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复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教学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教学步骤:
一、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xx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有: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明确高考题型,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⑴单独设题。
比如,xx年上海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⑵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比如,xx年高考: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败逃)
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问: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课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⑽范增数目项王。
⑾吾师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⒁吾从而师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⒆无乃尔是过与?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⑹、⑻、⑽、⑾、⒃、⒅、⒆
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⑼、⑿、⒀、⒂、⒄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⑸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⒁、⒇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
⑹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⒆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课件展示)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⑾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⑽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⑿日削月割。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课件展示)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黔之驴》)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船:乘船)(《石钟山记》)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课件展示)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⒁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课件展示)
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⑴夜缒而出(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晚上)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
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
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
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
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
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
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高考备考指南》(系统复习)P92-131、《手册》词类活用内容,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
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2、完成《高考备考指南》(专题训练)P77-96有关词类活用练习题。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吾师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⒁吾从而师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范增数目项王。
⒆无乃尔是过与?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
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
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I)
教学目标:掌握16种标点符号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重难点:顿号、冒号的用法,分号与逗号的区别;括号、引号及破折号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训练
课时安排:3教时(点号总结1课时,标号总结1课时,巩固训练1课时)
一、考点透析
1.考点要求: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种类,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2.考题回眸:高考中的测试题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在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涵盖了七种点号和七种标号,除了着重号、间隔号没有考查过外,其余标点符号都己考查过。
前几年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
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
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
3.题型设置:一般标点符号的考查,涉及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辨别题、改错题。
要辨析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恰当,一要牢同地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要注意分析具体的文章和语气。
二、知识网络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a表停顿,b表语气,c表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分号、逗号、顿号、冒号7种。
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句末点号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中点号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9种。
三、复习方略
第一,明确考什么
标点符号的使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二是正确书写标点符号。
高考考查主要是指前者。
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修订并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一文,它
对16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作了说明,这都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内。
从1994年至今年的考查情况看,涉及了引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
重点考查标号与点号的综合使用。
第二,明确怎么考
从四年的考查方式看,多是Ⅰ卷中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一般是1题3分。
有时Ⅱ卷语言表达主观题也涉及标点,多是以综合改错题形式出现,一般仅涉及一处。
第三,复习思路指导
(一)在学生明确高考考查形式后,让学生认真研读1990国家语委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见人教社版高语三册附录),明确7种点号和9种标号的作用、性质及使用规则,且了然于心。
(二)明确点号与标号的综合运用
(1)点号与引号的关系。
要辨别其使用恰当与否,应仔细分析文意和语气。
引号的使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①直接引用。
引用的话若是直接照录人家原话,原来的标点不能作任何改动,引文末标点应放在引号之内。
它又分三种情况。
a﹒说话人在前的。
例如:
张刚说:“我毕业后要自办企业。
”
b﹒说话人在中间的。
例如:
“唉!”作家叹到,“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说话人在后的。
例如: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嫂慌忙地说。
②间接引用。
引用的话若是作为引用者文句的一部分,则引文句末不用点号,内部标点保留(问号、叹号除外)。
若文句须停顿,则标点放在引号后。
例如: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
无长话”。
③重要的或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加引号。
例如:
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亮出了“科学”和“民主”的
旗帜。
④若是转述,则不用引号。
例如:
大多数律师都承认:他们和委托人对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很敏感,容易闹别扭。
(2)点号与括号的关系。
行文中若有注释性的文字要用括号标明,括号又分为句内括号
和句外括号。
点号与它们的关系比较复杂,要辨别其使用是否恰当,主要取决于对文意的理解。
①句内括号。
句内括号是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的,因此括号要紧挨在被注释的词语后。
若须停顿,点号要放在括号的后边;若括号内注释语中有标点,中间的须保留,最后一个标点(问号与叹号除外)应省去。
例如:
他撰写的《上古音的声韵配合规律》(载《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在学术上颇有创见。
②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是解释某一个完整句子的,因此括号要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括号内的注释语若是完整句子,句末标点不能省。
例如:
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
(最近,“左联”提出了“作家的无产阶级化”的口号,就是对于这一点的很正确的理解。
)
(3)顿号、逗号、分号在表示句中停顿时的区别。
顿号是并列词语间的停顿,逗号是句
间(或短语间)的停顿,分号是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如:
a.图书馆内收藏的小说可多了,有古代的、现代的,文言的、白话的,中国的、外国的,长篇的、中篇的、短篇的。
b.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4)掌握几个特例。
①倒装句,无论是什么语气都在句末表示,中间用逗号。
例如;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②选择问,只在最后一个分句后用问号,中间分句为逗号。
例如:
我们是到图书馆去借书,还是到资料室去查资料?
③约数间不用顿号。
例如:
他十七八岁!
