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人物:获国际大奖的土房建筑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人物:获国际大奖的土房建筑师
作者:舒小远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7年第10期
舒小远
真正的建筑师,不仅会建筑房子,还会重塑自己的心。

万丽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筑学博士。

初学建筑时,她希望能设计出令人惊艳的建筑。

多年后,她才悟到建筑不过是一件工具,真正的主角是住在建筑物里的人,只要居者能获得舒适和
自由,建筑便不拘形式。

先弄清不想要的,才能找到想要的
万丽是地道的贵州姑娘。

高考后报志愿,没有人支持她读建筑系。

她说:“当时我的亲友、老师们都觉得学了建筑,以后就要戴着安全帽混工地,一个女孩肯定吃不了这种苦,但我的想
法不一样,我的偶像是林徽因,我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是建筑设计师,穿着套装和高跟鞋坐在高
级设计院里建模做方案,特别优雅。

没想到毕业后的我,戴着大草帽,蹲在山村里和泥巴,画
风完全跑偏了……”
读大学时,万丽的成绩很好,导师便推荐她去当地一所不错的设计院实习。

一天,万丽看
到一位建筑师向甲方汇报方案,那是一份有关售楼部的设计方案,建筑师激情满满地介绍完方
案后,甲方淡淡地说了一句:“唉,你就去找一个你觉得最好的、最漂亮的售楼部,然后照着
它做一个就行了。

”万丽对自己说:“我永远不要做这样的事。

”随后,她放弃了进设计院的
梦想。

迷茫中,万丽报考了同专业的研究生。

在一个农村改建的公益项目中,万丽结识了香港中
文大学的吴恩融教授。

在此之前,万丽一直觉得在图纸上画图,或是在工作室建模才叫作建筑。

吴教授告诉她,搭一个小草棚、一间小木屋,甚至挖个储水池,都是建筑。

从事建筑并不一定
非要做一些高大上的事情,着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房屋和设施做得更实用、更美观,都是
建筑师应做的事。

施工的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志愿者都没能待完全程,但万丽从头到尾都忙得不亦乐乎。


目结束后,吴教授邀请万丽赴香港读博。

吴教授做了她的博士生导师。

贵的建筑师凸显自己,对的建筑师忘记自己
读博后不久,万丽就报名参加了一个农村震后重建项目,目的地是四川攀枝花附近的马鞍
桥村。

2008年,这里发生过6.1级强地震。

震后的村庄一片狼藉,村民们居住的土房垮塌非常
严重。

在抵达灾区前,万丽原本想帮村民们设计一系列坚固美观的砖瓦房,她甚至在纸上画了不
少草稿。

可到了灾区,挨家挨户进行调研后,万丽便想:能不能还是采用原来的夯土建筑,然
后增添一些科学的抗震措施,帮大家建造既坚固又便宜的土房子呢?
于是,万丽和伙伴们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他们找来村里的老人,向其请教土房子最原始的
建造技术,以此为基础更改了土料配比,设计了新的框架结构支撑墙体,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
度地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

完成设计后,万丽和同伴们手把手地将调配土料和搭建房屋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让他
们根据各自宅基地的状况和自家的需求去建房。

万丽等人则作为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追踪指导,以保证房屋的安全性。

就这样,村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建起了一幢幢千姿百态的土房子,因
为使用了大量灾后废墟回收材料,重建费用非常低。

盖完房子,万丽提议做一个村民活动中心。

万丽拿出多个设计方案,但想来想去,村民们
才是活动中心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参与才最重要。

于是,在万丽的带领下,村民们从河床捡
来了石头,从附近村镇收集了二手木料,一起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

两个多月后,一个圆弧形
的活动中心初具雏形。

考虑到当地居民多为彝族和傣族,节庆时大家喜欢围成一圈跳舞,万丽
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广场式的院落。

在这个过程中,万丽逐渐成为了村民中的一员,每日戴着一顶大草帽,穿着村民送的绣花
鞋走街串巷。

村里有几户人家,谁跟谁关系比较密切,哪两户闹了矛盾,她都一清二楚。

作为
建筑师,她已经不再是施工的主角。

“如果当初我进了设计院,那我可能会处心积虑地让设计
更抢眼、更有个性,这样才能凸显我的创意和身价,但建土房子时,我要做的事就是忘记自己。

”万丽深有感触地说。

建筑只是工具,生活比它更珍贵
做完马鞍桥村的项目,万丽在亲身体验之后,发现夯土建筑有很多优点,它非常生态环保,且冬暖夏凉,很有地域特色,造价也极为便宜。

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了地震,万丽再次报名当了鲁甸的驻点建筑师。

在鲁甸的一个小村庄,万丽遇见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宅基地非常小,也没有能力重建新居,只好暂住在一个破
棚子里。

万丽便帮他们设计了一个住宅。

那是一个小小的独栋,上下两层,屋顶做了隔热层和
吊顶保持室内温度,室外还有个别致的小院子。

了解到老爷爷经常编一些竹筐和篮子到市场上
售卖,万丽还特地设计了一个狭长的半室外空间,空间的采光效果极好,老爷爷可以坐在那里
吹着穿堂风慢悠悠地做手工。

这个项目花费很低,但可抗八级地震,老爷爷和老奶奶也住得无比惬意。

项目落成后,很
多人来参观,大家对这幢小小的土房子赞不绝口,纷纷向万丽求助,也要建一栋这样的房子。

在万丽的帮助下,村民们很快掌握了土建技术,建造出了更多舒适坚固的土房子。

做完这
个项目,万丽乐滋滋地跟同学和老师分享。

同学们都说:“房子样子好普通,这院子有点太简
单了吧?”万丽说:“是挺简单,但这是村民自己设计的,也是他们自己施工的,他们亲自参
与进来重建家园,我觉得特别珍贵。

”老师则对万丽的作品赞不绝口,说:“干得好,农村的
房子嘛,房前屋后种一点菜、种一点树就挺好了。


不知不觉间,万丽已经在农村待了九年。

她设计的作品,不仅帮助偏远地区的人们圆了一
个又一个安居梦,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的文物古迹保护奖、Terra国际生土建筑
大奖、香港环保建筑奖等奖项。

比起获奖,更让万丽开心的是看到人们开心地生活在她设计的
房子里。

她说:“受了这么多的建筑学教育,每次做方案时都会不自觉地去推敲建筑物的风格、理念,它的形状、细部。

但慢慢地我悟到,建筑只是一件工具,更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


像房子只是容器和舞台,里面上演的生活远比容器本身更加重要。


万丽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在重建后的灾区拍摄的。

照片里,一群农妇正在
弯腰插秧,身后是她们亲手盖起来的房子,远处是天空和群山,人与自然和建筑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万丽说,这就是她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安居场景。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