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卷共10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及座号填写清楚。
3. 凡选择题,答案后序号填入题后空中。
一、积累(共1分)
1. 中华民族”勤俭为本,自古就有提倡节俭的训言”请把下面这句话任意选择半
句书写在下面力求做到正确、规范、美观。
(2分)
(2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2. 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吞噬. 侍.立 嗜.好 有的放矢. B. 骸.骨 核.实 刻.薄 骇.人听闻 C. 蓦.然 冷漠. 阡陌. 拐弯抹.
角 D. 旗帜. 炽.热 停滞. 不容置.疑 答:[ ] 3.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格内。
(2分)
A. 秩序井然 庞然大物 振耳欲聋 不言而喻
B.一泄千里 扣人心弦 骄奢淫逸 刻骨铭心
C.贯穿始终 月明风清 锋芒毕露 因地治宜
D. 心无旁骛 一如即往 略胜一筹 藏污纳垢 4. 名著知识填空。
(3分) 1《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__________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2莫泊桑___________国人,著名短篇小说家作品<项链>
3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要读经典>单价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
如有”___________”(鲁达)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匡
扶正义的人,从沙僧身上我们能看到_____________(用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牲)从_____________身上我们能看到义的化身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逼我们能读出_______(人名)内心的凄苦”
5. 温家宝总理在2006全国文代会上回答<泰晤士报>记者的问题时多次以诗言志下面是他的六次用诗言志,请你任意选出5段诗章,写出与其内容或者思想感情一致的古诗文(课内外都可,每一古诗不能写多句)
1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23岁一副对联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的《竹》:
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张载的座右铭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6:“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 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共4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22分)
(1)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2)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春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3)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
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
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4)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5)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
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6)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
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
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
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7)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
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10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回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这几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句有什么深层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11在(6)段中作者写道:”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作者对新花表达了赞美,联系全文看,作者有什么用意?
12作者为什么把并不起眼的莆公英作为情感的载体?
14从文中盾,作者对一朵蒲公英有着一种不寻常的感情,你在生活有是不是也
有最钟情的事物 ,选择你钟情的一种事物抒发你对它的感情(50字左右)
<散文百家>2006.8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1题。
(19分)
说明文阅读无材料(数字虚拟人)
四、写作(50分)
22. 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
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扰,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
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
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
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
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请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 1说真话,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8年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
一、积累(15分)
1.汶川大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如今灾区人民正进入抚平创伤、重建家园的关键时期,请你给灾区的同学们送上一句话,或表达同情,或鼓舞信心,或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力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2分)
2.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商酌.烧灼.着.迷远见卓.识
B.喧.闹渲.染漩.涡头晕目眩.
C.蕴.藏酝.酿孕.育润.物无声
D.琐屑.亵.渎交卸.一泻.千里
3.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框内。
(2分)A.毛骨竦然合辙押韵鞠躬尽瘁怡然自得
B.抑扬顿挫同舟共济美味佳肴多难兴帮
C.众志成城油嘴猾舌慷慨大方张皇失措
D.风餐露宿
4.古诗文默写。
(6分)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而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却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
”后学者普遍认为,这诗外“工夫”主要体现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宽博的恤民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等。
也正是有了这种种诗外的“工夫”,才有了无数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的妙文佳句。
上面画横线的短语分别代表了诗外“工夫”的6个不同角度,请你任选其中5个角度,各默写出一个与其内容相符或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①爱国思想:
②恤民情怀:
③道德情操:
④理想信念:
⑤责任意识:
⑥民族气节:
5.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填空。
(3分)
(1)“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
”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名人是,他的原名叫。
(2)袁世凯死后,有人拟了这样一副讽骂挽联:“()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善体斯意;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其中上联中空缺的即是被后
人称为乱世“”(评价性称谓)的(人名)。
(3)“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以人物绰号组合而成的一个章回目录,其中“及时雨”是,“神行太保”是。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
(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暝:
②临溪而渔.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做11—16题。
(24分)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
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
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
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
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
我爸爸太累了。
我爸爸太辛苦了。
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
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
祝贺你!”
