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课件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 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
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暴力美学
故事简介:
余华暴力奇观的营造
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范畴内所说的“先 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一般都特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 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 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 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
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 或“实验小说”。
二、“先锋”的发展与嬗变
第二,元叙述是作家对一个文本的创作和艺术批评 的反思。
《冈底斯诱惑》中有几处“作者注”,如第五小节的 “请原谅在这段文字里用了诡辩术——作者注”“作者又 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讨厌的, 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 等。
元叙述的先锋性就在于对一个文本是由作家进行自我 指认,文本的叙述目的,针对叙述的元叙述评价都会建立 在一中总体论上。元叙述打破以往的作家想要抹杀自己在 作品痕迹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作家和作者,以及作家作品 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此时的文本与另外的文本,或者文 本自身的一种否定和重构。
这种片段和场景式的拼贴目的是为了取消叙述的“故事 性”,“显然促使读者忽略叙述对象儿只注意叙述过程本身”
马原所写的这一切故事都是不完整,“没有一次不 漏失大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合,他放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 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
“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 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 法全部进入的”
其次,在叙事结构上,淡化了故事情节,运用 大量的感觉 幻觉 预感 充斥于作品,彻底瓦 解了故事.
例子:很久以后,她才站起来,于是她又听到体内有 筷子被折断一样的声音。声音从她松弛的皮肤里冲出来 后变得异常轻微,尽管她有些耳聋,可还是清晰地听到 了。因此这时她又眼泪汪汪起来,她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因为每天都有骨头在折断。
第三,元叙述中一般都会保留多重文本的形 式,互文性彼此侵略,戏仿性的颠覆的几 种文本均是修辞手段极端繁多的,且形式 创新感特别突出。
第四,元叙述主要效果是打破传统叙述的连 续性。不管元叙述的方式方法是什么,但 它最主要的效果就是打破文本叙述的连续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残雪《山上的小屋》
残雪,女。原名邓小华。1953年5月30日生于生于长沙。先 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 跑成绩和倔强执拗 在学校都很有名。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 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1970年进一家 街道工厂工作, 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 店。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 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残雪 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残雪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山上的小屋》赏析
总体认识: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 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 逻辑的颠覆。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 方面是内容。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 残雪使用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 的手法。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 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 对形式美的颠覆。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 种臆想组成的。
4、1995-1999 先锋小说进入了转型还原期 先锋小说作家开始投入世俗之流,创作了
不少受大众欢迎的通俗作品。
思考:右图中的小说属于先锋小 说吗?为什么?
三、代表作家作品赏析
(一)马原与元叙述
马原(男)(1953—)辽宁锦 州人。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 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 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1978 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 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 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 专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 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 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 《上下都很平坦》等。
意象理解
山上的小屋——人物内心的向往 我家的屋和家人——现实的阻隔 抽屉——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理抽屉——意味着秩序的整理 永远整理不好的抽屉——意味着重整秩序的
困难
人物形象分析:
“我”:一个有病且受家人反感孤立的形象 “妈妈”:隐喻现实生活中直接给阻挠的小人物 “父亲”:隐喻现实生活中所有阻挠的幕后操纵者,他总是
80年代的文学试验
先锋小说的“先锋性”
调查:你最喜爱阅读的书籍
你喜欢看先锋小说吗? 你印象中的先锋小说是怎样的? 你理解的“先锋”是什么?
