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江门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江门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试题数:18,满分:100
1.(单选题,3分)表: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单选题,3分)明朝实行“匠籍”制度,在籍的工匠每年要定期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

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

嘉靖四十一年(1563 年),政府规定,工匠一律“以银代役”,放免了 80%的工匠。

而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

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原因有()
①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兴盛
② 明朝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③ 手工业工匠的反抗斗争
④ 农业与手工业争夺劳动力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③ ④
D. ② ④
3.(单选题,3分)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传统文化的成熟
D.社会经济的转型
4.(单选题,3分)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
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5.(单选题,3分)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成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
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6.(单选题,3分)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也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这说明()
A.资源和交通对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性
B.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C.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7.(单选题,3分)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
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8.(单选题,3分)如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9.(单选题,3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0.(单选题,3分)研究表明,对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以往认知大都拘泥于经济史角度,并没有完整展现该局的创办过程,特别是忽视了其中牵连的诸多重要社会脉络,以及历史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表明关于“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的研究()
A.应以开放的综合视角全面审视
B.须侧重从近代化角度进行分析
C.必须与洋务运动的过程相联系
D.要突出体现创办者的个体努力
11.(单选题,3分)1938~1940年,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8家,分支行355处。

其中,四川176处,云南43处,贵州15处,广西51处,西康25处,到1945年8月,西南五省的银行业发展至总行255家,分支行1320处。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开展
B.西南地区政治环境日益改善
C.工业内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D.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
12.(单选题,3分)“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35个,其中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

由此可见,该布局()
A.意在强化东北地区工业中心地位
B.突出资源分布与军事需要的结合
C.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D.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13.(单选题,3分)根据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14.(单选题,3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

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

”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5.(单选题,3分)1978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

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

这表明,当时国家()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16.(单选题,3分)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

1905 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

这表明()
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17.(问答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

但是英国,这个地方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全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的。

(2)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18.(问答题,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
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

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
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
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
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
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江门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18,满分:100
1.(单选题,3分)表: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需要掌握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74. 1%,比重较大,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说明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没有体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D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对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2.(单选题,3分)明朝实行“匠籍”制度,在籍的工匠每年要定期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

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

嘉靖四十一年(1563 年),政府规定,工匠一律“以银代役”,放免了 80%的工匠。

而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

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原因有()
①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兴盛
② 明朝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③ 手工业工匠的反抗斗争
④ 农业与手工业争夺劳动力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③ ④
D. ② ④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可以得出,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原因有手工业工匠的反抗斗争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① ③ 正确。

② 的说法缺少史实支撑,④ 中的现象古来有之,并不是明代特有,均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单选题,3分)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传统文化的成熟
D.社会经济的转型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朝经济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唐宋时期四民地位的变化。

【解答】:A.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
渐淡化,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者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士,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抑商政策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正确;
B.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出现创新,故排除;
C.本题出现的是职业的变动,而跟文化的成熟没有太大关联,故排除;
D.此时中国的社会形态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
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得出对商和工的地位的限制有所提高,近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4.(单选题,3分)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
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明朝时期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明朝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有利于加强对全国土地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明朝初期经济的恢复。

B.土地登记制度在很早就有了,比如均田制下就有了土地登记。

C.鱼鳞图册制度并不破坏自耕农经济。

D.鱼鳞图册没有影响到土地的商品化发展。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5.(单选题,3分)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成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
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路中心的转移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材料无法反映,错误。

B.材料没有提及契约,错误。

C.价格革命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造成物价激涨,与材料无关,错误。

D.由于新航路开辟后,交易范围以及贸易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使用的是贵金属,携带大量货币既不方便且不安全,支票开始兴盛,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单选题,3分)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也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这说明()
A.资源和交通对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性
B.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C.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也去制造这些机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马克
思认为英国对外殖民活动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的扩展,故D叙述符合题意。

A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

B不符合题意排除。

C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对工业革命成果扩展的作用。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单选题,3分)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
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属于“向下”的驱动,“向外”是指拓展殖民地市场,海外市场对商品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新的财富的发现”,它推动
了英国国内的技术革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采的,排除A。

传播基督教和工业革命没关系,排除B。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与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吻合,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单选题,3分)如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图表反映,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无法反映英国
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根据图表可以看出,美国工业生产所占的比重最大,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的结论。

C.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工业生产所占的比重最大,无法得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结论。

D.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工业生产比重越来越小,心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工业生产的影响,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单选题,3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
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的分析判断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
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结合所
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发展,以天津、湖南等成效较为明显,由此可知,题
干材料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开始的,材料的时间是1897年,此时戊戌变法还没开始,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C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0.(单选题,3分)研究表明,对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以往认知大都拘泥于经济史角度,并没有完整展现该局的创办过程,特别是忽视了其中牵连的诸多重要社会脉络,以及历史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表明关于“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的研究()
A.应以开放的综合视角全面审视
B.须侧重从近代化角度进行分析
C.必须与洋务运动的过程相联系
D.要突出体现创办者的个体努力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以往认知大都拘泥于经济史角度,并没有完整展现该局的创办过程“可以看出,对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史的角度。

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综合各个视角来进行研究。

B.材料并没有说一定要从近代化角度来分析。

C.也没有强调一定要与洋务运动过程相联系。

D.并不是强调突出创办者的个人努力。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

11.(单选题,3分)1938~1940年,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8家,分支行355处。

其中,四川176处,云南43处,贵州15处,广西51处,西康25处,到1945年8月,西南五省的银行业发展至总行255家,分支行1320处。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开展
B.西南地区政治环境日益改善
C.工业内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D.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厂矿企业和国民政府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地区,许多金融机构和国民政府财政机构也随之迁入,内迁的金融机构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金融资本,而且带动了西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故C正确;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中时间“1938~1940年”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政治环境的信息,且当时西南地区处于国民政府专制统治之下,该项结论欠妥,排除;
D项,这一时期西南地区金融业得到发展并不表明当时政府就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2.(单选题,3分)“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35个,其中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

由此可见,该布局()
A.意在强化东北地区工业中心地位
B.突出资源分布与军事需要的结合
C.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D.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35个………”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