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拉莫三嗪三药联合治疗BECT病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拉莫三嗪三药联合治疗BECT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4T05:03:30.94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尹加珍杨梅伍伦玲李国春
[导读]
尹加珍杨梅伍伦玲李国春通讯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癫痫(BECT)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占所有儿童癫痫的10-20%。
BECT起病年龄为3-13岁,大多数的患者不经抗癫痫药物治疗或经一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后远期预后良好。
但部分患儿早期符合BECT临床特点,在病程中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和演变过程,此类BECT为不典型BECT或变异性BECT。
这一类患儿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能临床效果不佳。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一例三药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BECT病例,为临床用药提供用药参考。
1 病史摘要
患儿陶沈丽,女,12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5年余”入院。
患儿于5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在入睡后约10余分钟后出现双眼上翻凝视,肢体强直抽搐,症状持续约1-2分钟。
发作后自诉当时意识清楚,但无法说话。
给予丙戊酸钠片0.3g、q12h治疗。
患者于2015年11月睡眠中再次发作,发作形式同前,行脑电图检查示:睡眠期左侧顶、中颞及中央、后颞导联频繁可见中高幅不规则2.5-3.5c/s为主的尖慢综合波散在或连续性不规则发放,睡眠期发放指数明显占优,同侧额、前颞及右侧相对应区域也可波及,诊断为“伴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给予奥卡西平片0.3g bid抗癫痫治疗。
出院后患者仍有类似发作,遂就诊于外院,加用丙戊酸钠缓释片0.25g bid抗癫痫治疗,控制效果欠佳,间隔2-3月可发作一次,均于晚上刚入睡时出现,发作形式均同前。
2018年4月患儿再次于睡眠中间断出现2次上述发作,调整抗癫痫方案为丙戊酸钠缓释片0.75g/天+奥卡西平0.6g/天抗癫痫治疗,病情平稳。
本次入院前1天患者无诱因于入睡后不久再次出现上述发作,持续2分钟左右缓解;故家属和患者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再次就诊,以“癫痫”收住。
入院后患儿神经专科查体无异常。
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
否认出生窒息、缺血缺氧史,否认头部外伤史,既往2岁时有热性惊厥史。
患者入院时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患儿自发病以来自觉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入院诊断:伴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入院后初始给与丙戊酸钠缓释片、奥卡西平抗癫痫治疗。
患儿入院期间未再发作。
入院第5天长程脑电图示:左侧额中央、颞、顶区(左侧明显占优)及右侧前中颞可见高幅2-2.5c/s为主的尖慢综合波及双相尖波单个或呈连续发放,有时可波及中线区。
患儿经丙戊酸联合奥卡西抗癫痫治疗后发作频率控制不佳,遂加用拉莫三嗪抗癫痫。
入院第8天患儿暂无既往发作形式,也无其他特殊不适,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
神经专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患儿病情平稳,无特殊不适,准予出院。
2 分析讨论
BECT主要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发作时间以夜间发作为主,发作形式有30%的病人表现为一侧面部感觉障碍,53%的病人表现为口咽喉综合征,40%的病人表现为言语停止,30%病人表现为过度流涎[1]。
患儿癫痫以夜间发作为主,发作时虽意识清楚但不能言语。
脑电图检查示:睡眠期左侧顶、中颞及中央、后颞导联频繁可见中高幅不规则2.5-3.5c/s为主的尖慢综合波散在或连续性不规则发放,睡眠期发放指数明显占优,同侧额、前颞及右侧相对应区域也可波及,BECT诊断明确。
2.1 BECT初始治疗方案
单药治疗是癫痫治疗的目标,单药治疗比多药治疗患者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更低,致畸可能性更小,费用更低。
初始抗癫痫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类型选择药物。
BECT为部分发作性癫痫,对于部分性癫痫首选抗癫痫药物应选用Na通道阻滞剂。
如奥卡西平、卡马西平。
需注意有少数BECT患儿,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可能会加重慢波睡眠期的持续性棘慢波发放。
如果不耐受或无效,可用拉莫三嗪或丙戊酸治疗。
若两种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联合治疗。
可给予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丙戊酸、托吡酯作为添加治疗[2]。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体重增加、浮肿、低钠血症、头晕、共济失调、嗜睡、疲劳、恶心、呕吐、γGGT升高、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而奥卡西平不良反应较卡马西平轻微,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痛、头晕、复视、恶心、呕吐、疲劳等,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是强效且广谱的CYP系统、葡萄糖醛酸酶的诱导剂,与较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且有自身诱导作用。
而奥卡西平仅有CYP3A4的酶诱导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较少,无自身诱导作用。
抗癫痫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药物利于疾病治疗控制。
因此BECT患儿首选抗癫痫药物治疗为奥卡西平,患儿诊断为BECT后首次抗癫痫药物给予奥卡西平,药物选用合理。
2.2 BECT联合用药指征
目前有关BECT不典型表现尚无标准,但有学者认为BECT的不典型表现包括频繁难治的BECT、经典BECT的变异性、表现为跌倒的BECT、伴有认知障碍的BECT、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BECT、有短暂口运动障碍的BECT。
患儿自发病以来自觉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且经丙戊酸、奥卡西平联合治疗后仍控制效果不佳,考虑为变异性BECT。
变异性BECT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联合用药控
制癫痫发作。
而本例患儿初始用药奥卡西平治疗后癫痫发作控制效果不佳,后更换为丙戊酸钠治疗仍频繁发作。
根据指南推荐经两种药物治疗无效后选用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但仍有发作。
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间有协同抗癫痫作用,丙戊酸钠能增加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使拉莫三嗪以低剂量达到控制癫痫发作,通常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给予拉莫三嗪、丙戊酸、奥卡西平三药联合治疗抗癫痫药物选用合理。
3 总结
BECT主要表现为颜面部运动症状、无意识障碍,包括:面部麻木、喉头发声、言语障碍、流涎、言语中断等。
BECT可不予以药物控制或单药控制后通常预后良好。
BECT本质上为局灶性癫痫,初始治疗方案应选用奥卡西平、卡马西平等Na通道阻滞剂治疗,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儿童患儿应首选奥卡西平治疗。
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联合用药可选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丙戊酸、托吡酯作为添加治疗。
参考文献:
[1]路晴.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变异型临床特点[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209-213.
[2]中华抗癫痫协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修订版.中华医学会编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
[3]钱小平.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分析[D]. 郑州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