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燃”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
品位・经典
网络词语“燃”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研究
O宋艳芳1顾军2
(1.宫尹小学,河北石家庄050091; 2.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近年来,"很燃”"好燃”等搭配活跃在网络媒体中,但目前关于“燃”的研究很少,本文从“燃”的产生出发,从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燃”除了适应时代和网络交际之需,更有较强的词汇基础、语法依据和语用价值做支撑,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词语;"燃”;语义;语法;语用
吕明臣(2004)指出,网络语言指称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或者说是出现在网络交际中人的自然语言曲。

“燃”是近年来年轻人使用较多的网络语言,如“今天的表演很燃/好燃!”“有哪些让你瞬间燃爆的视频?”“暑假有哪些燃片?”等等,“燃”的使用越来越日常化和交际化。

本文从“燃”的产生出发,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语料来自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媒体。

一、网络词语“燃'的产生
什么是“燃”呢?宋威(2019)指出,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闵。

“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满腔热血、充满阳光、追求梦和远方、努力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正是承受巨大生活压力,始终对世界和未来充满爱和希望,渴望靠热血打拼出美好未来的年轻人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导向。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燃”点,点燃生命之光。

“燃'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动漫——《明日之丈》,也被翻译成《铁拳浪子》,讲的是主人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全力以赴燃烧殆尽,努力拼搏到最后的故事。

这部动漫让人觉得十分励志,热血沸腾。

在中国,“燃”源于2017年腾讯视频暑期推出的以“好时光一起燃”为主题而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燃”活动,希望为年轻人树立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传递新的“燃文化”精神,燃动每颗青春跳动的心。

2017年苏宁易购有一则广告语“每个人都是自燃者。

我早起的样子,很燃”o当然,“燃”也是语言内部发展力量的积蓄,马清华(2006)指出,一个词经常用在某种句子环境中,可带上这种句子的特有特征,这叫“感染”叫“燃”在相似的网络语境中被广泛使用,越来越具有这样的特征,于是逐渐形成了“燃”文化。

马清华(2006)指出,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文化压力、语言内部力量是推动词义变化的四个动因叫“燃”作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需要和认识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燃”词义变化的现实原因。

武晓平(2004)认为“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地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⑷。

年轻人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需要一种新的精神突破口,在宽松的网络语言交际中,他们推导联想、喜新忌旧,这是“燃”产生的心理力量。

文化引入和文化接触是“燃”产生的文化压力。

二、“燃”的语义分析
《汉字字源》(2005)指出,“燃”是会意字,从火从然。

从火,因为其形像火焰溅出火星儿,表示火烧;从“然”,“然”是“燃”的本字,像用火烧烤狗(犬)肉。

“然”兼表声,本义是燃烧同。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指出,“燃':(1)燃烧;(2)引火点着冏。

“燃,的本义是燃烧,但网络语言中“燃”除了表示动作,更多情况下是被当作形容词来用。

这可能是因为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而发光发热的事物能使人感受到光、热和能量,人们通过认知联想,认为“燃”可
【作者简介】宋艳芳,河北石家庄桥西宫尹小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

顾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和文化。

36
以表达事物有温度、有热度、有光亮的状态。

康军帅(2012)指出“词语的感情色彩与社会生活、人们的语言心理等方面有紧密的共变关系”[7]o 网络词“燃”是当今快节奏的巨大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下青年人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在网络语言方面的投射,在本义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语义。

网络媒体中出现的“燃”族词汇基本上都表达褒义的感情色彩。

比如“很燃的音乐”指听起来让人很激动,很有感染力,能引起共鸣的音乐;“燃系青年”指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有担当,迎难而上,实现理想的热血青年;“燃爆暑假”“燃爆节日”指能点燃人的热情,激发人的兴趣,让暑假(节日)过得更有激情和意义。

三、"燃”的语法分析
Glodberg(1995)提出构式的定义是:当且仅当C 作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Fi,Si>, Fi的某些方面或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式成分或从已经确立的构式中精确地推导出来时,C就是一个构式冈。

