铭》原刻,民国拓本,拓片尺寸:77.6*72.4厘米。

全称为《魏故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安平县元公之墓志铭》,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岁在鹑首十一月壬寅朔二十日辛酉立,志高70.5厘米、宽69.7厘米,20行,行21字,正书,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志于1919年在洛阳城北安驾沟村北出土。

曾归武进陶兰泉,上虞罗振玉。

重刻本首行“安平”二字笔划模糊不清,原石虽微凹而笔划明显,此外二行“名”,三行“与河南”等字,重刻笔划均出格线之外,原石仅三行“河”字微出格线。

释文
魏故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安平县元公之墓志铭;君讳纂,字绍兴,河南洛阳人也。

恭宗景穆皇帝之曾孙,开府仪同三司南安惠王之孙,尚书仆射司徒公中山献武王之第六子。

析瑶枝於扶桑,播番衍于商鲁,声高八龙,响逾十六。

君处弟之幼,出继季叔。

资性皎成,与松玉并质;禀气开凝,夺霜金之洁。

少而温恭,长则宽裕,信义内发,廉让外章,虽居帝胄,容无骄色。

以延昌中释褐为司徒祭酒,职参铉司,赞扬五典,每怀济世之经,乃慕刘章之节。

正光之始,有兴不建,於是事去衅来,寻与祸并。

朝廷追湣,赠持节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谥曰景公。

幽魂佩宠于松路,虚魄乘荣而入泉。

呜呼哀哉!以孝昌元年岁在鹑首十一月壬寅朔廿日辛酉窆于献武王茔之侧。

勒铭玄石,以颂往行。

其词曰:分基凤室,析构龙庭,垂芬皇序,承华帝扃。

隆崇鲁卫,蕃弼魏衡,云栋峻举,惟国之经。

德流二八,惠澹五子,唯懿唯哲,永光厥嗣。

诞性冲和,渊清岳峙,仁义方远,何为衅起。

衅起伊何,于国之机,高松折彩,素月沉晖。

日华霜劲,兰辰雪飞,声留泉石,体与化辞。

|《元纂墓志》墨拓本|
【1】魏故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安平县元公之墓志铭;君讳纂,字绍兴,河南洛阳人也。

恭宗景穆皇帝之曾孙,开府仪同三司南安惠王之孙,尚书仆射司徒公中山献武王之第六子。

析瑶枝於扶桑,播番衍于商鲁,声高八龙,响逾十六。

君处弟之幼,出继季叔。

资性皎成,与
【2】松玉并质;禀气开凝,夺霜金之洁。

少而温恭,长则宽裕,信义内发,廉让外章,虽居帝胄,容无骄色。

以延昌中释褐为司徒祭酒,职参铉司,赞扬五典,每怀济世之经,乃慕刘章之节。

正光之始,有兴不建,於是事去衅来,寻与祸并。

朝廷追湣,赠持节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諡曰景公。

幽魂佩宠于松路,虚魄乘荣而入泉。

呜呼哀哉!以孝昌元年岁在鹑首十一月壬寅朔廿日辛酉窆于献武王茔之侧。

勒铭玄石,以颂往行。

其词
【3】曰:分基凤室,析构龙庭,垂芬皇序,承华帝扃。

隆崇鲁卫,蕃弼魏衡,云栋峻举,惟国之经。

德流二八,惠澹五子,唯懿唯哲,永光厥
嗣。

诞性冲和,渊清岳峙,仁义方远,何为衅起。

衅起伊何,于国之机,高松折彩,素月沉晖。

日华霜劲,兰辰雪飞,声留泉石,体与化辞。

|《元纂墓志》高清大图|
【4】魏故持节都督恒州;县元公之墓志铭;君讳纂字绍兴河南;孙开府仪同三司南;山献武王之第六子;
【6】军恒州刺史安平;景穆皇帝之曾;书仆射司徒公中;播番衍于商鲁声;
【7】高八龙响逾十六;松玉并质禀气开;信义内发廉让外;释褐为司徒祭酒;乃慕刘章之节正;
【8】君处弟之幼出继;凝夺霜金之洁少;章虽居帝胄容;职参铉司赞扬五;光之始有兴不建;
【9】季叔资性皎成与;而温恭长则宽裕;无骄色以延昌中;典每怀济世之经;於是事去衅来寻;
【12】诸军事安北将军;路虚魄乘荣而入;十一月壬寅朔廿;石以颂往行其词;
【13】分基凤室析构龙;卫蕃弼魏衡云栋;唯懿唯哲永光厥;为衅起衅起伊何;霜劲兰辰雪飞声;
【14】庭垂芬皇序承;峻举惟国之经德;嗣诞性冲和渊清;于国之机高松折;留泉石体与化辞;
【15】华帝扃隆崇鲁;流二八惠澹五子;岳峙仁义方远何;彩素月沉晖日华;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

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

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

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

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

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

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

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

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

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

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

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

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

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

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

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

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

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

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

造像又作造象。

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

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

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

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

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

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

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

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

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