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里最难啃的,要想读懂这本书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沐浴净身,斋戒三日……)。

这样才能站在这位絮絮叨叨的大师面前,听懂他老人家到底在说些什么。

沐浴完了?斋戒没?饿不饿?眼冒金星啦?好的嘞,开讲!康德之前,现代哲学有两个主要的流派,一派叫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另一派是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休谟和贝克莱。

这两个派别和江湖上帮派一样都在抢地盘,但抢的不是旺角谁说了算,而是“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理性主义帮说知识来自先天的观念,这些观念要么是上帝放我们脑子里的,要么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获得知识,只需要反思这些先天的观念,加上基本逻辑也就够了。

所谓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观念,一切的知识都是从这观念出发的,通过逻辑能推导出来,你说能推导出什么来?别问,就是上帝我们都能推导出来。

而经验主义帮则说,哪有什么先天,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

一切观念包括那个“我思”都要建立在后天感觉的经验基础上。

洛克他老人家说,你看人脑就是一块白板,出生的时候嘛也没有。

你笛卡尔生下来只会哭!你也不是娘胎里出来就蹲那抱头就思考。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就这样,为了这点地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干仗干了一百多年,打成一片。

而我蹲在一边,叼着冰棍看热闹的时候,康德他老人横空出世,口念六字真言:“人为自然立法”!于是这场干架就这样直接升级了~那你问这六字真言说的特么是啥,容我慢慢道来~~~看哈,地球在那围着太阳转,下雨了要收衣服,这些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在那飘着。

而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规律。

康爷牛逼的地方就是直接反转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他看来什么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太小气了,你们讲的都是怎么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我康爷是在创造规律,没错,规律不是认知出来的,是爷定的。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不是客观存在在自然中,而是人利用自己的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

这就好像是给自然立法一样。

你看哈,两个帮派为了抢旺角
打得不可开交,康爷一出场,抢屁啊,直接再造香港!霸不霸气!来,我们一起大喊一遍“人为自然立法”!
三招,感性、知性和理性
正是康德这一记从天而降的掌法,直接结(升)束(级)了一百多年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

给哲学定立了新起点开辟了新道路……此时,坐在一遍啃冰棍的我,看呆了~把我看呆了这件事先放一边,咱们拆解一下这从天而降的掌法到底如何厉害。

康德说的“感性”,跟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人很感性的那个“感性”不是一个意思。

他说的“感性”,可以叫做感觉能力,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你说,这不是今天认知科学研究的东西吗?是的,不过康德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感觉能力的生理结构,他是要解释感觉能力的本质。

在康爷看来,感觉能力的本质就两点,一个叫接受性,一个叫直观性。

你想想,各种感觉其实都是来自我们头脑之内和之外的信息,比如冷热、颜色、情绪等等感性经验,就叫接受性,或者叫被动性;而且,我们接受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什么中介,是直接接受的,这就叫直观性。

康爷说,这些感性经验,就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

它们虽然是被动的和直观的,但是进入我们的认识时,还是得到了两种感性认识能力的处理。

这两种感性认识能力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和空间。

在康德之前,人们对时间和空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把它们看成是事物客观的存在,另一种是把它们看作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种是绝对,一种相对。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曾引起了物理学史上的巨大争论。

表面看呢,这两种观点,一个绝对、一个相对,不是你的就是我的,好像已经穷尽了认识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可能。

但是,康德不这么想,他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观。

康德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对,时间和空间既不是事物的客观性质,也不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先天具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作“主体时空观”。

所以,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接受到各种感性经验信息的时候,都是放到时间和空间这个坐标系里才能认识的,否则这些信息就是混乱无序的。

康德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从这两种能力里,分别产生了算术
和几何。

算术来自时间,表达的是次序上的先后;几何来自空间,表达的是空间的延展。

这两种先天的能力,不用依靠后天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数学不会受到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全世界甚至可能是全宇宙通用的。

来,总结一下这个招式的心法:感性是我们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形式直接认识世界的能力。

好了,我们具备这种能力,把世界叮咣五四往脑袋里装,装进去就完了么?这就要请出第二招,知性。

招式和招式不一样,这次我们换一下,先讲心法:知性就是用普遍的概念,去整理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具体经验材料,然后形成判断。

“我靠,这招有点儿难啊!”别急(还有更难的),刚才蹲那儿吃冰棍看呆的我出现了,我来指点你迷津。

咱们举个栗子先,我面前有一棵树,树干是褐色的、树叶是绿色的、有10米高等等,这些都是感性提供的材料,从这些材料里,显然不能直接得出知识。

那我们怎么认识这棵树呢?首先,我要把它们整合在“杨树”这个普遍概念之下,才能形成一个判断,“杨树是一种植物”,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植物拥有什么性质,比如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形成植物学的知识。