“燃”族词汇主要分为“X+燃”和“燃+X”两种构式,下面主要分析它们的结构关系、词性及功能。

(-■)结构关系
下面分析和“燃+工’两种构式的结构关系。

1.“X+燃”构式。

“X+燃”构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搭配情况。

(1)副词+“燃”。

如“蛮燃、超燃、怪燃、巨燃、好燃、超级燃、特别燃'等。

(2)动词+“燃”。

如“爱国燃、奋斗燃”等。

(3)形容词+“燃”。

如“酷燃、高燃、慢燃、狂燃'等。

(4)代词+“燃”。

如“这么燃、那么燃”等。

由此可见,“X+燃”这一构式中“X”作为修饰语,“X”的词性主要有副词、动词、形容词和代词这四种,“燃”作为中心语,在这里作动词,'X”限定“燃”。

2.“燃+X”构式。

从收集的语料来看,“燃+X”构式主要分为偏正、动补、动宾、联合四种结构。

(1)偏正型。

如“燃系、燃点、燃茶、燃歌、燃卡、燃灯、燃力、燃曲、燃战、燃作文、燃创意、燃片、燃舞、燃音乐、燃状态、燃字幕、燃表达、燃力士、燃视频、燃精神"等。

由此可见,“燃”是形容词,作定语,后面的名词作中心语,“燃”限制后面的名词性中心语。

⑵动补型。

如“燃亮、燃爆、燃炸、燃遍、燃起来、燃到爆、燃炸了、燃爆了、燃爆炸、燃到沸腾、燃到心坎上、燃到极点”等。

由此可见,动补型“燃+X”构式中,“燃”是动词,作中心语,是被补充部分;后面的成分作补语,补充说明“燃”的状态或者结果。

(3)动宾型。

如“燃脂、燃志、燃尽能量、燃动全场、燃酷七夕、燃遍海内外、燃炸舞台、燃爆全场、燃亮缥缈人生、燃烧我的卡路里”等。

在动宾型“燃+X”构式中,“燃”表示动作,起支配作用,是动词;后面宾语的体词性结构表示做什么,是被动作支配的部分,作宾语。

“燃”和后面的体词性结构构成了有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

⑷联合型。

如“燃烧”等。

在“燃烧”这个构式中,“燃”和“烧”前后两项都是动词,且在意义上相近,在语法地位上是平等的并列关系,于是构成联合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X+燃”和“燃+X”构式的结构关系主要有偏正型、动补型、动宾型、联合型这四种,而以偏正型最多,“燃”常常与后面或前面的搭配成分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所以“X+燃”“燃+X”构式的词中表示修饰或被修饰的偏正结构较多。

显而易见,动词“燃”在网络语言中在很大程度上被形容词化了。

(二)语法功能
“X+燃”和“燃+X”形成的语法单位主要是词和短语,且作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偏多,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

1.主语。

(1)“燃文化”助燃主流价值传播。

(《光明日报》2017年7月13日)(2)结尾的“燃字幕”画面与文字结合直抒胸臆,这种如同匠人一般雕琢作品带来的质感美,更是获得大量网友点赞。

(《光明日报》2017年6月2日)“燃文化”和“燃字幕”画面在例(1)和例(2)中都是名词性成分,“燃文化”、“燃字幕”画面充当主语,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后面的“助燃主流价值传播”和“直抒胸臆”则是陈述主语的情况。

2.谓语。

(3)英雄攀枝花燃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攀枝花日报》2018年12月19EJ)(4)《战狼二》:中国式军事大片“燃”遍海内外。

(《光明日报》2017年8月6日)“燃起了”和“燃”遍海内外都是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黄伯荣、廖序东(2011)指出,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切。

在这里“燃起了”和“燃”遍海内外回答主语怎么样。

3.宾语。

(5)用青春向上的正能量,传达自立、自信、自强的国漫“燃”精神。

(《光明日报》2019年5月10日)
37
(6)找到自己的“燃”点。

(《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7)但《雄狮》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燃”。

(《北京日报)2017年7月2日)“燃”精神和“燃”点在例(5)和例(6)中都是名词性成分,充当名词性宾语,且都是受事宾语,表示动作直接支配的对象。

不够“燃”在例(7)中是谓词性成分,充当谓词性宾语。

4.定语°
(8)“燃力十足”的世警会海报是怎样炼成的?
(《成都日报》2019年3月3日)(9)《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第一集《这个时代超级燃》超级燃的时代,我们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1日)“燃力十足”和“超级燃”都是谓词性成分,都在上述两例中充当描写性定语,黄伯荣、廖序东(2011)指出,描写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语义指向都是“顺行指向”,即指向后头的中心语叫
5.状语
(10)开赛!国际军事比赛苏沃洛夫突击单车赛燃情上演。

(微博@澎湃新闻2019年8月4日)例(10)中的“燃情”是谓词性成分,充当描写性状语,指向“上演'的状态。

6.补语。

(11)(光明日报》深度聚焦宝鸡:改革让文化产业燃起来。

(《宝鸡日报)2018年10月28EJ)“燃起来”在例(11)中是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的补语,补充说明文化产业燃的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燃+X”和“X+燃”的语法功能非常丰富,以偏正结构为主,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多种句法成分。

