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2008-06-16 19:33:57)转载标签:教育分类:论文案例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课堂的真实教学情境同预设的音乐课时教学计划之间总会产生某些偏离。

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关键词] 音乐课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课堂的真实教学情境同预设的音乐课时教学计划之间总会产生某些偏离。

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如果能巧妙、灵活地利用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促进学生的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在课堂中动态生成,进而较好地体现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一、巧用独特促生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教学中,若能创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将其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出彩。

1、在律动中生成
律动是小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之一,他们往往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反映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特点,
让学生通过律动表达出音乐,并引导学生说出对音乐的理解、认识,那么学生会更乐于学习,效果也比教师的讲授好得多。

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曲时,我原本计划让孩子们听音乐,然后由我来介绍“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

在让孩子们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时,我发现有个孩子将音乐书本当成“宝宝”,抱着“宝宝”轻轻地晃着,那样子认真极了。

对啊,她的表现不就是对音乐的最直接感受吗?真聪明!我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其它孩子看见了,也相继模仿起来,都把音乐书当成“宝宝”,抱着宝宝轻轻地摇,抱的姿势也很多样,有的还专注地看着“宝宝”,跟着音乐哼着。

音乐结束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A生说:“音乐很慢,摇宝宝的时候也要慢慢地,不然宝宝睡不着。

” B生说:“我觉得妈妈很辛苦,我刚才手都摇酸了。


C生说:“音乐后面越来越轻了,宝宝慢慢地睡着了,所以唱歌的声音也越来越轻了。

” 孩子们的话已经概括了“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不用教师多说什么,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

2、在编创中生成
编创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生在编创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了、碰撞了,产生的新思维也就多了。

在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转化为新生物,用新生物来丰富、活跃甚至是引领课堂,那将会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在学习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物体寻找声音为歌曲伴奏。

大多数孩子选择用铅笔敲铅笔盒或者是敲打桌子来为歌曲伴奏。

这是我发现有个孩子在演唱歌曲时分别用这两种不用的敲打方式为歌曲的不同乐句伴奏。

这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让那个孩子说说为什么要分开来敲。

孩子说:“春雷轰隆隆的声音用铅笔敲太轻了,不像打雷,我就把它换了一下,用敲桌子的方式来模仿。

”多聪明的孩子!我说:“对呀,音乐里四句歌词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你能寻找四种不一样的声音为歌曲来伴奏吗?找一找,哪种声音和哪一句最像?”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一会儿就创造出了很多声音来。

他们用敲铅笔盒为“春雨唱歌,嘀嗒嘀嗒”来伴
奏;用摇动铅笔盒发出的“沙沙”声为“春天弹琴,沙沙沙沙”伴奏;用敲打桌子的方式为“春雷打鼓,轰隆隆隆隆”伴奏;用书本与桌面磨擦发出的声音为“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啦啦啦”伴奏。

孩子们找了了许多伴奏的声音,再一次丰富了歌曲,丰富了课堂。

二、巧用疑问促生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学习。

而动态生成性的音乐课堂,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在问题中生成学生是好问、好学的,他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来编创歌词。

这时,突然有个男孩子举手了:“老师,我妈妈在外地工作,没有跟我住在一起,我没有麻烦妈妈。

”孩子的话让我愣了一下,这时,旁边接二连三地又有声音响起:
“是呀,老师,我也没有跟我妈妈一起住,我跟我阿姨住……” “我跟我爷爷奶奶住……”
学生的话把我难住了,怎么办呢?于是我让孩子们想想,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时有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妈妈’两个字改掉,跟谁住就唱谁。

”孩子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没等我说,旁边已经有孩子在唱了“阿姨,阿姨,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爷爷、奶奶,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叔叔、叔叔,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学生们制造了问题,但也解决了,问题使孩子们变得更善于思考了,也使孩子们变得更知道关心他人了。

如果没有这一意外的生成,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一生成进行引导,我想课堂不会这么精彩了。

2、在质疑中生成
学生是好学的,更是好问的。

学生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
思考能力,只要将这些特点加以了解并运用,循循善诱,在教学中就能如剥茧一般地,逐步将教学中最完整、最亮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教学《我的小绵羊》这一课时,在歌曲演唱时,有个孩子突然调皮地唱到:“我的小青蛙呀,你在哪里呀?我的小青蛙就在新的树丛里……”歌曲结束后,我让那位把歌词改编了的孩子再来唱一唱自己编的歌曲。

