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word教案 (12)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word教案 (12)
提问: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呢?
“师夷长技”能“制夷”吗?为什么?
4、自学,依据“自学指导”中的具体要求,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重点巡视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引
创设情景
多媒体演示课题
提问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
提出疑问
讲授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学生合作探究
导学生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哪些地方还不明白,要有针对性的给予点拨。
五.随堂练习:
1.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焚毒冲云霄, 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
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第1课鸦片战争 的烽烟
课题
第1课鸦片战争 的烽烟
学习
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 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3、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重 点
难点
教法
选择
自主合作探究
A.台湾省B. 青海省C.甘肃省D.新疆省4.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 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
C.《末代皇帝》D.《甲午风云》
5.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完成了他一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两个月后,在北京病死。这“最后一个”条约是指()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导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1)英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朝的财政。

2.经过(1)为了抵制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去某某查禁鸦片。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某某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二、中英《某某条约》1.鸦片战争(1)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2)结果:英国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某某条约》。

2.《某某条约》《某某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1.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X。

【问题】中英《某某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

1.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的是()A.英国 B.美国C.法国 D.中国2.鸦片战争前,在中英贸易中,导致某某大量流入英国的主要商品是()A.呢绒 B.布匹 C.茶叶 D.鸦片3.1839年,派林则徐到某某查禁鸦片的清朝皇帝是()4.国际社会把每年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纪念日,以此纪念林则徐销烟的壮举。

与此壮举相关的地点是()A.某某 B.某某 C.虎门 D.某某5.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第一次较量是()A.X成功收复某某 B.鸦片战争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读下图,请完成:(1)请写出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学案 (北师大版)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学习目标】1.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4.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学法提示】讨论法、讲述法、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康乾盛世时的统治者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鄙视科学技术,大兴文字狱。

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19世纪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1分)1. 销烟——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涵义: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人。

)2. 战争(1840—1842)直接原因(借口):;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中英签订了《》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给英国;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掌握内容四方面——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重要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

4.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

如魏源编著的_____________,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主张。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鸦片流毒,为害甚巨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揭露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2、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记取“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个学期清朝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但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不理解,要让学生知道:半殖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保持着剥削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开始而已。

3重点难点
重点:一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二是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即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一、鸦片战争的烽烟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了解林那么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那么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2〕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中香港岛和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讨论导致这一位置特点(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假设条件许可,可组织讨论这些地区的开放与今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那么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2〕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对闭自守传统观念的挑战。

1.导入新课阅读课前提示2.授新课一、林那么徐虎门销烟林那么徐(1785--1850年)是福建侯官人。

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

他深刻地认识到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的危害、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上书道光帝:鸦片“流毒于天下,那么为害甚巨,法当从严、假设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他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采纳了林那么徐的主张,于1838年12月,任命林那么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那么徐到达广州。

当时广州人民群众的禁烟的呼声十分高昂、林那么徐在人民的支持下,信心倍增、他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第一,缉拿烟贩,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井保证以后水不央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他坚决表示:“假设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_17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_17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2,:13,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请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问题:3.鸦片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何时结束?结果如何?4.中英《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条款 主 要 内 容 影 响割地赔款通商关税5.魏源的著作是什么?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什么作用?完成课后习题1.课后“材料阅读”2.课后“自我测评”3.课文中“想一想”三个问题教学课题:鸦片战争的烽烟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掌握:《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鸦片战争》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1.林则徐 虎门销烟 背景: __国向中国倾销鸦片 时间: 年____月;地点: 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 ,振奋了 ,维护了 。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 。

直接原因(借口):英国借口 ,发动侵华战争。

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提问、启发诱导、设疑等思维训练的方式启发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活动,充分利用课本小字及课后检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程,从而沥青本课线索及知识重难点,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主动创造思维,完成课程目标及情感教育,效果良好,不足部分在于学生课后作业历史专业术语及语言整合能力,还待于不断提高。
说道毒品,通过平时观看电视和学校教育,大家对于它的危害,一定有自己的认识,那么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引出本课主体
引导学生理清单元
线索,明确单元的每一课的主题地位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复备标注
学习导航
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有这么多危害,为什么150多年前,英国人要将鸦片输入中国呢?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1、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某某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读p4“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2、中英《某某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如果你是英国侵略者,你会利用这个条约对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呢?(学生大多想到赔款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并归纳《某某条约》的主要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来记忆历史知识)
知识梳理:鸦片输入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某某条约》内容、影响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_19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_19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教材分析及处理1、课题地位、作用、意义“鸦片战争”在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和开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三维目标(依据历史课标确定)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主线: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3、锁定重难点1)重点:虎门销烟的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4、“教”与“学”1)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包括历史影视、图片资料)。

