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全国第17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全国第17届“现
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感悟
作者:孟玉梅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8期
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226511)孟玉梅
十月的南京,秋意正浓,六朝古都,步步历史,置身于古朴幽静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与仰慕。

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我们一行三人走进了第17届“现
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走近了小学数学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

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9节精彩的课堂,11个观点
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我们由
衷的钦佩。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流。

下面着重从
一个报告,两节课谈谈收获。

一、我思故我在
一位已经退休、满头银发的老者依然活跃在小学数学讲坛上,敢于与专家对着干,敢于讲
真话,从一线教师的实践出发,给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诸多的质疑,他就是著名的南大教授、博
士生导师——郑毓信。

“无论哪种标准的出台、哪位专家的报告、哪位名师的课堂,如果只有
一种较好的声音存在,那将是我们的悲哀。

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不断追求完美,而我们这群
可爱的小学教师,无论谁说话、说什么话都愿意去相信,没有自我,缺乏思考。

”郑教授建议,我们不迷信专家,要重视独立思考与实践经验,要用质疑的精神去钻研教学,做一名反思型的
教师、一名善于听到不同声音的教师。

为什么长期被我们忽视的“认真听讲”在新课标中作为
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出?正是因为在旧版课标中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弱化教师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强制规定教师讲课不允许超过多少分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后遗症。

郑教授提
出了几个课标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反思:第一,数学教学只讲情境设置,却完全不提去情境化;第二,数学教学只讲算法多样化,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第三,数学教学只讲动手实践,却完全不提活动内化;第四,数学教学只讲过程教育,却完全不提结果重要。

我们不妨细细思考,这些是不是确实有道理,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

看不出问题,就永
远不会有新的发展。

因此,课程标准的出台质疑声此起彼伏,这并非是坏事,这正是我们的教
育在向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也在思考: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形式与内容、预设与
生成、激情和理性、教学开放与有效组织的关系?教师如何增强资源意识,提高调控能力?如
何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语言运用的科学性、问题设置的引导性?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
步探索、反思和创造。

二、真课堂,真功夫
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9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
的投影,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介
绍你的三角形,你想说什么?画一条线段,在线段外的两点,再连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
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这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解决,让这堂课精彩纷呈。

因为问题是开放性的,所以教师只能做弹性的预设,这样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内功。

再如,张齐华老师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用书上的任何一个例题和习题,课堂完全是根据教师“任务链”的板块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改革是2013年新课堂模式的主流走向,大师们的课堂让我们领略到课改最前沿的别样风景。

三、专家释疑
专家们在研究的路上也碰到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开放性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展示时又特别愿意说,特别有话说,这样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张齐华老师给我们解惑了:第一招,精简学习单是当务之急。

我们可以把零碎的问题整理并结构化的呈现出来,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同类问题重复思考,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完整性和结构性。

第二招,一味等待绝不是最佳策略。

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关键处、模糊处,思维的困惑处、肤浅处,意见分歧处、偏离处都不要盲目等待,而是给予精当的指导。

我们不妨思考:课堂上完不成的是什么?是下一个例题,还是更多的习题?内容真的那么重要吗?事实上,教多少内容并不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及质疑的精神才是我们数学人更应该关注并立即去做的事情。

一位德国教育家与中国教育家交流时说:“我们承认,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难,你的学生考试也比我们厉害,但是你们最后还要买我们的东西。

”这位教育家的话振聋发聩,值得深思。

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自由呼吸吧!
(特约编辑熊叠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