一、何谓之“先锋”
先锋是一种姿态,一种意识,一种隐含的 精神,或者说是自我被发现以后保存在骨 子里的潜意识。
——作家刘恪
“广义”的先锋文学: 广义的先锋小说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
由亲人的窥视,敌对,隔阂所构成的内部力量对人 心 的侵犯则呈现出一种令人发狂的家庭生活气氛 。 瓦解了人们对亲情,家庭伦理神话的日常赞美与文 学想象。
一个人永远都在最平常生活中紧张对峙着,父亲 永远考虑着打捞井底一把生锈的剪刀,母亲则永远 要晾晒发霉的被子,生活原是一所囚禁的小屋。
三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
马原的小说不是关于“写什么”的小说,而是 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
评论家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里调侃:
提醒大家:就在你不停地思考故事的真假和埋怨它的流畅性时,马原 笑了,笑得格外灿烂,如同猎人捕获了高级猎物一般。
从马原小说看元叙述的先锋性:
第一,揭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保持对艺 术的多元艺术。
1、1984-1987 先锋小说的滥觞期 1984年 马原发表小说《拉萨河女神》成为“先锋
小说”的先声 1985年 莫言、残雪等创作令先锋小说初具规模
有评论称1985年为“技巧年”
2、1987-1989 先锋小说的壮大期 代表作家有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洪峰等。
他们被称之为“马原后”、“后新潮”作家。
一是对周围环境的臆想
周边的环境——最危险的空间 山上的小屋——屋内有被困者的呻吟,不存在 屋外有贼、天牛、狼群等
整篇小说的外部环境都异常的艰险恐怖,充 满着不安焦灼和绝望。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 文中涉及到的父母,姐妹之间构成的是互相窥视,
互相敌对的关系 。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 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
元叙述简介
元叙述,简单地说,关于叙述的叙述。元叙述不能单独存 在,它必须依附于叙述而存在。同样地,叙述不可能完全 避免元叙述的插入。在传统小说中,元叙述的出现往往不 是作者故意追求的,而是在叙述过程中产生的。在80年代 先锋小说中,元叙述从一种附属的地位成为一种写作者自 主的追求,一种形式实验,因此“元叙述”便具有了某种 先锋的色彩。
传统的叙事小说,特别是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家们的努力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再现生活”为 写作最基本要求,以及最高的评判标准。
元叙述,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的方式让读者清醒地看到 作为虚构的小说与作为真实的生活之间的区别。作为叙述 行为的产物,小说和生活本身是不可能等同。小说可以尽 力“贴近现实”,同样地小说也可“颠覆现实”。
3、1990-1994 先锋小说的发展期 对文本追求逐渐失去兴趣,转而关注历史和普通人
的苦难
在历史题材的选择上,他们以家族和个人为角度, 着重表现历史发展过程中家族和个人命运的变化, 以及期间发生各种琐事轶事中蕴含的人情人性。在 技法上,先锋作家也抛弃了传统的写实主义,选择 通过想象和虚拟去追求感觉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语 去探索和重塑历史,消解权威和历史神话,创造一 种属于自己的“新历史”。因此也有人称这一批小 说为“新历史小说”。
首先,在叙述方式上,作者小心翼翼地控制自 己的想象,控制可能会改变事物直观形象的心 理能力,尽可能平实地诉说.叙事人在观察和 表现对象时仿佛只用听觉和视觉,而不愿意随 便动脑子,视听是人体与外界相接的最直接的 第一性的知觉方式,从而也是最直观和可靠的, 因而其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
例子: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沉重了,他感到这沉重 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 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 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现在他感到轻松自 在,他看到几只麻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因为树枝 的抖动,那些树叶像扇子似地。他那么站了一会后 感到口渴,所以他就转身往屋里走去。
类似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这两部小 说中的主人公都有一种“受迫害狂”的感觉,一个 是在封建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则是在“文革”后的 环境中。
一个易受伤害的平常女人,一个执着的自救者,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我一直想把抽屉 清理好”“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 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迎风站着”。
残雪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的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 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窥视与告密,不信任,出卖别人, 家庭亲人之间的互相设防、自私、无情;而实际上,残雪更 多的流露用超现实意象、背理、反常感觉和犯禁人伦关系描 写表现的心理状态,这可能是源于残雪作为小说家选择用臆 想来混淆现实和陈述现代寓言的内心驱动力,在她的小说实 践中,是以清晰的文字记载了这些幻觉与臆想、噩梦。
“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文中唯一一句 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写的是个人与存在无意 义的搏斗,集表达压抑、孤独、恐惧和绝望于一身。
三种问题
环境的丑陋 人性的丑恶——对文革的反思 人际关系的恶化——他人即地狱
(三)余华的暴力奇观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 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
间接地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破坏 “亲妹妹”:她是文中的告密者形象,是连接现实与幻觉世
界的纽带 “他”:自我理想的对象化 (a)囚禁围困者:“被反锁在小屋里。” (b)思索者:“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
果”。 (c)反叛者:“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三重臆想