四、“燃”的语用分析
“燃”作为年轻人的网络交际用语,虽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社会使用性,下面主要从语用主体、语用分布、活跃指数方面分析“燃”的语用价值。

(_)语用主体
“燃”文化是网络媒体时代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创造主体和使用主体都是年轻人,他们思想先进,勇于创新,对新事物的感受最为灵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比较强o年轻人作为交际主体对“燃”有很强的交际需求和趋同心理,助推了“燃'的流行,使“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具有主观性的,“燃”作为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在被年轻人使用时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色彩。

随着“X+燃”和“燃+X”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改变,“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比如“找到自己的燃点”,“燃点”原来是“点燃,引火使燃烧”和“化学术语。

使某一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的意义,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另外,还创造了“爱国燃”“奋斗燃”等一些表示令人热血沸腾、具有正能量的词,“燃”普遍被用来表达褒义的感情色彩。

(二)语用分布
康军帅(2012)指出,“和谐指数”高的词生命力强⑺。

网络“燃”与军事、科技、娱乐、文化等很多领域密切相连,表达形式简单,易于理解,容易被大众接受、使用和推广,因此,可传播性强,应用领域广。

由于“燃”出现的语境依附网络媒体平台,网络言语交际在技术层面上以键盘输入汉字,语言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燃”语体偏向于书面语而非口语,这符合网络言语交际的主流方式,更有利于“燃”的保存和沿用。

(三席跃指数
“燃”作为当今流行的网络交际用语,为了真实形象地评估它的活跃指数,反映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燃”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本文使用了以网页搜索和新闻搜索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服务百度指数,追踪和记录了从2011年到现在、最近半年、最近三个月、最近一个月全国的移动+PC(手机+电脑终端的互联网)关于“燃”的新闻头条搜索指数和平均值,并做了趋势图和柱状对比分析图。

图1为从2011年1月1日到2019年10月7日“燃”的百度搜索指数,从“燃”开始出现在网络媒体到现在,它的最低搜索指数229,最高1429,平均515,波动起伏大小不一,最高值比最低值大1200,涨落波动大,最高搜索指数出现在2016年9月26日~10月2日,在经历过大幅度的涨落之后从2017年9月4日开始波动起伏缩小,总体呈上涨趋势。

这说明“燃”从出现在网络
38
上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始终活跃在网络媒体当中。

百圍旨故关整遍按圭3
姬CR全El加9PC^IKC时矶■2019-04-»1-20I9-10-OT
—巧力・百爭壬-^ft-H:t:iii t yMBtiTMclOIli
图2
图2为2019年4月11日~10月7日近半年“燃”的百度指数,在这半年中“燃”最低搜索指数为545,最高1165,平均为705,平均指数高于“燃”从出现到现在这一时段的平均值,偶尔会有大的波动起伏,趋势稍微平缓,说明“燃”在网络媒体使用中已经开始趋向稳定。

百如故关犍词圈和冉
PC+辱动曲圍S2*15-07-115-2&1*-10-C7
图3
图3为2019年7月10日~10月7日近三个月“燃”的百度指数,最低搜索指数545,最高1020,平均搜索指数731高于最近半年的平均搜索指数和从出现到现在这一时段的平均指数。

近三个月“燃”有两个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9年8月1日和10月1日,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可能是受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主流文化价值的影响,这两天出现的“燃”文化表达积极的正能量特别多,比如“烟花落尽,但中国,会一直燃下去”“国庆前夕,各地高楼披上了华丽红装,上演最燃应援”,说明“燃”在最近三个月比以前更多地用来传播正能量,而且比以前两个时段出现更为频繁。

百度播数关躍词慢杠势
:sik^b is pc*iv©imiamc mh-m-ob-2019-10-07
2019-09-H2Ot9-094S2019.OM3201"9.09>-282019-1043 Ddld»ABl
图4
图4为2019年9月8日~10月7日近一个月“燃”的百度指数,在这一个月里“燃”最低搜索指数613,最高1020,平均搜索指数781高于以往三个时段,而且波动起伏幅度比以往三个时段都小,波动起伏的次数比以往三个时段都少很多,说明“燃”在网络媒体中使用的稳定性和广泛性已经大为提高,热度也升高。

”燃"百圏旨数对比图
1429
1600
图5为“燃”百度指数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出从“燃”出现在网络媒体到现在四个时段里它的平均搜索指数在持续升高,最低和最高搜索指数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逐渐趋向稳定。

