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
社会改革运动“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该措施影响不包括()
A. 农民人身绝对自由
B.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答案】A
【解析】“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是指募役法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
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
宗收入故BD正确不符合题意
“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是指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募役法并未给予农民人身绝对自由故A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
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A. 淘汰冗员
B. 改革贡举
C. 减轻徭役
D. 重视农桑
【答案】B
【解析】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故B与题意相符
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排除
C、D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故选B
3.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 私田出现——均田制
B. 商贾囤积——市易法
C. 边防危机——将兵法
D. 土地兼并——免役法
【答案】B
【解析】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北宋时王安石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
B正确
将兵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理财无关故C错误
实行免役法主要是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故D错误
故选B
4.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
A. 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B. 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 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
D. 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可知王安石晚年时将其变法的得失归结于用人和时机的不得当故选A项
B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故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保甲、市易法损害民众的利益故排除C项
D项不符合材料王安石晚年反思改革变法得失这一主旨故排除
故选A
5.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井田制遭破坏
B. 均田制的实施
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大的现象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使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故D正确
依据材料“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可知是在北宋时期而井田制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时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
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时间不符故BC错误故选D
6.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庆历新政是以整治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故①错误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都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反对②正确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③正确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④正确因此
②③④正确包含①的A、C、D选项错误
故选B
7.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据材料可知变法()
A. 涉及到诸多领域
B. 整体成效明显
C. 得到民众大力支持
D. 导致北宋灭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A
8.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规定“每方差大甲头二人以本方上户充” 与官吏同清丈田地这反映出方田均税法()
A. 利于地主与官员的制衡
B. 主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C. 遭到顽固势力激烈反对
D. 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从而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清丈田地是地主与官吏一起进行的所以不能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故选D项
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地主与官员共同清丈山地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
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C项
故选D
9.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故D正确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A排除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B排除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
故选D
10.11世纪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的改革是()
A. 商鞅变法
B. 魏孝文帝改革
C. 采邑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1世纪”可知处于北宋时期依据材料“开源节流” 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故D项正确A项处于战国时期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
B项处于南北朝时期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
C项是8世纪中期欧洲改革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1.(1)依据材料一概括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
11.(2)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答案】弊端程序繁杂农民借贷成本增加贪官污史乘机盘剥农民农民借贷利息实际高于高利贷不顾具体实际实行“一刀切” 硬性摊派指标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到中农甚至地主
【解析】分析材料“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街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可以得出程序繁杂农民借贷成本增加“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可得出贪官污史乘机盘剥农民农民借贷利息实际高于高利贷“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即可得出不顾具体实际实行“一刀切” 硬性摊派指标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到中农甚至地主
【答案】认识 a.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但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 b.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都归于王安石变法显然有失公平
c.变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积贫积弱危机有所缓和
【解析】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其初衷背景和最终实施后的结果分析要客观和全面
12.(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12.(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石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
12.(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答案】(1)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即可得出“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即可得出“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的结论
【答案】(2)理由品行不端
认识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解析】(2)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即可得出“品行不端”的结论第二小问“认识”可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判断
【答案】(3)“美意” 富国强兵
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解析】(3)第一小问“美意”可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促进维新变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
【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
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
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
【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
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
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
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出现“钱荒”的原因
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解除“钱禁”失败的历史教训
【答案】铜钱大量外流民间熔钱铸器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铜产量跟不
上需求等
【解析】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铜钱的大量外流”、“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并结
合所学可知北宋出现钱荒主要和铜钱外流、民间熔钱铸器、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以及铜产量不足等有关
【答案】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解析】本小问的教训根据材料“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解除“钱禁”带来的历史教训主要是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