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落,大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角落,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1-04-16T08:06:20.3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总第365期作者:杨晓芳[导读] 逐渐获得对于动植物、空气、土壤、水、阳光那种相依相随、融为一体的感觉。

——生命教育背景下对幼儿园种植区的创设与思考◆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兴国幼儿园361100摘要:疫情之下,“敬畏自然”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

种植区作为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宝地。

让幼儿在动手、观察、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

幼儿可以在种植区里学习照料、管理植物,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些种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提高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和坚持,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关心、爱护植物的情感。

同时也能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萌发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生的意识,懂得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关键词:幼儿敬畏自然种植区生命教育
卢梭说:“教育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就是幼儿的学习课程。

”要把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让幼儿回归自然、体验自然,让幼儿在与一花一木、鱼虫鸟兽的对话中感知生命,获得崭新的体验,逐渐获得对于动植物、空气、土壤、水、阳光那种相依相随、融为一体的感觉。

要让幼儿了解自然、回归自然,在四季更迭、节气轮回中,感受自身与环境的密切关联。

可带领幼儿把目光和兴趣转移到周围气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开启幼儿的感官,发现时节之美,热爱自然和生命;让幼儿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与大自然融合,在解读探究自然中亲自感知、体验真实、释放天性、和谐成长。

要从本质上不断地跨越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幼儿身心得到完整的滋养。

哪怕幼儿感兴趣的是几只蚂蚁,探究的是几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追踪自然之谜的突破口,促进幼儿多领域的发展。

走进种植区,幼儿自己动手种下小绿植,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生命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尺度,了解生命的开始、繁衍、衰老和死亡,学会了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感受到“大自然所彰显出来的美不是刻意的,那是再精美的图画、再逼真的标本也无法企及的。

把自然还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在对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中,滋养幼儿的生命与心性”。

一、种植区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契机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有一个角落——绿意盎然,孕育着生机和希望,那就是种植区。

种植区不仅具有绿化班级、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蕴涵着很大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幼儿可以在种植区学习植物相关知识,提高观察、探索能力;同时,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关注、感知生命,从而敬畏生命。

例如在一次种植区观察实录中,小朋友说:“老师,明天我可不可以把我们家之前装草莓的篮子带过来装我摘的蔬菜呢?”“老师,我可不可以用剪刀去把蔬菜剪下来啊?”老师,我想……我也是,我也是……孩子们对丰收日的期待不言而喻,并有着很多新奇的想法。

“那我们就来为明天的丰收做计划吧,想一想我们需要用到什么工具?这些工具哪里有呢?”在自然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研究的不仅是自然,也是生命本身、自我的本质。

幼儿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自然也能给予幼儿大量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对生命的好奇心,并教会他们死亡无法逃避的法则,同时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

建设一个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契机的种植区,或者将自然融入种植区是一个必要的走向,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幼儿回归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

观察种植区里的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感受人与植物的关系,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调查”自己喜爱的植物,通过绘画、照片等形式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在种植区中,获得的这种对生命万物的觉察和尊重,会迁移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素养,沉淀为生命的底色。

种植区可以成为幼儿对自然与生命教育的最佳学习时机和鲜活的教材。

二、创设蕴含生命教育的种植区
1.回归田园,激发幼儿种植的热情。

乌申斯基曾把“芳香的田野”以及“玫瑰色的春天和堇色的秋天”称为“教育家”。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我们要积极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自然田园,从熟悉的家园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春天,幼儿走近田间,去寻找吐新的小草,观察花蕾的绽放,呼吸初春气息;夏天,走近田野,聆听蝉的鸣叫,游逛茂密的荷塘,体验夏之热烈;秋天,进入田间,采摘盛开的野菊花,细数沉甸甸的稻谷,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挖芋头,烤地瓜,感受成长的快乐。

从田间回来,我们开辟园内的每个角落,创设了“天然游戏区”。

小树林里,孩子们穿梭其中,和小树、小花、小草做朋友,在草坪上摸爬滚打;百果园里,孩子们观察果树萌芽、长叶到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学习照料果树;菜园里,孩子们定期给蔬菜浇水、施肥、抓虫,记录蔬菜成长的点滴过程。

丰富的本土田园资源吸引幼儿去探索,开阔了幼儿的视野,锻炼了幼儿的体力、智力。

幼儿参与热情高,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增进了与自然的情感。

2.科学规划,多角度打造设计。

我们充分利用园内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设计,形成了田园特色鲜明、开放互动的育人环境氛围。

(1)园内种植园的创设
利用幼儿园户外公共区域创设种植园,划分了不同区域:种植区、观赏区、实验区等。

开辟的种植园地:根据季节的不同,栽瓜种豆,葫芦、茄子、荷兰豆、花菜等。

幼儿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捉虫、采摘等,值日生每日浇水并做好记录。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感受到了植物的点滴成长和勃勃生机之美。

他们天天接触、观察照料植物,在与同伴交流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他们会因为这些小生命的成长而欣喜不已,也会因为死了一株秧苗而伤心难过。

(2)班级走廊种植区的创设
环境是“无声的教材”,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

我们通过发挥本土自然优势,在环境的创设中选取了农村乡土材料(如稻草、竹子、泥巴等)、农作物(竹叶、玉米等)、家用农产品(如农具、竹篮、箩筛等)精心构思,引导幼儿将本土材料进行巧妙的利用,创设了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环境,激发幼儿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动力,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品利用意识,从中体会劳动创造美的乐趣。

在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参与农作物的栽种、管理、采摘、培育工作;参与制作树叶粘贴画;参与设计制作本土农具等。

通过参与,幼儿认识了本土资源文化,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也加深了审美体验,提升了幼儿的综合审美素养。

更在“可观”“可感”“可鉴”“可学”的疫情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明白:善待生命,不仅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更要学会与自然共融共生。

3.艺术化利用废旧的生活用品装扮种植区。

我们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班级自然角更美观。

幼儿的参与性强,元素就更丰富。

应考虑到季节性、丰富性、艺术性等特点,打破以往的格局与布局,充分利用身边自然资源创设独具特色的小角落,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竹筐、红酒盒、轮胎、木椅、树枝等,错落有致地摆放。

这些废旧物品在绿色植物的衬托下焕发出新的生命。

当外形粗犷的废旧轮胎经过创新改造,既清新淡雅,又自然环保,可谓一举多得;把鸡蛋敲开,倒出蛋黄蛋清,洗净后的鸡蛋壳可以给植物提供养分;家中洗衣液、洗发水用完后的塑料瓶,或者饮料瓶、牛奶盒子,都可以稍微改装一下,变成美丽的小花盆;平时不需要的废旧易拉罐,在铁皮底部打几个花盆底洞,再给它们涂上好看的颜色,也变成了很好看的植物花盆;玻璃瓶里种花草、水培蔬菜再合适不过了,非常便于幼儿观察植物的成长……艺术化利用废旧的生活用品装扮种植区,既能培养幼儿的节俭习惯,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大自然,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种植区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它为幼儿提供了观察、管理、操作的机会,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小的种植区不仅将自然回归到幼儿园、回归到幼儿身边,还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生长记录本上不仅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也见证了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

在对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中,幼儿的生命与心性也得到了滋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幼儿园关于探究式种植活动的策略研究[J].教育革新,2020,(05)。

[2]吴爱珍探析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教育策略[J].华夏教师,2020,(07)。

[3]彭丽斌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实施策略[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一)[C].2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