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ES理念和_4R_标准_多尔_省略_种解读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_曾令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DES理念和/4R0标准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一种解读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曾令泰1,肖美艳2*
(1.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湘潭411104; 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伴随着美国后现代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课程理论革新是对美国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一次深刻的革命。

多尔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集大成者。

论述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基础)))开放、对话、体验、自组织理念和/4R0标准进行了解读,最后揭示了其对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ODES;4R;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81(2005)03-0092-03
一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和价值、课程的要素和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问题。

课程观支配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寻求对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身体、课程与人、教师与学生、我们与他们等进行折中的但却是局部的整合,这一整合是动态的过程;它是协商的而不是预定的,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可迄今为止的课程多是训练我们成为预定的/真理0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知识的积极的创造者。

现代主义相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相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相信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改革,就能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状况。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改变,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爆炸、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的出现,现代主义却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西方学者们选用/后现代0一词来描述现代主义这一还未退出人类发展的舞台、而崭新的社会状况还未到来之时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多方位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流行的思潮。

在美国,适应后现代运动而出现课程理论的革新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概念重建运动。

W#皮纳是该运动的始作俑者。

1975年皮纳出版了5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主义者6一书,指出了美国现代主义课程所带来的十二个方面的弊端,提出要根据课程这一概念的原意,并结合最新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来对课程进行/概念重构0。

[1]皮纳认为传统的课程的误区在于曲解了课程的含义,必须根据课程(curriculum)这个概念的词源/currere0来重新界定课程。

随后,在卡普拉等人的倡导下,一些课程理论家们以各种形式各自提出了注重相互依存和生态主义的课程观。

其中,D#R#格里芬提出了/神圣的联系0;C#鲍尔斯和D#弗林德斯提出/反映式教学0;D#奥尔提出了/生态脱盲0;J P#米勒提出了/整体性课程0;J#金切里奥和皮纳提出了/作为场的课程0;R#雷格尼尔提出了/神圣的循环0;C#鲍尔斯提出/后自由主义教育理论;K#凯森提出了/批判的过程课程0;R#米勒)提出/激励性的整体观0等等。

[2]此后,得益于著名后现代主义者大为#格里芬主持的/走向后现代世界0的大型会议,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得以确立。

多尔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以浑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运用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观点和方法进行课程构建,从过程)))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的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或材料(/跑道0)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课程,提出了一种有创造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后现代课程观。

二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ODES理念与4R课程标准
(一)ODES理念
1.开放(open)。

从伊#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理论和混沌理论出发,多尔认为现实世界的绝大部分不是稳定、有序、平衡的,而是充满变化、无序、过程的开放系统。

[3]据此多尔认为教育工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形成过程,不断处于平衡和失衡之间的调整过程之中。

因此教育和课程已不应再用现代主义强调的牛顿传统科学所认知的封闭的、简单化的、机械的系统,课程应以教育以及教育与人的关系的系统中开放、不平衡的特性,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多尔对现代主义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评,认为封闭性与开放性是现代主义课程和后现代课程差异的主要原因。

开放性的本质是变化而非稳定的,是运动的,是由有机体的而非物理的模式来代表。

稳定性、均衡中心以及平衡是封闭系统的关键成分。

封闭系统是中心化的、稳定的、不断返回自身的,采取的是机械的,因果关系的。

[5]
2.对话(Discourse)。

多尔认为,课程活动中的主体际关系
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Vo1.15.No.3
Sept.2005
*收稿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曾令泰(1974-),男,湖南洞口人,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哲学、经济社会学。

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讨论和对话。

它不是一种道德关系中的交往和对话,而是一种文化权力关系中的交往和对话。

课程中的对话和话语所遵循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语法规则0,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规则0。

在这种文化规则中,支配与反支配,控制与反控制,霸权与反霸权等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内涵。

课程是在这种讨论和对话中形成的,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预先设定的。

由于后现代是资讯、电脑化的时代,因此文字知识、心灵智慧被符号所代替,知识的传递也变为/提供者0与/使用者0的关系,必然要求改变师生的伦理。

[6]
3.体验(Ex perience)为了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转变和被转变,多尔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弥散性与生动的经验0。

多尔认为,/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即不是从相互排斥的理论观点而是从自身局部的-存在方式.来考察,,因此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侧重点的转移,,并将这一转变作为课程的核心,,,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0[7]实践是一种课程的语言,也是课程的根本特性,没有什么概念比/实践0更能揭示课程的本质与规律。

4.自组织(Sel-f Organized)。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等自组织现象的理论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必须开放,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以及协同产生优势,混沌通向有序等。

多尔认为,把课程视为一个开放、流动、变化的系统,干扰和错误很难回避。

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些干扰特征对/手头的任务0来说是浪费时间,系统对此要尽快地予以克服或减低。

系统需要分裂、错误和干扰)))它们是即将转变的/混沌体0。

[8]系统需要耗散、重复和扩展的/积极0反馈来运作。

它们是系统进行自组织的契机和源泉,课程建设要随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影响:教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组成的,其因素是网状的,影响是综合的;教师要适时诱发学生内部的不平衡以求新的平衡,课程应给学生自组织的机会,在最有利的时机引发学生的内部重组。

(二)4R标准
基于开放、对话、体验、自组织的课程理念,多尔提出了他所设想的/4R0新课程标准。

即丰富性(richness)、关联性(rela-tional)、回归性(recursive)、严密性(rigorous)。

1.课程的回归性。

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和文化的反思来形成自我感的途径或过程。

重复和回归的功能性差别在于反思在其中的作用。

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

[9]/回归性反思0是转化型课程的核心。

在多尔看来,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终点和起点:每个终点就是新的起点,每个起点来自前一个终点。