唱完之后,就有孩子说了:“老师,不通顺,青蛙好像不是生活在树林里的。


“对”另一个孩子接到:“青蛙应该是长在池塘里的。

” 我说到:“那怎么办?能改吗?” “能,把树林改成池塘。


于是孩子们又高兴地唱起来了:“我的小青蛙,你在哪里?我的小青蛙就在新的池塘里……。

”孩子们刚唱完又有人有问题了:“老师,‘咔咔马里咔嗨嗨’这一句应该也改一改,改成青蛙‘呱呱呱’的声音就更合适了。

”于是孩子们又改了这一句,几乎把整首歌曲都改了。

孩子们还编了很多不同的动物,并把他们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编进了歌曲。

三、巧用错误促生成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出错情况并不少见。

教师对于“错误”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也直接影响着对“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与捕捉。

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果去处理,如何去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之为课堂服务。

1、在听错中生成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发生错误,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予以引导,逐步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在错误中逐渐生成出正确,那么学生的记忆会更清晰,理解也会更透彻。

在教学《阿细跳月》时,我让孩子们听音乐并说出是几拍子的。

有的说是二拍子的,有的说是三拍子的。

我让他们分别用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动作跟着音乐律动,孩子们都觉得很别扭,跟音乐的拍子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老对不上。

这时我告诉他们:说二拍子的同学对,但只对一半;说三拍子的同学也对,但也只对一半。

这时,就有孩子说:
“那肯定三拍子和二拍子都有。

”我肯定了孩子的说法,让他们听音乐思考,三拍子和二拍子是怎样合在一起的,又分别让学生用“2 3”和“3 2”的方式来跟着音乐律动,直到用3 2来跟音乐律动时,孩子们才不觉得别扭。

在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果将学生从错误中引导出来,一步步地向正确靠近。

学生在错误的同时,正确的思维也在一点点地生成,音乐知识也在一点点地积累,学习经验也一点点地丰富了。

2、在唱错中生成
在歌曲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许多音准、节奏上的难点。

这些难点使学生对歌曲望而生畏。

在教学中若能基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即时、生成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歌曲中的难点,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歌曲《这是什么》时,孩子们总容易把歌曲中第七、八小节的音唱不准,与第三、四小节唱成一样的。

我让学生们进行了两个地方的比较后,让他们思考能不能想个办法提醒自己这个地方的音准。

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写个字提醒;写句话提醒;作个记号提醒等等。

征求大家意见之后,选择了“ ”这个记号来作为提醒的标记。

果然,学生们在演唱时就好得多了。

在以后的课堂里,每当碰上这些问题,我都让学生现场发明一些记号来解决难点。

例如在音的时值较长,不易唱到时就用“ ”来提醒音长;音偏低时作个“ ”来作个记号等等。

这些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需要即时生成出来的。

这些生成的记号远比老师的讲授要有用得多。

在音乐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音乐课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未曾预料的精彩在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新课堂中诞生,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获得了形式、技能的领悟。

课堂是无法预料的,同时也是精彩的,我们要善于运用、利用这些无法预料的“生成”,引领课堂走向无法预料的精彩。

参与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主编:吴锐淼(浙江大学出版社);
2、《小学音乐课堂动态生成的探究》作者:狄琼晓
第二篇:论文题目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论文题目: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论文作者:黄舒琴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联系电话:***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然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
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是缺乏活力的,有悖于我们的初衷。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探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然而我们音乐老师上的音乐课,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

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害怕节外生枝,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

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可是,我们的课堂上却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变和复杂。

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如老师课前所设想
的那么一帆风顺吗?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我们教师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氛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

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而是相互研究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情感的交流过程。

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

所以教师要使自己形象而真挚的表“情”,在教学中“说”得动情;“跳”得形象;“演”得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到,看得见,体会和感觉得到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兴趣盎然的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

1、巧设情景,引发生生“冲突”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学生更
多的思维火花,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生生间的争辩,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二年级《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电脑显示的是小钟表和小马车赛跑),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生:“小闹钟和小马车在赛跑。

