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女中音罗天婵:人生坎坷,丈夫陪她渡难关,晚年生活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老女中音罗天婵:人生坎坷,丈夫陪她渡难关,晚年生活怎样?
罗天婵
罗天婵是新中国第一位杰出的抒情女中音歌唱家,是原中央乐团国家一级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首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思乡曲》《春光好》
《歌唱农村新面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克拉玛依之歌》《向北京致敬》《孤独
的牧羊人》等歌曲,影响了几代人,被誉为“不老女中音”。
罗天婵人生坎坷,父亲和弟弟很早就悲情离世了,将她推入巨大的悲痛中。
挚爱
的丈夫陪伴罗天婵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夫妻俩风雨与共。
而今罗天婵已到了晚年,她的人生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01
罗天婵与女高音歌唱家陈瑜早年到工厂演出
罗天婵1934年出生于广东韶关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湖南杨梅山煤矿
的总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罗天婵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罗天婵跟随父母辗转迁徙广州、重庆、梅州、长沙
等地。
她在长沙周南女中读完了初三。
抗战胜利后,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广州,父亲继续在湖南工作,父母长期两地
分居。
那时候罗天婵一年之中很少见到父亲,但父亲很爱她,有时回家会给她带几粒少
见的糖果,或送给她一个彩色发卡。
浓醇父爱照耀罗天婵成长。
1951年,罗天婵刚升入高二,家庭就遭遇重大变故:父亲遭受不公正待遇。
她
与妈妈赶到湖南看望父亲,却不允许靠近。
早年罗天婵
原来父亲工作的煤矿矿主逃走了,父亲留下来配合地下党保卫矿山。
解放后,相
关部门安排罗父担任副矿长。
罗父以矿为家,尽心尽力工作。
然而在特殊的年代里,罗父被扣上了各种帽子,悲情离世。
罗天婵和妈妈眼睁睁
地看着父亲的生命消逝,母亲眼前一黑瘫倒在地,罗天婵心碎地将母亲拉起。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罗天婵与母亲满腹悲痛地返回广州。
父亲早逝,将罗天婵一家推入巨大的悲痛中。
从此罗天婵的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她变得内向、沉默。
罗母艰难地拉扯3个儿女,一直没有再婚。
在别人的歧视和白眼中,罗母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懂事的罗天婵帮母亲分担生活负担,在家里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罗天婵(左)与孙家馨
罗天婵天生一副好嗓子,是师生眼里的百灵鸟。
1953年,中央歌舞团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招学员。
当时罗天婵在广州越秀师范学校读书,全校的孩子都去报考。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罗天婵考入中央歌舞团合唱队。
19岁的罗天婵离开广州,一个人来北京求学。
中央歌舞团将罗天婵安排在声乐研修班深造,杨金岚教授是罗天婵的第一位声乐老师。
后来杨教授回到武汉音乐学院工作,罗天婵又拜张利娟为师。
张利娟是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教学经验丰富。
一段时间后,相关部门送她去保加利亚深造。
罗天婵又跟随男高音歌唱家魏启贤和爱人马文芹学习声乐。
1954年,这两位老师也出国深造了,单位又安排罗天婵跟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学习。
02
罗天婵
罗天婵刚进团时,被定位为女高音,孙家馨发现罗天婵的低音区很好,中间声音比较宽厚,建议她唱女中音。
团里的林俊卿大夫还特意为罗天婵检查了声带,发现她的声带很长,有点薄,但比女高音厚,适合唱中音。
从此罗天婵被定位为女中音。
按照国际惯例,女中音要学7年,女高音要学5年。
因当时单位急需人才,罗天婵他们只学了两年,就从声乐研修班毕业了。
因表现出众,她被留在中央歌舞团工作。
1956年,乐队和合唱队从中央歌舞团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央乐团,团长是李凌。
罗天婵分到了中央乐团,她既独唱还唱男女声小合唱。
《向北京致敬》是罗天婵的第一首独唱歌曲,被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舞台上的罗天婵
1957年,罗天婵随团赴广州、上海、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演出。
当时条件相当艰苦,他们带着行李住在演出后台,团里食堂的大师傅自己带着锅碗瓢盆露天做饭。