传统叙述是针对故事而言的,元叙述则是关于故事中的故 事含义。因为叙述语言具有的暗示性,对象叙述并不能全 部地为人所理解,所有有了一套解释系统,使得叙述的不 确定性,在解释系统中产生了拟仿、歧义、误读、增值和 重构的效果。
叙述的发生始终在走向一个完成台,叙述在肯定回答读者, 满足读者在期间获得的叙述欲望。元叙述则是破坏这一满 足,让读者对叙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马原的元小说
在《冈底斯的诱惑》一开始作者说道“信不信都由你们, 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小说开篇,马原就 已经在提醒读者这个故事的“不可信”。而事实上《冈底斯 的诱惑》讲的不止是一个打猎的故事,还包含了其他人物的 故事(如顿珠和顿月的故事、穷布的故事)。不止写一个故 事这没什么特别,因为传统叙事小说中也可以包含多个故事。 但马原没有写成一个跌宕起伏的打猎故事,而是将多个不相 关的故事片段式地拼贴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故事也没有什么 内在联系。
能性以 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 文学旧有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狭义”的先锋文学: 由于“先锋”这一概念从一个军事概念衍生为一个政
治概念,再借用为文学概念,是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主义 文学出现之后,因此,“狭义”的先锋文学实际上是伴随 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而诞生的。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先锋小说”:
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
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暴力美学
故事简介:
余华暴力奇观的营造
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范畴内所说的“先 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一般都特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 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 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 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
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 或“实验小说”。
二、“先锋”的发展与嬗变
第二,元叙述是作家对一个文本的创作和艺术批评 的反思。
《冈底斯诱惑》中有几处“作者注”,如第五小节的 “请原谅在这段文字里用了诡辩术——作者注”“作者又 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讨厌的, 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 等。
元叙述的先锋性就在于对一个文本是由作家进行自我 指认,文本的叙述目的,针对叙述的元叙述评价都会建立 在一中总体论上。元叙述打破以往的作家想要抹杀自己在 作品痕迹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作家和作者,以及作家作品 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此时的文本与另外的文本,或者文 本自身的一种否定和重构。
这种片段和场景式的拼贴目的是为了取消叙述的“故事 性”,“显然促使读者忽略叙述对象儿只注意叙述过程本身”
马原所写的这一切故事都是不完整,“没有一次不 漏失大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合,他放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 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
“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 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 法全部进入的”
其次,在叙事结构上,淡化了故事情节,运用 大量的感觉 幻觉 预感 充斥于作品,彻底瓦 解了故事.
例子:很久以后,她才站起来,于是她又听到体内有 筷子被折断一样的声音。声音从她松弛的皮肤里冲出来 后变得异常轻微,尽管她有些耳聋,可还是清晰地听到 了。因此这时她又眼泪汪汪起来,她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因为每天都有骨头在折断。
第三,元叙述中一般都会保留多重文本的形 式,互文性彼此侵略,戏仿性的颠覆的几 种文本均是修辞手段极端繁多的,且形式 创新感特别突出。
第四,元叙述主要效果是打破传统叙述的连 续性。不管元叙述的方式方法是什么,但 它最主要的效果就是打破文本叙述的连续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残雪《山上的小屋》
残雪,女。原名邓小华。1953年5月30日生于生于长沙。先 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 跑成绩和倔强执拗 在学校都很有名。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 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1970年进一家 街道工厂工作, 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 店。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 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残雪 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残雪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山上的小屋》赏析
总体认识: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 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 逻辑的颠覆。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 方面是内容。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 残雪使用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 的手法。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 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 对形式美的颠覆。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 种臆想组成的。
4、1995-1999 先锋小说进入了转型还原期 先锋小说作家开始投入世俗之流,创作了
不少受大众欢迎的通俗作品。
思考:右图中的小说属于先锋小 说吗?为什么?