从而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具有两面性、弹性、解释性的课程。

2.课程的严密性。

即概念的重新界定,其作用在于避免转变性课程落入/相对主义0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现代主义的严密性是指在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上的精密性,它是客观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和可操作的。

与现代主义的严密性不同的是多尔的严密性是解释性的、不确定性的,意味着有目的的寻求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意味着自觉地寻找我们或他人所持的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对话。

[10]
3.课程的关联性。

强调建构课程结构时的一整套关系以及课程之外有关文化的关系,包括教育上和文化上的关联。

教育的关联之课程中的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的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网络。

[11]教育关联中的一个焦点存在于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回归性来拓展其深度。

文化的关联主要表现在我们所有的解释都与地方文化相关,而且与其他的文化及其通过全球模仿而进行的解释也有所联系。

意识到这种/文化关联0,有助于了解教学参与者的思维及其所有的教学行为,只有将教学对话参与者们的思维成果在文化的背景下相协调,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

4.课程的丰富性。

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0。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0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但对课程来说,怎样才能达到既激发创造性同时又不失去形式或形态的/适量0,它需要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协调,但课程需要干扰这一点是不需要协调的。

[12]各门学科应以自身的方式解释/丰富性0。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
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理论的批判中生成的,具有许多合理性。

它认为课程不是预先界定的,而应是一种形成性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

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传播与推广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知识论话域和思想启迪。

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要求在师生间开展对话,这必然就要求改变师生伦理,而改变师生伦理则要求否定教师的绝对权威,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学习则是交互作用的产物。

多尔将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教师可以通过现有教材中的许多未确定领域0来激发学生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下与之对话,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在共同探究中发生转变,走向发展。

意义通过对话而获得,对话是展开整个过程的必要条件,没有对话就没有转变。

[13]总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展开多种教学活动,开放学习空间,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平等对话的关系。

2.构建开放性课程。

多尔的开放性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该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被建构生成的。

目的、规划不仅单纯地先于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0。

[14]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并不是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成不变
93
第3期曾令泰等:ODES理念和/4R0标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一种解读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编写课程时应采用一种宽泛的,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用自己的探索、实践与体验去创造一种发展的可能的课程观。

开放性理念还表明在课程实施时,教师和学生对于传授内容具有选择性。

教师按自己的认识特点、经验等主观系统来把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偏见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的,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有自身的选择和建构性。

3.尊重学生的/体验0。

多尔的/体验0理念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15]如果离开了实践,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就会缺乏切实的可能性。

新课标作为现代教育精神的载体,十分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这种理念,它要求让学生作为实践者/去直接接触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材料的规律0,因为学生只有作为一个探究实践者,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素养,完善自我。

在新的形势下,课程研究从知识、职业的目标取向转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向,从教育的产品取向转向教育的过程取向,从课程内容的静态取向转向课程授受过程的动态取向,所以也要从研究课程授受方法转向研究个体的体验方式与过程。

受教育者个体体验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展现方式。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课程展现的方式、个体在课程展现过程中的参与方式和课程展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对受教育者个体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象学、解释学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关照下,人们开始注意受教育者的体验过程并试图建构/体验课程0的理论体系,力图变革课程的展现方式,从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16]探究、实践与体验是课程解放主体创造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果课程切实成为探究实践、体验的活动和过程,那么,/创造者0和/开发者0便比/实施者0更有资格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体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使命。

4.培育教学自组织。

多尔的自组织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自组织机会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分裂、干扰和错误是自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但必须注意并不是每一种干扰和错误都能促进再发展、形成新的平衡,有时也会导致无法控制的混乱。

自组织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从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的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会发生碰撞)))这不是一种对概念、命题或观念的认同,而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的过程,是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0和/主动探究、勇于挑战的精神0,尤其要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式。

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中的民主化,促进干扰转化成一种积极因素。

教学自组织是开放的、发展的,它能够使教学活动在对话、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师生的创造潜能。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只有处于自组织的条件下才可能使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即在外部环境提供一定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开放的情况下,系统处于适当的状态,依靠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系统自组织地演化。

参考文献
[1]Piner W.Curri culum Theori zing:The Reconceptualis t[M].Mc-
Cutchan,1975.
[2]张文军.后现代课程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1997,(4).
[3][5][8][9][10][11][12][13][14]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
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Doll Wi lliam.A Postmodern perspecti ve on curriculum[M].New York:
Teachers Col lege,Columbi a Uni versity,1993.
[6]Lyotard J F.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
Minneapolis:Univers ity of M i nnes ota Press,1984.
[7]小威廉姆#E#多尔.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J].外国教育资料,
1996,(6).
[15]蔡铁权.后现代课程观和创新思维的自组织理论基础[J].全球教
育展望,2002,(11).
[16]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宋耕春)
O DES Idea and/4R0Course Standard)))An Explanation of the Postmodern
C urriculum by Doll and Enlightenm ent for O ur New Curriculum Reform
ZENG Ling-tai1,XIAO Mei-yan2
(1.Dept.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411104,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ichuan Normal U 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A bstra ct:Curriculum theory reform,which came about with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pos-t modern movement,is a grent revolution of Amer-i can modernism curriculum theor y.Doll has made the most contribution in this field.T 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Doll.s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and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es)))open,discourse,exper i ence,sel-f organized and the4R course standard.T hi s paper also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a theory our present course reform.
Key w ords:ODES;4R;Dell;postmodern persppctive on curriculum;enlightenment
94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