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的确立
作者:张蕊茁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
摘要: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历来是文学领域研究的重要作品之一,其深刻思想内涵,精巧的表现方式历来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从题材、创作手法、叙事角度以及结局的争议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较为全面的阐述出《一位女士的画像》成为经典作品的各个特点,以期为以读者的阅读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确立
作者简介:张蕊茁,女,河北廊坊人,1982年出生。
学历:本科,职称:助教,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
《一位女士的画像》历来文人称道,其不注重情节事件而注重心理意识的描写,出乎意料的结尾设置等都打破了以往小说的传统模式,这是第一次有作家子写出带有心理分析的性的小说。
整部作品中,故事的产生和发展完全因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变化而进行,作者运用淡化情节方式表达主体的意识,从而让结局出乎读者的期待和想象,他这种创作方式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在后期的现代主义作品的整体创作原则方面意义非凡。
一、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与其“国际性题材”的关系
作者詹姆斯出生条件较好,父母为知识分子,家境殷实,但是詹姆斯童年经常和父母争吵架,从而影响了他的心理世界,因此他变得十分敏感,这种情况也最终反应到了他的作品之中。
独立战争胜利以后,美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可是在文化上还不成熟,于是美国投入到了另一场走出殖民地阴影、建构美国身份的斗争之中。
许多美国作家积极地投入到这场斗争中,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并且分别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而詹姆斯采取了这种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方式创作国际题材小说,并在欧美文化冲突中建构美国身份。
从题材方面来说,这是“国际性主题”的代表作。
詹姆斯在欧洲生活的亲身经历及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正如詹姆斯本身的经历一样,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也是一位欧洲生活背景下的美国人。
在欧美两种文化互相对立冲突时,詹姆斯为了凸显自己的美国身份便利用了欧洲作为自己的背景,同时为了丰富美国的文化,他又将欧洲视为文化资源的来源地。
“国际题材”的演变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表现出作者逐步成熟的心理和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世界多民族的各种文化走向融合的态势。
作者相信,人们最终将
会产生“理想文明”的交融,那时各民族的多种方面将会趋于一致,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合理和完善,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今天所不懈追求的。
二、独特的人物刻画方法使作品有别于传统小说
詹姆斯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样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是通过人物对话让心里的反思和内省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人物的性格塑造来讲,作者没有设置过于曲折婉转的故事,而是通过从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独到的剖析,表现的形式就是主人公伊利贝尔的心理描写和她对所遇到的事情的思考,另外整部作品较多的使用对话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作品的人物心理的刻画。
《画像》的世界有两层,第一层是通过描写和刻画来从侧面说明人物所处的世界,第二层是主人公伊利贝尔所感知到的世界,这包括她对世界的感触和对周遭的人和事的一些看法。
这种写作方式突显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十分细腻,体现出了与传统现实主义有具体的大差异。
小说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作者将视角从客观世界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注重到人物的内省个自我剖析。
三、旁观者的视角使得小说的描述更具客观性
亨利·詹姆斯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的创造都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在文学史上得到许多人的探究。
美国是他的出生的地,可是他并不愿意停留在美国。
但是他作品中的许多主人公却又是在美国生活的整个一生多半是在欧洲度过。
他终生没有结婚,这不并不是因为他缺乏名利,他很少与人交往,也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朋友。
这都与他自己思想有很大关系,他完全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敏锐的视角观察世界,但是并始终置身其外。
在生活和创作中,欧洲始终是他的背观察者,他自己也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成为一个生活的细致观察者和记录者。
他观察,他爱,他奉献,他见证了“画像”的整个描绘过程,最后他的病逝为“画像”涂上了最后浓重的一笔。
整部小说从拉尔夫进入伊利贝尔的视野市开始,到此时结束。
运用第三人者的视角,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作者深刻的刻画出新女性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潜在的隐含了作家的秘密。
不能否认故事中的伊莎贝尔的原型与他年轻时爱恋过的表妹眀妮·坦波尔有密切关系。
作者借助种这样以部作品让表妹想要去看世界的梦想得到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基于此,詹姆斯也就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拥有了她。
四、读者对其结尾评论众说纷纭
故事结尾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最后选择回归罗马回到欺骗她的人身边,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历来都成为批评界和读者争论的焦点。
批评家认为这种结尾能够留下更多的悬念,扩大了想象空间,从而增快艺术上的效果。
有人认为伊莎贝尔的这种做法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因为她答应过潘西回来,她要忠实婚姻的神圣誓言。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女主人公的最后做法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淑女的形象,而不是因为顾虑道德上深思熟虑。
一些人又认为伊利贝尔最终只是投进了婚姻的牢笼,也有人认为她并不是让自己回到牢笼,而是卖出稳固的一步,从而掌握
了自己的命运,不再进行无聊的自欺和对自由的无价值的幻想。
总之,对于此众说纷纭,无论怎样,这样的结局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五、结束语
总之,这部无论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具备典型意义,研究者们乐此不疲的进行学术的探讨以及读者的热诚喜爱,都让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部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田俊武,刘永杰. “文艺复兴”与美国文学的中兴[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刁克利. 作家理论与作家评论——诗性的拯救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
[3]王跃洪:《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艺术特点》,《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12月。
[4]毛亮. 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J]. 国外文学,2009,01:46-55.
[5]黎裕华.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