三、代表作家作品赏析
(一)马原与元叙述
马原(男)(1953—)辽宁锦 州人。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 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 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1978 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 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 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 专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 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 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 《上下都很平坦》等。
意象理解
山上的小屋——人物内心的向往 我家的屋和家人——现实的阻隔 抽屉——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理抽屉——意味着秩序的整理 永远整理不好的抽屉——意味着重整秩序的
困难
人物形象分析:
“我”:一个有病且受家人反感孤立的形象 “妈妈”:隐喻现实生活中直接给阻挠的小人物 “父亲”:隐喻现实生活中所有阻挠的幕后操纵者,他总是
80年代的文学试验
先锋小说的“先锋性”
调查:你最喜爱阅读的书籍
你喜欢看先锋小说吗? 你印象中的先锋小说是怎样的? 你理解的“先锋”是什么?
一、何谓之“先锋”
先锋是一种姿态,一种意识,一种隐含的 精神,或者说是自我被发现以后保存在骨 子里的潜意识。
——作家刘恪
“广义”的先锋文学: 广义的先锋小说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
由亲人的窥视,敌对,隔阂所构成的内部力量对人 心 的侵犯则呈现出一种令人发狂的家庭生活气氛 。 瓦解了人们对亲情,家庭伦理神话的日常赞美与文 学想象。
一个人永远都在最平常生活中紧张对峙着,父亲 永远考虑着打捞井底一把生锈的剪刀,母亲则永远 要晾晒发霉的被子,生活原是一所囚禁的小屋。
三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
马原的小说不是关于“写什么”的小说,而是 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
评论家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里调侃:
提醒大家:就在你不停地思考故事的真假和埋怨它的流畅性时,马原 笑了,笑得格外灿烂,如同猎人捕获了高级猎物一般。
从马原小说看元叙述的先锋性:
第一,揭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保持对艺 术的多元艺术。
1、1984-1987 先锋小说的滥觞期 1984年 马原发表小说《拉萨河女神》成为“先锋
小说”的先声 1985年 莫言、残雪等创作令先锋小说初具规模
有评论称1985年为“技巧年”
2、1987-1989 先锋小说的壮大期 代表作家有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洪峰等。
他们被称之为“马原后”、“后新潮”作家。
一是对周围环境的臆想
周边的环境——最危险的空间 山上的小屋——屋内有被困者的呻吟,不存在 屋外有贼、天牛、狼群等
整篇小说的外部环境都异常的艰险恐怖,充 满着不安焦灼和绝望。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 文中涉及到的父母,姐妹之间构成的是互相窥视,
互相敌对的关系 。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 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
元叙述简介
元叙述,简单地说,关于叙述的叙述。元叙述不能单独存 在,它必须依附于叙述而存在。同样地,叙述不可能完全 避免元叙述的插入。在传统小说中,元叙述的出现往往不 是作者故意追求的,而是在叙述过程中产生的。在80年代 先锋小说中,元叙述从一种附属的地位成为一种写作者自 主的追求,一种形式实验,因此“元叙述”便具有了某种 先锋的色彩。
传统的叙事小说,特别是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家们的努力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再现生活”为 写作最基本要求,以及最高的评判标准。
元叙述,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的方式让读者清醒地看到 作为虚构的小说与作为真实的生活之间的区别。作为叙述 行为的产物,小说和生活本身是不可能等同。小说可以尽 力“贴近现实”,同样地小说也可“颠覆现实”。
3、1990-1994 先锋小说的发展期 对文本追求逐渐失去兴趣,转而关注历史和普通人
的苦难
在历史题材的选择上,他们以家族和个人为角度, 着重表现历史发展过程中家族和个人命运的变化, 以及期间发生各种琐事轶事中蕴含的人情人性。在 技法上,先锋作家也抛弃了传统的写实主义,选择 通过想象和虚拟去追求感觉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语 去探索和重塑历史,消解权威和历史神话,创造一 种属于自己的“新历史”。因此也有人称这一批小 说为“新历史小说”。