”、“看到小闹钟就想到时间,时间跑得快,就像小马车一样。

”我赞许说:“说得不错,时间就像小马车,跑得飞快。

”突然一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像小马车!”我故意问他说:“那你说说看,时间像什么?”生:“我觉得像小汽车。

”我接着问:“为什么?”生:“因为汽车
比马车跑得快呀!”顿时,学生兴致高涨,都兴奋地争着说:“不对!不对!像小火箭,不知比小汽车快多少倍呢!”、“老师,宇宙飞船跑得快!”、“不对,时间像飞艇!”我笑了:“你们真棒,把你们的想法编进歌词,我们唱一唱,是不是歌曲更动听了!”经过创编的歌曲,不仅结合现实学生生活经验,而且还丰富了歌曲内容,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们的快乐“天堂”。

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宽松的氛围,又哪有这些丰富的创造?孩子的创造深化了教材,学生的心灵就像一个缤纷的世界。

2、活用资源,创造生成机会
在传统课堂里往往会有些“说不清”“想不明”的现象,使师生交流互动“受阻”。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来创设逼真的现实情景,展现形象思维的过程,还可以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

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深刻,在教学在合作中实现生成。

如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榕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校园内外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并把自己的发现跟全班同学交流。

学生被自己的发现激动着,被自己的体验感染着。

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

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成环境,音乐教室不是唯一的空间。

只要教师活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生成机会,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炫彩亮丽。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也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了
充分的预设,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
在于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机智,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创造精彩的课堂。

1、善于捕捉教学资源的生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确实,每位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演绎出更多的异彩。

记得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们听的时候觉得乏味,听得比较模糊,对这种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更是不感兴趣。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有位学生拿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

正当大家以为我要发火时,我却灵机一动,对那一学生说:“不错呀!这也是一种感受音乐的好方法。

”像鼓舞似的,又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也会敲。

”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接着有的学生用手掌拍击凳子来模仿木鱼,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敲击地面来模仿小镜等等。

学生利用现成的器具寻找音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在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参与演奏的乐趣。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声音的过程,既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是的,善于捕捉课堂中各种生成,才能更容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学生才能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生成智慧,从而提升音乐价值。

2、尊重学生思路的生成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间同样应当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
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调整教学过程,根据生成性的内容与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

歌曲《小红帽》已教唱完毕,正准备下一项歌表演,这时,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许正趴
在那画画。

我诧异地走过去,有些生气地夺过画纸,想把它收走,再将他训一顿。

可是,当我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在路上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我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呢?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

”顿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动了起来,喜欢表演的同学开始准备动作,进行表演;喜欢语言的同学开始编歌词;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画笔,开始画画;喜欢乐器的同学立刻拿起乐器编创节奏……庆幸有了小许同学“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使这节课发生了转机,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

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音乐感受、体验和理解。

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自己实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这些“尴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去栽培它,让它擦出闪亮的生成火花。

三、活用评价——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依托
音乐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完善开放的课堂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提高动态生成性有效度的瓶颈之一。

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使这种差异成为促进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1、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

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及时的、巧妙的激励性评价,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愉快的梦》的环节中,我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把教室变成美丽的夜空,好吗?”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月亮、星星、椰子树、神奇的小岛拿出来,然后请一位学生扮演月亮,其他学生扮演星星、小岛等,在优美、宁静的旋律声中,学生们随着三拍子音乐划着节拍有规律地摇晃着身体。

这时,我发现有个扮演星星的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而是小手不停地抖动,我就走过去轻轻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做呢?”他低着头小声说:“我想星星应该是一闪一闪的。

”一句话提醒了我,对呀!音乐课堂正需要这种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必定会抹杀了学生的思维。

于是,我马上竖起大拇
指表扬了他,并且请孩子上台表演生动的星星形象。

这下,其他同学也来劲了,都踊跃尝试,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的把星星组合起来,有高、有低,……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我及时对孩子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展示了老师的无穷魅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小组评价法等结合起来的办法,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确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被评价,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都有明显提高。

从而让学生养成在音乐课堂中能积极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习惯,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比如在教唱第一册《雁群飞》一课后的评价,根据这课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生体验、表现和创造,于是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的学生评价自己时就说“我的表演真美”,有的说“我的歌词改得好”,有的说“我唱歌时的情绪很棒……”学生将自己好的一方面评价出来,而老师也适时对学生评价,课堂达到一个互动的效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