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试题数:30,满分:50
1.(单选题,1分)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2.(单选题,1分)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隋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3.(单选题,1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单选题,1分)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
B.
C.
D.
5.(单选题,1分)唐朝诗人元棋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教昌盛
D.民族交融
6.(单选题,1分)某日本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7.(单选题,1分)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关键词:“天竺”、“《大唐西域记》”、“那烂陀寺”。
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张骞通西域
8.(单选题,1分)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颜真卿
9.(单选题,1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
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④ 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单选题,1分)如图是11世纪中国政权并立形势图,其中B代表的政权是()
A.金
B.蒙古
C.辽
D.西夏
11.(单选题,1分)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2.(单选题,1分)岳飞统率“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岳家军”屡打胜仗
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金军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侵略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3.(单选题,1分)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现今又有了电子货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
A.江苏
B.四川
C.河南
D.陕西
14.(单选题,1分)《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下
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A.曹操
B.杨坚
C.魏征
D.赵匡胤
15.(单选题,1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契丹
B.蒙古
C.元朝
D.清朝
16.(单选题,1分)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7.(单选题,1分)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威望
B.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18.(单选题,1分)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19.(单选题,1分)明代的一部科技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这部巨著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四库全书》
20.(单选题,1分)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① 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 明城墙遗址
③ 金中都水关遗址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②
C. ② ① ③
D. ③ ① ②
21.(单选题,1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了()
A.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台湾省
22.(单选题,1分)元朝和清朝分别对西藏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是()
A.设枢密院、宣慰使司
B.设驿站、伊犁将军
C.设宣政院、驻藏大臣
D.设噶厦、册封制度
23.(单选题,1分)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疆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接西伯利亚
B.西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C.东至南海诸岛
D.西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24.(单选题,1分)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下列朝代填入卡片空缺处。
正确的一项是()
① 隋唐② 秦汉③ 明清④ 宋元
A. ① ② ③ ④
B. ② ③ ① ④
C. ② ① ④ ③
D. ② ① ③ ④
25.(填空题,2分)唐宋时期,我国制瓷业已达到很高水平。
唐朝 ___ (瓷窑名称)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北宋兴起的江西 ___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26.(填空题,2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___ ,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___ 帝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27.(填空题,2分)唐朝统治者对外奉行开放政策,许多国家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___ (国名)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只开放 ___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28.(问答题,7分)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为巩固辽阔的疆土,实施了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分别做了什么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9.(问答题,6分)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出现了热闹的街市、精致的商业商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苏州)又为东南根底曰:“苏
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从汉末落后到隋唐均势再到两宋超越,南方经济在迅速发展,而这一切,却是北方人带来的。
--以上均摘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象或事物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由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能获得哪些启示?
30.(问答题,7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创新,但至封建社会后期,逐渐
走向没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数,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图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
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拟言》材料二: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呈现的发展状况对宋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30,满分:50
1.(单选题,1分)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不是以首都长安为中心。
【解答】: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
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重点识记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时间、背景、内容与影响。
2.(单选题,1分)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隋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解答】: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是指科举制度,它最早出现在隋朝时期。
魏晋以来,
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与影响。
3.(单选题,1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解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为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被誉为“开元盛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确识记唐朝的盛世局面-开
元盛世。
4.(单选题,1分)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它描述的是下
列哪一生产工具?()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唐朝兴修水利,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解答】:根据题干“禾苗待我灌醉”可知,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是用于灌溉的工具,即唐朝的出现的可以利用水利自动运行的筒车,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5.(单选题,1分)唐朝诗人元棋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教昌盛
D.民族交融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题干关键信息“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解答】: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
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
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事例。
6.(单选题,1分)某日本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以及文字。
【解答】:据题干信息“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
故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单选题,1分)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关键词:“天竺”、“《大唐西域记》”、“那烂陀寺”。
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张骞通西域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玄奘西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到达天竺后玄奘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回国后玄奘以自己见闻亲自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玄奘西行。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单选题,1分)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颜真卿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诗人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杜甫的相关史实。
【解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
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杜甫的相关史实。
9.(单选题,1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
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④ 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关键是对时间轴的解读。
【解答】:观察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可知,阶段④ 指的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西夏、辽、北宋政权并立,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在经济上,我国出现了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状况。
【点评】:注意对时间轴的解读,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10.(单选题,1分)如图是11世纪中国政权并立形势图,其中B代表的政权是()
A.金
B.蒙古
C.辽
D.西夏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地图信息的解读。
【解答】:观察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东京),历史上成为北宋。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
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
故B代表的政权是辽。
故选:C。
【点评】:注意对地图的识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1.(单选题,1分)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D.重文轻武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解答】: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
朝重文轻武。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
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
12.(单选题,1分)岳飞统率“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岳家军”屡打胜仗
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金军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侵略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
岳飞赢得后人尊敬的主要原因是坚持抗金,精忠报国。
【解答】: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
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正义的战争。
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故“岳家军”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故选:B。
【点评】:理解和把握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单选题,1分)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现今又有了电子货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
A.江苏
B.四川
C.河南
D.陕西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纸币出现的相关史实,识记考点是做题关键。
【解答】: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交子,学生精准识记相关史实是做题的关键,整体难度不大。
14.(单选题,1分)《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下
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A.曹操
B.杨坚
C.魏征
D.赵匡胤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记述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资治通鉴》的体例和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
【解答】: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曹操生活在东汉,杨坚生活在
隋朝,魏征生活在唐朝,宋太祖赵匡胤生活在北宋,宋太祖不可能出现在《资治通鉴》,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15.(单选题,1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契丹
B.蒙古
C.元朝
D.清朝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解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元朝。
1271年,蒙古族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故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元朝。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6.(单选题,1分)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以二幅国家机构设置图示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图示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单选题,1分)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威望
B.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解答】: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
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单选题,1分)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
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
敢忘危负岁华”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抵御倭寇、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
故诗句中“危”是指东
南沿海倭患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