5、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前,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根椐这个年级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来说,教师在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神入课堂。

程序教学内容活动形式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分钟)历史“链接”(2分钟)课件播放:精选《鸦片战争》影视片段师生共同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背景提问学生影视中反映的史实A、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B、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1、“温故而知新”;为“讲”、“学”新知作好铺垫2、设问伏笔: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剖析课题(3分钟)观摩发现(2分钟)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北师大版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学生情况分析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

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1)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1)
中英雙方在康華麗號上簽定《南京條約》時的情形
主要內容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 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 中國近代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五口通商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賠款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割地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 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協定關稅
五口 通商
賠款
割地 協定 關稅
A、中國經濟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B、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英)蒙哥馬利·馬丁
吸食鴉片 骨瘦如柴
吸食鴉片 變賣一空
煙癮發作,持刀威脅母親和妻子
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 給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 大量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財政危機; ❖ 官員吸食鴉片,愈加腐敗; ❖ 士兵吸食鴉片,喪失戰鬥力。
禁煙經過 虎門銷煙的意義
聯合國確定每年6月26日為國際“禁毒日”
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幅浮雕
鴉片戰爭前上海港外的鴉片躉船
英國鴉片船“北京”號起卸鴉片情形
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需要掠奪廉價的原 料,還需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
清朝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閉關鎖國政策阻 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銷售財政更加困難 B、中國人民的負擔大大增加
A、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 B、香港島成為以後英國侵略中國的基地
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 對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遭到破壞; 經濟被卷 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中國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三階段 1841年8月英軍從廣東海面北上到 《南京條約》簽定

《第1课 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第1课 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学生思考。
用白板中聚光灯技术逐渐展示,引发学生兴趣,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触摸历史——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
展示同是耕织的四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互证、联想——同样在纺纱,英国与中国不同;同样在耕田,英国与中国不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经过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订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的影响。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学校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图片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英两国的差距,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在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魏源。
介绍《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问题:通过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回答)
一、教师与白板之间的交互:在《鸦片战争的烽烟》这节课的导入中,我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将罂粟花到罂粟果到鸦片的变化分别聚光展示出来,起到聚集作用,让学生能够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在授课中运用中英耕织四幅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与英国的差异,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这四幅图片要不就一起出现在学生面前,要不就是两两出现,学生在总观了四张图片后做一个对比,但在白板课中,就可以通过教师与白板的互动,使用遮挡板功能,横向中英两国的对比,感受差异,纵向英国生产方式与中国和产方式的对比;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原因,我利用批注的功能,标出关键字,再让学生上来标注,将两段材料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确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通过一系列教师对白板功能的操作,进行教师与白板之间的交互,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思维,从而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 北师大版
材料二: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材料一出自哪个条约?何时签订的?
(2)材料一中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是哪一项?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二为何人所著?出自哪一书籍?出书编著的背景怎样?该书论述的主要内容和主X有哪些?
——林则徐
(1)材料一中提到的鸦片主要是由哪国大量走私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谁向谁上书说的话?材料反映出鸦片对中国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3)材料二体现出此人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某某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编号:01)
课题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主备
审阅
学习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
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某某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C.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D.鸦片由非法贸易变为合法贸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②结束:年8月,中英签定《____》。
《某某条约》:(1)内容
①通商:开放、某某、____、某某、____、为通商口岸。
②赔款:中国赔款____银元。
③割地:割让给英国。
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____,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条约。
②中国的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的地位。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人所带班级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对于学习历史有一定困难的,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课。

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将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因此,本课在全册教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入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分析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在封建社会中,她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中国历史步及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地落在世界的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
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
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