首先,在叙述方式上,作者小心翼翼地控制自 己的想象,控制可能会改变事物直观形象的心 理能力,尽可能平实地诉说.叙事人在观察和 表现对象时仿佛只用听觉和视觉,而不愿意随 便动脑子,视听是人体与外界相接的最直接的 第一性的知觉方式,从而也是最直观和可靠的, 因而其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
例子: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沉重了,他感到这沉重 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 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 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现在他感到轻松自 在,他看到几只麻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因为树枝 的抖动,那些树叶像扇子似地。他那么站了一会后 感到口渴,所以他就转身往屋里走去。
类似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这两部小 说中的主人公都有一种“受迫害狂”的感觉,一个 是在封建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则是在“文革”后的 环境中。
一个易受伤害的平常女人,一个执着的自救者,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我一直想把抽屉 清理好”“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 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迎风站着”。
残雪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的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 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窥视与告密,不信任,出卖别人, 家庭亲人之间的互相设防、自私、无情;而实际上,残雪更 多的流露用超现实意象、背理、反常感觉和犯禁人伦关系描 写表现的心理状态,这可能是源于残雪作为小说家选择用臆 想来混淆现实和陈述现代寓言的内心驱动力,在她的小说实 践中,是以清晰的文字记载了这些幻觉与臆想、噩梦。
“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文中唯一一句 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写的是个人与存在无意 义的搏斗,集表达压抑、孤独、恐惧和绝望于一身。
三种问题
环境的丑陋 人性的丑恶——对文革的反思 人际关系的恶化——他人即地狱
(三)余华的暴力奇观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 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
间接地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破坏 “亲妹妹”:她是文中的告密者形象,是连接现实与幻觉世
界的纽带 “他”:自我理想的对象化 (a)囚禁围困者:“被反锁在小屋里。” (b)思索者:“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
果”。 (c)反叛者:“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三重臆想
传统叙述是针对故事而言的,元叙述则是关于故事中的故 事含义。因为叙述语言具有的暗示性,对象叙述并不能全 部地为人所理解,所有有了一套解释系统,使得叙述的不 确定性,在解释系统中产生了拟仿、歧义、误读、增值和 重构的效果。
叙述的发生始终在走向一个完成台,叙述在肯定回答读者, 满足读者在期间获得的叙述欲望。元叙述则是破坏这一满 足,让读者对叙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马原的元小说
在《冈底斯的诱惑》一开始作者说道“信不信都由你们, 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小说开篇,马原就 已经在提醒读者这个故事的“不可信”。而事实上《冈底斯 的诱惑》讲的不止是一个打猎的故事,还包含了其他人物的 故事(如顿珠和顿月的故事、穷布的故事)。不止写一个故 事这没什么特别,因为传统叙事小说中也可以包含多个故事。 但马原没有写成一个跌宕起伏的打猎故事,而是将多个不相 关的故事片段式地拼贴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故事也没有什么 内在联系。
能性以 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 文学旧有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狭义”的先锋文学: 由于“先锋”这一概念从一个军事概念衍生为一个政
治概念,再借用为文学概念,是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主义 文学出现之后,因此,“狭义”的先锋文学实际上是伴随 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而诞生的。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先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