由于父亲的原因,罗天婵的事业受到了影响,团里举办音乐会不让她上台。
一天周总理来听音乐会,团长李凌作陪。
这次团长安排罗天婵上台演唱,他认真向总理介绍:“罗天婵是我们团里自己培养的演员,个人条件相当好,但家庭出身不太好。
有些人对我安排她上台唱歌有意见。
”
总理说:“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设我们的音乐事业。
”从此团长李凌敢于大胆使用罗天婵了。
那时,罗天婵去参加全国音乐周大型演唱活动,她在《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中唱女声二重唱,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罗天婵还参加音乐周的留学生专场音乐会,及“五四”专场音乐会,她演唱的《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深受观众欢迎。
家庭出身像一道绳索套在罗天婵的脖子上,不久罗天婵被下放到扬州农村参加劳动。
那时她既要插秧,又要站在田埂上给农民歌唱。
因为太劳累,罗天婵的双腿浮肿,嗓子唱坏了,患上了声带小结,直到半年后才恢复。
1959年,团里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因为乐队的人手不够,罗天婵被从农村召回,在演出中打大鼓。
罗天婵早年演唱的部分歌曲
两年后团里经费紧缺,决定“以小养大”,罗天婵与团里几位主要演员,组成了一个独唱、独奏组,去全国各地演出,挣钱给团里发工资。
在演出中,罗天婵学习广东南音,这个曲调优美婉转,罗天婵将美声和南音相结
合,让观众觉得很新鲜,演出颇受欢迎。
03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罗天婵结婚了,丈夫在文化部的演出处工作。
当初两人谈恋爱时,罗天婵就告诉丈夫,说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丈夫并不计较。
在他看来,罗天婵那么善良、宽容,与人为善,歌又唱得那么好,肯定没有坏心眼。
他告诉罗天婵:“我只爱你,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是生活里有什么风雨,我愿与你一起面对。
”
罗天婵知道,在那个年代,丈夫与自己相爱需要很大的勇气,她对丈夫和婚姻充满了感恩。
1968年他们的大儿子降生了。
罗天婵
特殊年代里,罗天婵的弟弟也因为父亲,遭受不公正待遇。
为了活下去,他离开广东去香港,结果在途中非正常死亡。
父亲和弟弟悲情离世,撕裂了罗天婵的心,而她还要忍受父亲和弟弟给她带来的歧视和压力。
那时罗天婵的生活暗无天日,她没了演出机会,整日遭受白眼。
丈夫本来在文化部演出处上班,因为罗天婵受到牵连,被下放到电影院放电影。
那时罗天婵因方方面面的压力太大,心情暗淡。
丈夫总是耐心开解,给她最有力的心理支撑。
著名女演员方子春亲眼见证了罗天婵与丈夫走过的那段风雨岁月。
青年方子春
方子春(左二)与哥哥方子哥(左三)在电视台做节目
方子春197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哥哥是著名演员方子哥。
从艺以来,方子春主演了《一个女人的史诗》《姐姐妹妹闯北京》《珍珠翡翠白玉汤》《临时家庭》《离婚》《爱情面前谁怕谁》《居家男人》《荀慧生》等众多影视作品。
1968年,方子春被下放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后成为保定文工团的演员。
方子春的父亲方琯德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演员、编剧,特殊年代里也遭受不公正待遇。
1970年,方子春17岁时在熟人的介绍下,跟随罗天婵学声乐。
方子春唱女高音,而罗天婵是女中音。
而且方子春演话剧是主项,声乐是副项,罗天婵本不愿意收方子春,但得知她的出身与自己相似,便收方子春为徒。
方子春与罗天婵夫妇
罗天婵家里没有钢琴,她每次都带方子春去中央乐团的琴房弹钢琴。
上课前,罗天婵留方子春在家里吃饭。
做饭、洗碗等家务活,都是罗天婵的丈夫干。
方子春称罗天婵的丈夫为“干爹”。
方子春每天上完课,干爹就骑车载她去和平里的公交车站,方子春再坐108路公交车回家。
方子春跟罗天婵学声乐,没交一分钱学费,她经常在罗家吃饭也不交粮票。
04
1971年,罗天婵在北京诞下小儿子。
方子春见证了罗老师与丈夫的患难与共。
因营养不良,罗老师奶水不足,丈夫就晚上骑自行车去农村掏鸟蛋,给妻子补充营养。
有一次,一位同事送给罗天婵丈夫两块蛋糕,他舍不得吃,下班带回家让妻子和儿子吃。
罗天婵
罗天婵的妈妈有时从广州来北京照看两个孩子,会做些点心带过来。
罗天婵的丈夫一块也不吃,全留给妻子和儿子吃。
当时家里没有冰箱,担心点心变质,丈夫每天晚上就用篮子将点心挂到院子里的水井里。
每到父亲和弟弟的生日、忌日,罗天婵心里就会很悲痛。
丈夫总是耐心安慰她,给她温暖,帮她化解情绪。
当时罗天婵在团里属于受限制使用,有一次团里举行大型演出,单位破例让她参演。
罗天婵非常开心,跟着同事上了单位的大客车。
罗天婵专辑封面
谁知就在汽车发动时,罗天婵又被赶了下来。
看着同事们兴奋地坐车远去,她心里格外悲凉,含泪回到家。
丈夫得知这一切,忍痛安慰她:“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以后你的演出会多起来。
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只要身体好,你将来才能上台演出。
