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一词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
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起源
量化宽松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下滑与投资衰退,日本央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
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迫使银行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对外放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
这与正常情况下央行的利率杠杆调控完全不同。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实行方式
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
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
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
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
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
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
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
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
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
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
政策实施阶段
零利率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的起点,往往都是利率的大幅下降。
利率工具失效时,央行才会考虑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利率经济。
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间。
补充流动性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的贷款人”的身份救市。
收购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推出一系列信贷工具,防止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出现过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
美联储在这一阶段,将补充流动性(其实就是注入货币)的对象,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主动释放流动性
2008年到2009年,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的美元长期国债、收购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开始直接干预市场,直接出资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直接充当中介,面向市场直接释放流动性。
引导市场长期利率下降
2009年,美国的金融机构渐渐稳定,美联储渐渐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
购买美国长期国债。
试图通过这种操作,引导市场降低长期的利率,减轻负债人的利息负担。
到这一阶段,美联储渐渐从台前回到幕后,通过量化宽松为社会的经济提供资金。
举例
2008年9月,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
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目的有两方面。
一是买进市场上的证券,以图“启动”银行体系;二是承担私人部门所不愿承担的一部分金融中介职能。
在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
由于美日两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差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远小于日本央行——本次危机前,前者的资产负债表对美国GDP的比率仅为6%左右。
到10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大到美国GDP的8%以上,比危机前增长了35%。
要正确地估价联储“印钞”对通胀的影响,关键在于观察广义货币总量的变化,以及“货币乘数”的变化。
目前,美国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之所以出现严重背离,原因自然在于“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
而货币乘数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
当前美国货币乘数下降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货币乘数由资产负债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点的6.5倍左右,降幅为35%;而在美国,仅仅过去2个月之中,货币乘数就从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达22%。
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第一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
第二种情况,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
第三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
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
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
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一度冲破11000点,10月18日创下11143.69的高点。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
/view/5ec6a10c6c85ec3a87c2c5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