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解析
目的:对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分析,分类统计其不合格的原因。
结果:在本组的5064份血液标本的研究中,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9.64%;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为总数的7.01%,其次为采血量不准,为总数的5.75%。
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仅为总数的0.19%、0.79%、0.59%。
结论:在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中,应规范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应的操作规程,且要求检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发生率。
标签: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
尽管医院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对于检验质量而言,应控制好标本采集、标本检验和标本分析等三个环节。
目前的绝大多数医院均具有其独立的检验分析实验室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但在进行检验的前期,由于影响实验室中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医院或多或少的存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情况[1-2]。
为有效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以找出其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该类血液标本主要应用于免疫学、血液细胞学和生化等相应的检查,且所有的血液检验标本均通过检验人员送检和采集。
1.2 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的分析均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或采血管进行处理,结合血液标本的具体血液检验标准,进而选取真空负压采血管[3]。
在检验人员的指导下,交由采血人员进行运送,之后检验人员结合相应的血液检测质量标准评价血液标本的质量。
标记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详细记录好血液标本被退回的原因,将其进行分类统计。
之后交由检验人员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统一分析,最后将其结果上报给医院检验部。
1.3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判定标准
关于血液标本不合格判定的相应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第3版内容[4-5]。
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判断送检标本的合理性,若同一标本符合两条
及其以上的不合格操作时,即可将其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
2 结果
2.1 本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
在本组的5064份血液标准的研究中,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9.64%。
2.2 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
分析血液标本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可将其分为9类,在所致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为总数的7.01%,其次为采血量不准,为总数的5.75%。
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仅为总数的0.19%、0.78%、0.59%。
同时,在检查项目中发生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为总数的7.41%,最少的是免疫检查,为总数的1.58%,详见表1。
3 讨论
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也被称之为含有缺陷的标本,具体指的是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是影响检测的标本,通常所检测出的结果不能够对被检验者的真实血液情况进行反映,缺乏对应的临床指导意义[6-7]。
为此,为保证血液检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应确保标本采集的合理性,若是所采集的样本不合格,其检验数据将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真实地反应,极有可能造成医生的误诊和漏诊,甚至耽误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时间。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求检验人员注重血液检测质量的提升,需严格地按照相应标本采集的规范进行,以保证血液标本能够对受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真实地反映。
基于此分析,检验人员为有效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应结合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诸多原因中,与检验人员的相应操作具有较大的关系。
其中血液检验标本存有溶血的主要原因在于检验人员在血液的采集、送检、存储和分离等相应的操作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
具体而言,其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其一为穿刺前溶血,检验人员在操作中,未风干消毒液,或是所应用采血针的针头过细,致使部分空气进入到真空采血管当中;其二为穿刺时出现溶血,主要因抽血困难,或是检验人员进行血管的拍打而产生;其三为穿刺后的溶血,原因在于混合标本的力度过大,或是采血量较少。
容器选用不当所致的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较常发生于由实习采血人员所进行的检验,由于其操作缺少娴熟,通常存在拿错抗凝剂或选错容器的情况[8-9]。
同样,采血量不足同检验人员经验不足具有较大的关系。
另外,血液检验标本要求在24 h之内采集完毕并送检,若放置时间过长,人体血液当中的部分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对检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应根据其中存在的原因,进行相应措
施的制定。
首先应对血液采集的相应工作进行严格地控制,特别需注重将标本采集进行规范化处理,从源头上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要求检验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应操作流程完成血液的采集、贮存和送检等相应的工作,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质量问题,包括脂血和溶血等问题;其次应促进医务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
为此,医院应定期的组织检验科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其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操作技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问题。
在具体培训中,应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抗凝和选错容器等问题的发生。
最后,送检医务人员应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及时地送检至检验科,确保患者所需诊断的指标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完成。
若是需要长期保存血液检验标本才可进行检验项目,应分离出血清,并保存在冰箱中。
另外,应注重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的强化,加强血液检验指标相应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把握好临床检验的最佳时间,即清晨未食用早餐时,因为此时的胃部已经完成了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且血液的各成分均处于正常的情况,有利于医师进行相应疾病的诊断[10-12]。
在本次研究中,本组5064份血液标本中,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9.64%。
分析血液标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可将其分为9类,在所致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为总数的7.01%,其次为采血量不准,为总数的5.75%。
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仅为总数的0.19%、0.78%、0.59%。
同时,在检查项目中发生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为总数的7.41%,最少的是免疫检查,为总数的1.58%。
基于以上原因,医院的工作人员应注重该方面的质量控制,从人员管理、质量标准制定和医院设备更新等各方面进行努力,严格控制溶血、采血量不准和容器不当等问题,尽可能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提升医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早发现、早治疗,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中,应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应的操作规程,且要求检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发生率。
另外,为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发生率,还需注重整体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确保各项操作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而实施质量的总体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恋.探究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J].健康之路,2014,3(1):654-655.
[2]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7(17):967-968.
[3]田鹰,田晓翔.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6(15):247-248.
[4]田桂芹,斯国梅,黎淑君,等.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6(2):241-242.
[5]龚道蓉.64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4(22):251-252.
[6]周迎端,陈敏,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1(10):234-235.
[7]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9(6):419-420.
[8]郭辉,苏民.临床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错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9(6):314-315.
[9]葛秀洁,李静.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4(10):478-479.
[10]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23(2):1078-1079.
[11]周梅芳.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吉林医学,2011,7(30):921-922.
[12]陈向阳,闫灿.68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9(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