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四.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梳理文序
1、故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支支婉转的曲子,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

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

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

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木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

听到这里,同学们急于想知道些什么?
2、问题预设:
a、这个青年是谁?
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
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
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解答问题a。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更具体地介绍这个青年外貌的句子吗?
(2)解答问题b。

考官的要求并不苛刻,那朱丹为什么要拒绝呢?请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从细节中找到答案。

三、品味朗读,铭记国耻。

1、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解答问题c。

从文中找出考官和朱丹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态度的有关句子,要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和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

2、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1)、朱丹走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时,意外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2)、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被作者改编成了一段悲楚的文字,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朱丹的笛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丝丝悲凉,缕缕凄切。

他为什么会吹奏这样悲凉凄切的曲子呢?
(2)、了解历史。

1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将近1000个小时,6 0000分钟,屠杀我们30 0000骨肉同胞,大约每1分钟就要残杀我们6个同胞。

日寇的刺刀疯狂地杀戮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此时的南京城已经尸骨成堆,血流成河。

这组红色的数字,仅仅是一组数字吗?这是什么?
(3)、幽幽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你感受到朱丹和方阵中的孩子有什么共同的心声呢?
4、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还被另外一个人听到了,他是谁?解答问题d。

大师为什么要破格录取朱丹呢?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一曲幽幽木笛,一份爱国之情,感动了外国音乐大师,也感动了你我,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朗读下面这首小诗。

《致大海》
面对列强,
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
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