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炼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炼字
诗词鉴赏——炼字
古诗词韵味悠长,这与诗人注重炼字是分不开的,每年都会有部分省市考查“炼字”的题型。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的意义: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的作用: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这节课我们从词性的角度来解读诗作中的炼字。
从大的范围来说。
古代诗歌的炼字炼不出实词与虚词两个方面。
解读实词,品味虚词。
巧炼动词,勾勒形象
动词在诗歌中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
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描摹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在动词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从军行七首(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却概括了边关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将士们在枪林箭雨中拼死冲杀,身经百战,黄沙把护身的金甲都磨穿了,由此可见战斗的激烈,这句诗概括力极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
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
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这里的“入”和“摩”都是动词,“入”是进入的意思,“摩”是触摸的意思。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的占领之下,诗一开篇就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静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
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壮观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
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昂然挺立。
直刺苍穹,意境阔大,对仗工整)
(二)炼形容词,生动描摹
形容词是描摹事物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古人重要的炼字对象。
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藤、树、鸦都是平常之物。
无任何感情,但是前面加上
“枯”“老”“昏”意义就不一样了。
枯萎的藤,年老的树,黄昏的鸦,一派深秋困顿的气象,这些描摹化抽象为具体,变无
形为有形,使人身临其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和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示了也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铺垫。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
精炼数量词,含蕴丰厚
数词虽然平常直白,但一经锤炼,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今译] 难忘桃李盛开、春风吹拂,我们一起畅饮的日子,在这细雨孤灯的长夜,我深深思念飘泊江湖十年的挚友。
[赏析]诗人与友人分离已经十年,各自飘泊江湖,他想到清正廉洁、才华横溢的友人委曲于穷乡僻壤,特作此诗以表怀念。
此联被张耒称为“真奇语”(见《王直方诗话》)。
上句用“桃李春风”的良辰美景衬托出当年友朋饮酒聚会的欢乐。
下句抒发别后思念之情。
“江湖”,点出十年中两人都飘泊流离,远离京都。
每当不眠的长夜,绵绵细雨,独对孤灯,常常引起怀友的深情。
二句形成欢乐与悲哀,暂聚与久别的对照,不用一个动词,却创造了对比强烈的独特意境。
锤炼虚词,活跃情韵
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得恰到好处时,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少妇本想凝妆登楼,借景消愁,获取片刻的惬意,不想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春天宜人的美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并没有使少妇摆脱“闺怨”,反倒倍添愁绪,使其顿生一种“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感。
柳色青青,春光正好,而丈夫远在边关,满目春色与谁共,柳色一年一度盛衰有时,使她自然联想到青春不再,时光易逝。
于是在这“陌头杨柳色”的触染之下,少妇心生“但求两情长相依”之愿。
她长期强压心头的相思之苦如同决堤的江水,既而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怨声。
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例句中“渐欲”“才能”是两组虚词。
“渐欲”显得繁花纷纷扑面而来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出春草初生给诗人一种欣喜和爱怜的心情。
如果改为“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读者还能体会到多少诗人心里的感觉呢,
例2例句中虚词“自”“空”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已被后人遗忘。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即便鸟声婉转如优美音乐,但是因为无人涉足武侯祠,再动听悦耳的声音也只能自我欣赏可见今日武侯祠的荒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诗歌鉴赏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
?山翁:此处指隐者。
(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
(1分) 踏体现了寻访的过程
郭祥正,北宋诗人,赞成王安石实行新法,又为王安石所不满,放弃官隐居,晚年隐居,不问世事,此诗写在此时,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红翠点明了花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出花叶的形态,斜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突显了枝叶的繁密。
(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眼前花繁枝茂的美景。
花神们身着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会有,人间能有几回看到。
玉质天香。
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
不使它受伤害,要使百花常开不败,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