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共12页 ◎ 第2页 共12页
绝密★启用前
高一年级第一单元检测(二)
语 文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①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②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③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摧毁了年轻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④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⑤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现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⑥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
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⑦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⑧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
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成为现代诗派兴起的标志。
C .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全都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 .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 .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 .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
第3页共12页◎第4页共12页
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辽远的国土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走出国门20年后,已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公司”的华为,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从代理香港公司产品起家,逐渐开始自主开发产品,到1995年,华为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但由于中国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华为在传统的程控交换机领域的利润被吞蚀,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根据华为2017年年报,目前华为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
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6036.21亿元,其中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38.54亿元,同比增长4.7%;亚太地区实现销售收入744.27亿元,同比增长10.3%。
只有美洲区域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为人民币392.85亿元。
“华为是中国少有的愿意去了解全球的技术治理机制,熟悉全球专利制度和电信标准技术制度,与技术治理的利益相关方有很好的互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现有治理机制的一个公司。
”清华大学朱恒源副所长如此评价。
他说:中国建设全球化的过程,是进入商业市场的全球化过程,所有人都需要适应。
但是,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是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的,要在这个体系里崛起、发展、为自己争取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个语言首先是英语,其次是规则。
(摘编自《华为:荆棘丛生的国际化道路》)材料二:
近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引发国际社会严重关注。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新常态”之下,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首先必须掌握好法律工具。
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融入国际规则,在所在国法律框架下开展业务。
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今世界,虽然逆流横行,但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对于华为来说,只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最终可以赢得市场。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尽管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但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企业和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正是回应这些干扰最好的方式。
(摘编自《竞争摩擦不可避免,但中国企业的全球抱负不应削弱》)材料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将加强与主要大国沟通对话与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
积极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中国建设性方案。
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继续推动中美经贸磋商。
中国秉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
我们对作出的承诺认真履行,对自身合法权益坚决维护。
(摘编自李克强总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时说:“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可见,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得以生存。
B.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在亚、欧、非、美洲均有所增长,其
中在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超过了10%。
C.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必然会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并赢得更好的未来。
D.中国政府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既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又要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7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连年大幅上涨的趋势。
B.清华大学朱恒源对华为公司在全球技术治理机制上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他同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要更好地全球化,还要学会用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
第5页 共12页 ◎ 第6页 共12页
诉求。
C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政府要加强与外国的沟通对话和互利合作,也要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提供更多的中国建设性方案,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D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重点介绍华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材料二重点讲述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材料三侧重从国家层面谈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当今的世界局势。
6.当今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渐渐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
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
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
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
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
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
温暖着打伞人的心。
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
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
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
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房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
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
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人,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 .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经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 .文章写了对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 .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第7页共12页◎第8页共12页
8.为什么文中第三段会提到《雨巷》和《白蛇传》?
9.《雨巷》和本文中的“油纸伞”都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分别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
..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
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
..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王欲自王,先王
诸将相。
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
..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诸将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围汉王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欲过沛,收家室
..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萧:萧县。
②穀:穀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
在秦、汉时“关”专指函谷关。
B.“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
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C.“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
“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手段残忍。
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项羽怀有私心。
他为实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项羽善于用兵。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项羽做事迟疑。
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5分)
(2)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5分)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 .诗人抓住事物特征,十分准确地叙写了自己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 .全诗语言含蓄隽永,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诗情的表达,达到和谐统一。
D .“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做了无情的讽刺。
15.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的句子: , 。
(2)《雨巷》中, 《雨巷》中使用了顶真手法表现“丁香姑娘”伤感的诗句
是: , 。
(3)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 ___,_ 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
它随时代而演变, ,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
它培养了我们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此,( ),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局面。
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
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接连不断 彬彬有礼 交口赞誉 交相辉映 B .绵延不绝 落落大方 交口赞誉 各有千秋 C .绵延不绝 彬彬有礼 脍炙人口 交相辉映 D .接连不断 落落大方 脍炙人口 各有千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 B .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 .近年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经久不衰的诗歌 D .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了经久不衰的诗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B .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C .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