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三第二章第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fángzhì)措施
(5)控制(kòngzhì)人口增长
第十九页,共24页。
我国其他(qítā)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黑土侵蚀、 湿地萎缩、 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 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 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 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
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 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
然保护区
黄淮 海平
原
土地盐碱化
①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②地 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
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 丘陵 山区
(2)疏松(shū sōnɡ)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 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
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第七页,共24页。
1. 荒漠化形成(xíngchéng)的自然因素
(3)大风(dà fēnɡ)日数多且集中(动力 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 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 旱的季节(jìjié),从而为风沙 活 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要土地覆被类型(lèixíng)的面积。右图示
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
(lèixíng)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
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2~
3题。 2.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B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3..保该护区沼域泽可地能位于D( .D植)树造林
(1)自然(zìráhnu)因á气n素候jìn异ɡ)常失使衡脆。弱的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2)人为因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第六页,共24页。
1. 荒漠化形成(xíngchéng)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jīběn)条件)
1. 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沙质土 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右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
No 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2.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3. 该区域可能位
于(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2)利用生物措施(cuòshī)和工 程措施(cuòshī)构筑防护体系。本课结束
Image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右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 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
A
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
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必修③ 第二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十三页,共2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fánghù)体系
第十六页,共24页。
荒漠化的防治(fángzhì)措施
(3)调节(tiáojié)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页,共24页。
荒漠化的防治(fángzhì)措施
(4)采取综合措施(cuòsh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第十八页,共24页。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 化
干旱、半干旱沙质 土壤地区,特别是
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 废弃耕地变沙地,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
展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 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 被退化,次生盐碱
化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
开发区
退化、沙化
第九页,共24页。
(2012·海南地理)右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
第十三页,共24页。
4. 防治(fángzhì)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 防护(fánghù)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 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
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rénkǒu)增长
第十四页,共24页。
荒漠化的防治(fángzhì)措施
必修③ 第二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页,共24页。
1. 荒漠化的含义(hányì)及表现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yīxiē)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 (hányì) 象。
第二页,共24页。
1. 荒漠化的含义(hányì)及表现
(2)主要(zhǔyào) 表现 耕地(gēng〃dì)退化、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 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
加速荒漠化进程。
第八页,共24页。
2. 荒漠化形成(xíngchéng)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 不当
工矿交通建 设中不注意
环保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 地区
草场遭破坏
第十一页,共24页。
2. 荒漠化防治(fángzhì)的内容
(1)预防(yùfáng)潜在荒漠化 的威(2)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的3)退恢复化(。huīfù)荒漠化土地的生产
力。
第十二页,共24页。
3. 防治(fángzhì)原则
坚持(jiānchí)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 (盐碱)、治沙相结合。
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 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 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
活动
系
黄土高 原
水土流失
① ② ③ 导土致夏不质植季 合疏被降 理松破水 的、坏集 耕垂中 作直且 制节多 度理暴 和发雨 开育; 矿;采农行用业 综工技 合程术 治措措 理施施、对生小物流措域施进、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
(1)合理(hélǐ)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的内陆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 盐渍化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 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十五页,共24页。
荒漠化的防治(fángzhì)措施
水土流失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 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
砍滥伐
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第二十页,共24页。
我国其他(qítā)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
西北地 区
土地荒漠 化
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 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 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土地覆被类型 沙地 草地 盐碱地 耕地 沼泽地
建设用地
面积/万hm2 468.7 58.8 32.1 16.6 10.7 1.4
该地以沙地为主
该地草地(cǎodì)退化 严重
第十页,共24页。
1. 荒漠化的危害(wēihài)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 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shèhuì)的 持续 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 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第三页,共24页。
2. 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zìrán)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 (dōngxī)差异
第四页,共24页。
2. 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zìrán)特征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的脆弱性
第五页,共24页。
3. 荒漠化的成因(chéngyīn)
的调查。据此回答2~3题。
2.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
(shuǐtǔliúshī)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
沙量的D 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