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三则
一、语基落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项,①伤痛;②怜悯。
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
D项,①停留;②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
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曰明.道也
B.多.一篇之益也
C.纪政事也,察民隐.也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是结构助词,的。
⑤是代词,指书。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
..,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
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
..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
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
..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
..,政事可以及物。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
..,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
..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
..后生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
项,“润身”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7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
8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接入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文章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文中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做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是为了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
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罝》①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②,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钅豦③八枚。
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
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堧④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
”由佖之黩货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卷十三)
:《诗经》中的一篇。
②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泛指乡野之人。
③金钅豦(jù):金属制的耳环。
④河堧(ruán):河边的空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捐.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一概。
项,“致”的意思是“达到,求得”。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项,①表示赞许,“对,好”的意思;②善行。
B项,①连词,假如;②动词,像。
C项,均为“行为,所作所为”的意思。
D项,①连词,如果;②连词,表递进。
1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
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即为其一。
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
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
项,理解错误,原文是“诗人之意未必及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
”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
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
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
”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于没有羞耻心啊。
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的。
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书中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
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
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疼惜他的。
’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
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如果循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
”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
《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
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谈就能作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
”《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习俗,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
”而太公对武王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
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兔罝》中的武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吗!”《后汉书》中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他上等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
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张奂)把酒洒在地上说:‘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
’把金和马全部退还。
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
”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
但我看到《唐书》上说:“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
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
从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
”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
所以贪财的人做将帅,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
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三、语言运用
14将下面的四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
要求: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句意。
①社会反对作品所欲传达的理念、不了解其意义、不喜欢作品所叙述的事实等原因都会造成冷遇。
②冷遇是社会对伟大作家的报偿。
③曹雪芹、施耐庵等伟大作家都曾受到过冷遇。
④冷遇小则禁书焚书,大则作者遭殃。
,首先找出这几个句子的中心句,然后划分句子主干,把相应的成分放进中心句,整理句子即可。
解其意义、不喜欢作品所叙述的事实等原因造成的小则禁书焚书、大则作者遭殃的社会对伟大作家的报偿。
15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漫画家朱德庸说:“我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有高超的奔跑技能,所以它们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
可人们都习惯性地希望成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
我们为什么放着很优秀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一只很烂的老虎呢?”
,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两句,然后整合材料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
,要发挥自身优势,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