④须强调主语或主语较长或宾语较长时也用逗号和谓语隔开。
例如:
a.梦,就是理想。
b.一位到广州旅游的美籍华人,被广州交通运输职工医院的青年外科医生治好了疾患。
c.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300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5)分清几个区别。
①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表示语音中断,其区别是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馀音未尽。
例如:
a.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b.穿长袍的问:“这一位是……”
②括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注释前文,其区别是括号内的文字不是正文,只是注释,一般不必念出来;破折号内的内容是正文的一部分,在朗读时要读出来。
例如:
a.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
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三)辅以练习加以巩固。
在复习该知识点时除掌握以上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要精选一部分练习进行强化,以便巩固。
四、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真重要,各位考生莫小瞧。
句子点号有七种,另有九种是标号。
句内点号表停顿,性质不同看需要。
逗号顿号和分号,还有一种是冒号。
它们位置在句中,句子末尾见不到。
句内主语谓语间,需要停顿用逗号。
句内动词宾语间,宾语复杂逗号断。
状语太长要前提,提至句首逗隔离。
复句内部有分句,若非并列逗可以。
句内并列词语间,顿号分开很明显。
转折因果多重句,关系如果非并列,首层前后两部间,习惯也用分号切。
分行列举各项间,使用分号更显然。
称呼总说及解释,冒号用来表提示。
总括话语放末梢,前面也可用冒号。
句末点号更需要,句号问号感叹号。
陈述句子话说完,句号画上才完全。
祈使语气若舒缓,使用句号是习惯。
疑问反问句子末,十有八九问号多。
感叹反问祈使句,语气强把叹号使。
常用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连接加着重,间隔书名带专名。
直引着重特殊意,需用引号来标示。
引号里面套引号,外双内单莫混淆。
括号用来表注释,使用位置要注意。
若注句内某词语,括注紧贴被注词。
如若注释全句子,句末点后括注释。
破折号,不简单,几种用法要记全。
文中解释要说明,话题突然要改变,象声词后声音延,列举分承各项前。
省略号,六圆点,省段诗行十二点。
引文省,列举省,说话断续也可省。
连接号,连相间,时间地点数目间。
产品型号常运用,递进项目要相关。
间隔号是小圆点,人名分界用它连。
书名较长篇章卷,间号标示易分辨。
书名号,分双单,用于书篇和报刊。
书名里边套书名,外双里单才能行。
专用名,一短线,常用古籍文史间。
人名地名朝代名,专名下面画横线。
以上标点十六种,经常见来经常用。
读书看报与写作,正确与否须分清。
五、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问逗顿分冒叹,七种点号都一般。
大体站位一个字,一行之首不出现。
引括书名前一半,行末不许它出现。
一行之首也要紧,不许出现后一半。
破折号,省略号,俩字位置够它占。
一短横,六个点,一气画成不间断。
连接号,间隔号,一字位置就够占。
破省连间四种号,占的位置居中间。
着重号,专名号,根据情况定长短。
行末行收不讲究,随字移行可随便。
六、常见标点差错举隅
1.概数中间加顿号。
例: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解析〕: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领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此题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概数,如果是数字表示的是确数,则需要加顿号。
例如句子: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2.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
例如:
小道理,是指站在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上看,有道理;而大道理,是指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上看有道理。
〔解析〕:从顿号的概念可知,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因此,“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这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下句中的“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之间也应用顿号。
注意区分的是较为复杂的句子中,有的看似词语,实则是独立分句,中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隔开。
例如: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
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3.非疑问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解析〕:从问号的概念可知,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要人回答(或反问中)才用问号。
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
该句是陈述语气,因而该句中的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号应为句号。
需要注意的是反问句的答案就在问句中,即无疑而问,但常需要表示强调,所以,句末要用问号。
例如:“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4.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5.“某某说(道、讲、问、答)”后标点滥用。
其滥用的情形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在引用话语间插入动作神态,其后用冒号。
例如:
“他说得到做得到,”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
〔解析〕:在一个人的话语间插入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说(道、讲、问、答)后要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2)在话语的最后用逗号等。
例如下面的对话:
他(霍永诚)问:“有事?”
“有事。
”高旭初答,这两个字吐得很重,像两块石头,砸得霍永诚有些发蒙。
〔解析〕: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在“说”(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符号。
6.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句号位置不对(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有两种情形:
(1)全引句,句号放在引号外。
例如: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
〔解析〕:这是全引句,句号在引号内部。
(2)部分引用句,句号放在引号内。
例如:
抽签的结果,辩题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
”
〔解析〕:这是部分引用句,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部。
还需注意的是:句末是问号或感叹号,都应放在引号内。
[补充说明]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
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
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7.倒装成分之间用句末点号。
例如:
①多美啊!济南的冬天。
(主谓倒装)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
没精打采的。
(定语和中心语倒装)
③你到哪儿去了?今天上午。
(状语和中心语倒装)
〔解析〕: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
所以①中叹号改为逗号,②中前一个句号改为逗号,③中的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