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目前茶叶生产经营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目前茶叶生产经营模式
一、印度茶叶生产经营模式
印度是世界茶叶主产国之一。

在印度,超过300万人从事涉茶业,其中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的茶叶生产主要以种植园为主,又按规模的大小将茶叶种植园分为小茶农种植园和大规模种植园。

大规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这些茶叶种植园都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会雇佣大量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中从事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和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作,如印度东北部各邦中约有62万茶叶工人。

小茶农种植园一般是由茶农拥有,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各邦,由于生产规模较小,这些种植园无法自己进行鲜叶生产加工,通常会将鲜叶销售给大规模种植园、茶叶购买厂和合作社,在印度南部,约有6.5万个小农种植者以及167个茶叶购买厂(bought tea factories)和合作社,这些茶叶购买厂和合作社购买小农的鲜叶,将其加工成成品后销售。

印度的小规模种植园虽然数量多,但是无论是茶园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远远低于大规模茶叶种植园。

近年来印度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从事茶叶生产,不同于大规模种植园中工人以获得工资为主,小规模种植园的茶农是通过销售鲜叶获得销售收入,一般来说这些农户只能将鲜叶卖给中间商、大规模种植园或茶叶购买厂(BLF)。

相较于由跨国企业控制的大规模种植园,农户们缺少采摘和收集鲜叶的技术,导
致鲜叶品质不高,同时缺少资金投入来改善茶园灌溉和农药使用,以及农户规模较小和谈判能力弱,因此大规模种植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鲜叶的价格,小茶农获得的销售收入并不高。

而在阿萨姆、Tamil Nadu等邦出现的茶叶购买厂(BLF),虽然让农户有了更多的渠道销售鲜叶,但这些茶叶购买厂(BLF)生产水平低,缺乏相应的技术控制鲜叶品质,尽管可以保持很低的生产成本,成茶的品质明显不高,不仅明显影响整个印度国内茶叶的消费价格,同时还制约了印度出口茶叶的增长。

因此,为了提高农户的收入、减少茶叶价格波动对农户的伤害,印度提出将各地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建设发展茶叶生产社(tea producing societies),具体包括在印度全国各地成立306个农户组织,形成了邦、地区、村级的农户茶叶生产社,代表农户的集体利益与大规模种植园就鲜叶价格、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
提高农户的生产水平,这些茶叶生产社为农户提供鲜叶篮、鲜叶运输等延伸性服务,还提供了关于鲜叶采摘和保存的技术指导,同时改善农户与茶叶产业链上其他主体(特别是BLF茶叶购买厂)的关系。

通过参与茶叶生产社,农户的鲜叶销售价格增长1倍,收入增加15%,并已经覆盖到印度25%的小规模农户。

二、肯尼亚茶叶的经营模式
肯尼亚是个高度依赖茶叶出口的国家,以生产红茶为主,其茶叶产量的95%用来出口,并占据全球茶叶出口市场的20%,出口茶叶获得的外汇占肯尼亚总外汇的25%以上。

肯尼亚全国人口的10%直
接或间接从事茶业,茶叶生产者主要包括农户和种植园,其中农户大多为小规模的种植者,人均茶园不到0.25公顷,数量约为42万。

茶叶种植园的平均规模大多大于20公顷,主要由18个私人企业和39个茶叶加工厂组成。

自1963年肯尼亚独立以来,农户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迅速增加,1972年和1988年农户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先后超越种植园,在肯尼亚茶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较于茶叶种植园,近年来肯尼亚的农户在茶园生产率、茶同单产等方面并无明显的劣势,因为肯尼亚的农户并不是独自生产,而是在全国茶叶发展局(KTDA)的统一管理下从事茶园的管理和鲜叶采摘,并将采摘下的鲜叶及时送到KTDA分布在全国的茶叶加工厂进行加工和分级,然后或由KTDA代表农户直接销售茶叶,或者通过蒙巴萨的茶叶拍卖市场进行拍卖。

此外,KTDA还为茶农提供附加服务、茶叶生产资料投入、鲜叶运输、公路养护和技术指导等。

KTDA全国共有45个茶叶加工厂,占全国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到全国的61.8%。

2000年肯尼亚宣布将KTDA私有化,KTDA成为一家私有公司,KTDA 和其下属茶叶加工厂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并实现了和茶厂与茶农的利益共享。

各个下属的茶叶加工厂可以根据向KTDA提供的茶叶产量确定其股份,同时各个茶叶加工厂根据每个农户向加工厂提供的鲜叶数量确定其股份,形成了“茶农的鲜叶采摘——茶厂的茶叶加工——KTDA的成茶销售”的产业链模式。

KTDA会在每个财政年末计算总收益减去成本后的利润,并根据每个茶农提供的鲜叶量给予一定的茶叶红利(tea bonus),各个农户还能参加选举KTDA下属的茶叶加
工厂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户的民主参与意识。

由此可见,KTDA和农户建立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将该国的农户带动和组织起来,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茶叶加工销售和利润返还,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收益,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但KTDA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
三、斯里兰卡茶叶经营模式
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其出口的锡兰茶闻名全世界,茶业是斯里兰卡获取外汇的重要产业之一,约占全国外汇收入的13%或农业出口中的60%,在该国茶业雇佣了60万的劳动力(约占全国劳动力的l1%),产值占GDP的3.5%。

斯里兰卡的茶园分布主要按照海拔的高低进行分类,其中公司所属茶园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区,且大多是种苗繁殖的老茶区,而农户集中的低海拔地区则主要是新开垦的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产量较高。

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是传统红碎茶,同时也部分生产CTC红碎茶和绿茶。

前斯里兰卡的茶业同时存在着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公司种植园制,斯里兰卡有22家公司,控制着全国400个规模化经营的茶场,拥有数量较多的茶叶种植园,通过公司自有的加工设备完成茶叶加工,加工后的茶叶通过茶叶中间商进入流通环节,通过拍卖市场销往国内外;另一种是以小规模农户的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模式,这些农户在非常细碎化的土地上种植茶树,主要靠家庭成员进行日常管理,收获的鲜叶被茶业链中不同类型的垄断加工商收购,同时政府规定茶叶加工商将加工后的茶叶按平均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其中收入所得68%归茶农
所有,32%归茶叶加工厂所有,通过这种固定分成的模式,实现了农户和茶叶加工商之间特殊的联合,间接地解决了茶农入市问题,农户也因此得到了应有的报酬。

为了改变农户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鲜叶的采摘设备和运输装备不足等问题,斯里兰卡政府成立了小农户茶叶发展局(TSHDA)的官方机构,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

斯里兰卡更是开始了一项茶业发展计划,为该国的小规模茶农提供约合11亿卢比的财政支持,用于茶树品种改良、茶园苗圃建立、新技术使用和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改善小规模茶农的生产条件。

由此可见,斯里兰卡政府通过界定农户和茶叶加工厂的分成程度,有效地提升了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同时政府组建的小农户茶叶发展局(TSHDA)也对农户的茶叶生产、技术、资金给予有效的扶持和指导,使得小规模农户的家庭经营成为该国茶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