”
罗天婵与丈夫的患难真情,一次次让方子春热泪盈眶。
1974年,方子春成为保定地区文工团的演员,才终止了跟罗天婵学声乐。
但这段师生情谊温暖方子春一辈子,也让她铭记一辈子。
作曲家施光南(中)同歌唱家李谷一(左),罗天婵在一起
罗天婵音乐专辑封面
最艰难的岁月里,罗天婵的事业在岩石缝里开出花来。
1973年,她因演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开始在全国成名。
此后,她又演唱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唱农村新面貌》《克拉玛依之歌》《向北京致敬》《孤独的牧羊人》等众多金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女中音歌唱家。
上世纪70年代末,罗天婵的父亲和弟弟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澄清,她可以挺起腰杆做人了。
在接受采访时,罗天婵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丈夫的支持和陪伴,我也许熬不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认识了丈夫,与他结婚。
”
罗天婵《歌曲》1983年第七期封面
罗天婵
因为耽误了太多的时光,罗天婵加倍工作,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此后,她相继推出了《渔光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日落西山》《吹散天上的乌云》《祝酒歌》《克拉玛依之歌》等20多张个人专辑,在海内外都有着巨大影响。
05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她跟随中国艺术团远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演出。
罗天婵声音甜美圆润,咬字清楚,行腔委婉,用心用情歌唱,所到之处受到广泛欢迎。
大家所不知的是,电影《小花》的片尾曲《绒花》,最早的版本是罗天婵演唱的。
后来作曲家王酩做了修改,才让李谷一唱的,罗天婵演唱的那个版本很少有人听过。
罗天婵(左二)与众多老艺术家参加演出
罗天婵
2005年5月12日至13日,名家名歌广东演唱会在广州、深圳举行,罗天婵与才旦卓玛、李谷一、胡松华、蒋大为、关牧村、于淑珍等老艺术家登台献歌,引起巨大的反响。
这时罗天婵的母亲还健在,已经90多岁了,在广州生活。
罗天婵每年都要回来看望母亲,在母亲身边尽孝。
罗天婵与丈夫是患难夫妻,夫妻俩相爱几十年,感情一直很好,两个儿子孝顺懂事。
到了晚年后,罗天婵依然演出不断,2013年11月,中国交响乐团纪念李凌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罗天婵登台演唱自己的成名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她的歌声依然清脆甜美。
2014年,罗天婵老师已经84岁了。
由于听力不太好,她推掉了很多演出,只有在北京和北京周边的演出她才参加。
老伴不放心,每次演出都陪在她身边。
罗天婵
从左到右:于淑珍、罗天婵、李光曦
平时罗天婵在家里练习书法、种花养草,与老伴一起做饭。
有学生来家里拜访她,罗老师会与学生一起交流。
罗天婵老师的书法作品,有着相当高的造诣。
除了听力不太好,罗老师的身体状况还不错。
2019年,85岁的罗天婵老师在央视参加《中国文艺》的演出,演唱《孤独的牧羊人》《思乡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深受观众的喜爱。
媒体和歌迷将她誉为“不老女中音”。
罗天婵与老伴患难与共一辈子,到了晚年夫妻俩互相照顾,互相依靠,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
2022年1月,罗天婵老师已步入88岁高龄。
晚年的她精神矍铄,气色很好,两个儿子孝顺懂事,两代人的生活都幸福温馨,罗老师与老伴乐享晚年生活。
罗天婵夫妇
罗天婵
“细品名人”点评:
罗天婵老师为人低调,很少接受采访。
因此很多观众对她不太熟悉,其实她是很有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金曲,就是她首唱的。
后来关牧村老师演唱的版本流传得更广泛些,其实两位女中音歌唱家的演唱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罗天婵老师人生坎坷,青年时代吃过很多苦,因家庭出身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是丈夫陪伴她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罗老师的心态很好,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好丈夫,遇到了好时代,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她对曾经的苦难看得很淡,一些人和事也不放在心里。
正因为心态好,罗老师才越活越年轻,80多岁了还能登台演唱。
“不老女中音”罗天婵,她的甜美歌声将穿越岁月,陪伴温暖一代又一代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