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一节 教案三 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新文化运动第五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与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前期新文化运动评价和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发展地分析、认识、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又一次强劲的思想解放潮流。

通过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为中国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3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新的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

认识其必然性。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引起反响的资料分析、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主要难在如何理解和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客观上,当时中国广大民众没有文化。

主观上,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及其重要人物没有认识到与民众结合的必要性,而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如二、3(1)(2)所述,联系已学知识,认识新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围绕新文化运动
1使学生了解兴起的背景原因及其标志、指导思想、前期运动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能力,从而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

2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活动阵地与基地、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在指导学生加强识记时,训练学生分类设目列表理清知识点的能力。

从当时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活动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感受到反封建的战斗情怀。

3引导学生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使其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产物,同时又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推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新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探寻到了通往胜利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教学抓住两个问题,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从必要性与必然性两方面进行教学。

必要性是指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破除封建束缚的必要。

必然性是指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和队伍的壮大,必然对推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要求强烈起来。

因而,反映到思想文化上的以破除封建束缚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中分析、认识当时皆为针对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论战和宣传,从来没有正面针对封建正统思想展开批判,尤其是全面系统的批判。

因此,封建思想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封建思想意识观念的残余仍然存在,以致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能够得逞于一时。

事实告诉了人们开展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

而且袁世凯也是公开利用封建思想为其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发布祀孔告令,亲率文武官吏举行祀孔典礼,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帝国主义也宣扬:“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

”使中国人民放弃反侵略斗争。

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前清的遗老是其主要成员,康有为成为主要代表人物。

1916年秋,康有为竟公开要将孔教定为国教,诋毁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

因此,无论从历史的缘故,还是从当时的现实斗争需要,都有必要进行破除封建束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代表人物在政治上空前活跃。

第二个问题将其化解为小问题,诸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②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③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和目的。

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

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有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小体字内容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重要人物及其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以列表法理清楚知识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课文中所摘引的“陈独秀反对提倡孔教”的片断材料,让学生搞清楚这段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的紧密关系。

运动的矛头对准了封建正统思想,目的是解放思想,维护民主共和。

再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思想武器、所推崇的政治理想、所宣传介绍的内容,都有着鲜明的反封建进步意义。

同时,他们忽视了对国情的全面分析比较,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胜任不了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任务。

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也没有做全面的具体分析,一概指斥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传统道德,大加挞伐,一概否定。

没有进行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二是新文化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三是如上所述,缺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一目的教学,乏科学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其思想上的局限性。

集中讲的是使学生知道“新发展”是什么。

为此应抓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高一世界史的学习,
回顾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其中的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含意。

联系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即不仅反对本国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要反对的侵略奴役。

所以,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难以胜任这一任务了,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革命的屡屡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中国人民应“翘首以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三是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即走俄国人的路。

对此须指出,向俄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方法,在当时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模糊的,所以,有了后来屡屡发生的失败和挫折。

反映出的问题是,对国情认识不清和缺乏从国情出发处理革命问题的理念。

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认识国情,一切从国情(即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凝聚着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的。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将课文中提及的重要文章制成包括作者、重要著作篇目、发表时间等栏目的表格式投影片,以强化学生的识记效果。

摘录重要文章中的精辟议论片断制成投影片,以扩展、充实教材内容,成为强化认识的感性材料基础。

(四)总结、扩展
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是,由于发动、领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是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依然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其世界观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以致于使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他们忽视、轻视广大民众,把运动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内,没有普及到民众中去,以致于使其社会基础薄弱,限制了运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为新文化运动送来了新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指引前进的旗帜———社会主义、“实现劳工社会”。

以李大钊为首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六、布置作业
1按课后练习题复习。

2可考虑与语文教师合作,就鲁迅的著作(书中提及的作品,在语文教科书
中大都选录为教材内容)组织一次读书座谈会,或写读后感、出“文史学习园地”
专栏,或二者同时进行。

在组织学生中文史爱好者参加的基础上,号召学生自
愿参加。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兴起的必要性
(2)兴起的必然性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时间、人物、事件、标志、意义
(2)前期的指导思想
(3)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3反对旧道德,(打倒吃人的礼教),提倡新道德
4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历史功绩
2阶级的和思想的局限性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