最近半年和最近三个月“燃”最高搜索指数都是1020,“燃”的使用已经趋于稳定。

以上通过对“燃”的语用主体及感情色彩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燃”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创造和使用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被广泛用来表达褒义的感情色彩;通过对“燃”语用分布及语体色彩的分析,我们知道“燃”可传播性强,使用范围广,偏向于书面语,更易于被使用者和后人保存和沿用;通过对“燃”活跃指数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了“燃”的平均搜索热度在趋于平稳的增长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稳固性。

“燃”作为一种网络用语具有较强的语用价值,不会在语言的历史长河中被淘汰。

五、结语
吕明臣(2008)指出,网络语言是由于网络交际的需要才产生和发展的,只要网络存在,就有网络交际的需要,网络语言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不断得到发展⑷。

网络语言“燃”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趋势。

汤玫英(2010)指出,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问。

“燃”具有较强的词汇基础和语法依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网络用语“燃”被赋予了新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增加了形容词用法,且多用来表达褒义的感情色彩。

齐沪扬,邵洪亮(2008)指出,新词语是否合乎习惯直接影响新词语的可接受度冋。

39
那么怎样才算合乎习惯?如果新词是采用传统构词法构成的,那么它是合乎习惯的,就具有较高的可接受度。

通过对“燃”的结构分析,我们知道“X+燃”和“燃+X”有偏正、动补、动宾、联合四种构词方式,比较符合传统的构词法,是合乎习惯的,所以,“燃”可接受度较高。

“燃”的语法功能比较强大,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

通过对“燃”的语用分析,我们知道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使用领域广,越来越稳定地活跃在网络交际中,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另外,“X+燃”和“燃+X”的词汇产生具有便捷性和创新性,“燃”反映年轻人新的精神状态、理想追求和价值导向,具有创新性。

“燃”的便捷性与类推机制有关,马清华(2006)指出词的使用范围或句法结构在纵向平面模仿推广,即由“a+X”推广到“b+X”,从而导致语法化现象的发生,这叫类推。

回批量地产生类似结构的词,经济实用,说明“燃”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部分“燃+X”词沿用“燃”的“燃烧”“火热”“发光”等意义进行语义层面的完全类推,比如“燃到爆”“燃炸了”等已经被大众认同,约定俗成。

“燃”是适应社会发展、语言内部压力、年轻人的精神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词汇基础、词义、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都比较强大,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稳固性,且能产性强,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语言的要求,不太可能被社会淘汰o而个别纯粹为了标新立异,寻求新鲜刺激而产生的词如“以燃释我”由于不符合规范,使用范围过窄,则会被历史淘汰。

【参考丈欢】
[1]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宋威.找到自己的"燃'点[N].人民日报,2019-02-13(2).[3]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语文出版社,2006.
⑷武晓平.网络语境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形式意味化手段[J].长
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⑸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吉林文史出
版社,200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商务印书馆,2016.
[7]康军帅.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D]冲央民族大学,2012.[8]毛继光.语义认知与构式理据散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⑼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1.
[10]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1]齐沪扬,邵洪亮.新词语可接受度的多角度审视一兼谈新词语的规范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上接第20页)
柄谷行人认为,“使曾经不存在的东西成为不证自明的、仿佛从前就有了的东西一样这样一种颠倒,称为风景的发现”,“这个风景从一开始便仿佛像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之物似的,其实,这个客观之物毋宁说是在风景之中确立起来的”购。

从来都没有自然客观的风景,风景都是被发现、被建构起来的。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风景,那个既有蛮荒原始又有自在天然的风景的“湘西”,是沈从文的生命体验、审美想象与道家文化传统共同构筑起来的自然地理空间。

人文地理学家迈克•克朗认为,“一篇文章中标准的地理,就像游记一样,是家的创建,不论是失去的家还是回归的家”叫沈从文不仅用游记试的手法,创作了散文《湘行散记》和《湘西》,他的小说《凤子》《边城》《长河》也是一种接近地方志的书写,他用文学作品创建了一个文学地理湘西,也就是创建了一个家。

这个家是人类失去的桃花源,但我们凭借沈从文的地理湘西一次次又重新抵达这个失去的家,并且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精神原有之乡O
【参考丈欢】
[1]张箭飞.风景感知和视角一论沈从文的湘西风景[J].天津 社会科学,2006(05).
⑵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3.
[3]凌宇.沈从文传[J].东方出版社,2009.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1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5]叶维廉冲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7]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0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9]赵小琪.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J].外国文学研究,1999(02).
[10]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三联书店, 2003.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