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_调查报告完整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_调查
报告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
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
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
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
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
“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
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
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
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
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
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
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
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
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
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
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
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
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
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
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
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_调查
报告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
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
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
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
市和地方企业。
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
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
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
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
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
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
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
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
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
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
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
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
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
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
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
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
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_调查
报告
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
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
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
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
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
不发放不符合贷款
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
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
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下要大于农区。
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
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
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
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
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
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
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