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
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
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
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怕鬼。
我也怕。
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
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
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
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
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
(选自《小品·美文》)
11.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学生故意犯了一个错误”,从文中看,毛毛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究竟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12.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文中第一个故事中已交代清楚,阐释全面,可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个有关作文的故事。
这两则故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5分)13.仔细阅读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小主人有着哪些相同的品质特点?(2分)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分)
15.本文故事中两个学生的想法、做法引人深思,可圈可点。
假如你是这两个学生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将会作出怎样的评判?请任选其一,写一段能体现自己独到思考和见解的点评性文字。
(3分)
16.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你是否也曾有过如文中毛毛所犯的美丽“错误”?若有,请选择一次,简述经过及当时感受。
或请你策划一次近期孝敬父母(老人)的行动打算,并说出决定那样做的理由。
(5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做17—20题。
(16分)
出访月宫的嫦娥
2007年金秋10月,适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周年之际,令人瞩目的中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10月24日18时5分4秒,寄托了华夏民族月球情结的“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托举下婀娜升空。
自那一刻起,访月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美女“嫦娥”的容貌与举止,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嫦娥一号”的外形是个6面立方体,她长着一对翅膀,8只眼睛和一张能说会唱的樱桃小嘴,体重2350千克,环绕在距离月球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设计寿命为1年。
“嫦娥”的翅膀是两块长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身体两旁,最大跨度达18.1米。
她的外形与我国“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最想像,许多方面也与“东方红三号”卫星有相同之处,实际上她就是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只是有的部件是从中国“资源二号”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上移植过来的。
其实,这也遵循了各国研制航天器的一个重要原则:尽量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
所谓“卫星平台”,说白了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轮子、车厢、动力等都按公共要求配置好,搭载不同的乘客,便可到达不同的目的地。
“嫦娥一号”使用的卫星平台,承载了探测月球的8种探测仪器。
平台为这些仪器提供安放位置、能源供应、姿态保证、温度环境、数据管理等条件,并负责把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它的推进系统还提供在太空中机动飞行的动力。
安装在平台上的8种探测仪器,是“嫦娥”的8只眼睛,每只眼睛都有个学名,承担不同的任务。
它们分别叫做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这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干涉光谱成像仪、ㄚ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这三只眼睛负责探测月球上14种常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微波探测仪的任务是探测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特征,从而测定月壤厚度;太阳高能离子探测器和太阳低能离子探测器这双眼睛用于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的小嘴是一套语音存储装置,里面存贮着预先设置的语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从全国征集的30首中华民族经典歌曲。
当“嫦娥一号”从38万千米外的月球旁欢唱着中国歌曲,并将这天籁之音传回地球时,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获取有关月球的信息,是为了研究探索月球,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服务人类,是为了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走得更远。
这才是“嫦娥一号”的使命、真谛和归宿。
(节选自《月球密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7.从本文看,“嫦娥一号”具体承担的探月任务是什么?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1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技术是成熟的,“嫦娥一号”以“东方红三号”卫星为基础进
行研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B.安装在“嫦娥一号”卫星平台上的8种探测仪器,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或共同或单独承担着既定的探测任务。
C.“嫦娥一号”的语音存储装置除存贮着预先设置的语音、30首经典民族歌曲外,最重要的是还存贮了国歌。
D.“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19.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其语言有着突出的特点。
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简要分析。
(4分)
20.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探月专家选择长征三号甲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依据。
(5分)
材料一长征一号家族是我国最早研制的火箭。
它的运载能力较低,适宜发射低轨道小型卫星。
长征二号家族均为两级火箭,主要服务于发射高度在200千米——600千米的低轨道航天器。
长征三号家族均为三级火箭。
其中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乙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们分别能将2600千克和5100千克的探测器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材料二上世纪90年代,国家要求研制长征三号甲火箭,为当时国内具有最高水平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提供运载工具。
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在充分借鉴原有长征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能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卫星的发射需求。
至今,它与“东方红三号”卫星“联姻”过10多次,每次均有和谐而美好的结局。
材料三到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火箭共承担了15次发射任务,每次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四、写作(50分)
21.当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对于同学们而言,要想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公民,仅从书本中、课堂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时曾手书一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
”以此阐释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天地万物(如一草一木)、社会万象(如一人一事)、生活百态(如喜怒哀乐)都是可供我们认真研读的经典,也永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
只要我们抱定虔诚的态度和一颗感恩之心,融入自然,师法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我们定能学有所获,并能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有过认真思考和真切感受。
请你以“从中学习”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