人类就是靠着知性这种加工能力获得知识。

感性收集的信息是原材料,知性是加工方式,那么知识就是这个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

你想想,人类已经有了这么多有效的知识,不是正好能够证明,知性是有效的吗?所以说,用知性范畴加工感性材料,形成知识,就是康德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这句话的含义。

练到这里了,康德慢慢走了过来,看了看你:“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别问,问就是没把上面搞明白,再练!
你说我已经有感性来提供一堆材料,有知性来加工一堆成品,那这最后一招理性干嘛的呢?理性就是这种整合能力,经过整合,我们的认知就会更加系统。

但是严格说来,知识只限于知性和感性的范围,理性并不能直接产生知识,它只是提供对知识的整合。

感性和知性认识的对象,都是一些“表象”,也就是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感觉里的样子。

这些表象,构成了我们知识的边界。

明白了这一点,你可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疑问:这些表象是怎么出现的?表象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吗?康德认为,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些表象一定是由某些东西引
起的,而不是我们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是我们完全无法确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康德给这些表象背后的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物自体”,指的就是事物的本体。

这个词听着很难懂,正是因为康德说的这个物自体不是表象,超出了我们知识的边界,所以理论上说,我们根本没办法认识物自体。

也就是说,就到这里了,再练走火入魔啦。

你说不对啊,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解决,但是并不代表它永远不能解决。

而且,其中有些已经接近解决了。

是的,确实有一些已经接近解决了。

比如,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大爆炸理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但是,我们其实还可以继续沿着康德的问题追问,大爆炸理论真的证明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吗?好像也不见得,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那个引发大爆炸的“奇点”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不断扩张是不是会有尽头?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扩大人类的知识范围,但是似乎总会遇到新的边界,在那里我们就会遇到康德对我们的忠告。

这么说还是太抽象了,我必须弄明白。

成!我叼着冰棍再来举个例子。

现在,你面前有一个苹果,关于这个苹果,你能认识到什么呢?你可以认识这个苹果的大小、颜色、味道,这都是感性能够提供的材料。

然后,你还能通过一些仪器认识这个苹果的分子、原子结构,等等,这就是知性加工之后你获得的知识。

这些认识,都是在苹果呈现在人面前的“表象”的基础之上。

至于面前这个苹果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认识的。

康德说,如果人类能够对此感到满足,就能避免很多无谓的冲动。

但是人就是不满足,人总是忍不住要追问,在这些表象之外,苹果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理性的来源,是一种想要超越我们与生俱来的认识能力的冲动,一种想要越界的冲动。

比如说,人总是想要去了解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整个宇宙运行有没有统一的规律?甚至还想要去证明这个宇宙之外是不是存在“上帝”?在康德看来,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理性的痴心妄想。

说到这里,我们稍稍总结一下,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天然的局限,我们只能认识表象范围之内的东西。

但是人不满足,想要
跨越表象划定的边界,这就是理性。

这种“跨界”的冲动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好的一面,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知识;但是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康德把这些因为理性想要“跨界”造成的麻烦概括成三种“理性的幻象”,分别是:我们对灵魂本质的幻象、对宇宙本质的幻象,还有对上帝的幻象。

你想想,灵魂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都是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但是始终得不出答案的问题?康德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是以为理性想要“越界”,导致了自相矛盾。

这些矛盾就是康德说过的另一个很有名的概念,叫“二律背反”,意思就是矛盾双方都有同样强有力的理由,理性无法判定谁对谁错。

这个观点,非常深刻,而且意义深远,它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根基。

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从哲学诞生开始,就是在思考这类问错了的问题,追问存在的本质、灵魂的本质、神的本质,就是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想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且对人的理性能力充满了自信。

而康德这样一说,等于直接宣判了这类问题的死刑,同时沉重打击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盲目自信。

突然你顿悟了:“妈呀,康德这个老头子坏的很啊!”
说完了康德对于“理性”这把双刃剑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回头来解释一下这个书名了,什么叫“纯粹理性批判”?这里的“纯粹”指的就是不掺杂经验的、先天的认识能力;而“批判”的意思并不是通常说的批评、指责,而是“彻底地考察”。

那么“纯粹”“理性”和“批判”这几个字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康德想要彻底地考察人的理性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为这些能力划定界限。

但是,即便这样,是不是你也还在不断思考呢,是不是也还在不断试图突破限制追求那个超自体呢?康德认为,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形成判断,这就是科学的起点。

形成判断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康德总结了一下,认为判断有四种类型,十二种具体方式,也叫做知性的十二个范畴。

记不住没事,我列出来慢慢记:
四种类型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判断的质:肯定、否定、无限定判断的关系:定言、假言、选言判断的模态:或然、定然、必

十二范畴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关系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模态的范畴: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不存在、必然与偶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