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42Vol.159曾志女(龙泉市大门第青瓷厂,浙江…龙泉…323000)摘 要:哥窑瓷纹的神奇性、天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为人们所称道。

文章结合作者对哥窑瓷的研究与感受,阐述了其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关键词:哥窑;开片;纹片美;特征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受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拟谈与之相对应的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第一,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

这是哥窑瓷表面的主要特征。

青瓷单色釉有时未免有点单调,适当的装饰点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

划刻、堆塑,古人都试过,而哥窑的天然开片极好地装点了瓷器外表。

哥窑瓷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这种自然开裂。

釉层外表开裂,但瓷胎、瓷骨浑然无损,且韵致盎然。

这种自然开片美,开创了陶瓷美学上无需装饰、却酷似书画,有梦幻般的千变万化、意味无穷。

在哥窑瓷器朴素大雅的自然开片美中,寓动于静,动静搭配,凸显了浑然天成的天然美,开一代瓷器天然装饰美的先河,在瓷器王国里独树一帜。

第二,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从稀罕度、时代性上来说,古代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的纹线就是奇迹。

哥窑以纹片著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纹线具体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元末明初的收藏家曹昭不仅对哥窑瓷极为欣赏,而且根据其纹片的不同,给其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还给这些形式极美的纹片取了传神的名字。

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

南宋修内司象鼻耳三足鼎哥窑的主要理论

南宋修内司象鼻耳三足鼎哥窑的主要理论

南宋修内司象鼻耳三足鼎哥窑的主要理论南宋修内司象鼻耳三足鼎哥窑的主要理论分析分类:传世南宋修内司象鼻耳三足鼎哥窑资料及相关知识传世哥窑器的主要特征:1.哥窑瓷不同于一般的瓷器,它的釉面开有大小不一、或密或疏的冰裂状纹片,网纹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故有“金丝铁线”之美名。

2.“哥窑的品种最多了,我这里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开片、什么样的器型都有。

”不过当时市场上所见的哥窑器,以明清后仿的居多,宋元哥窑非常罕见。

宋代哥窑不仅存世稀少,其做工也是历代哥窑之中最为精美的。

3.:“以前的胎,经过几百年下来,里面是干燥的,现在做出来的,含水量还很重。

”4. 宋代哥窑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可看到一粒粒如沙粒般的“流汗点”,因此肉眼看起来,呈亚光状态。

这是宋代独特的釉料和制作方法所造成的效果,后朝都无法仿造,因此明清的哥窑釉面多呈玻璃光,与宋代哥窑截然不同。

而现代仿造的哥窑器,常用酸或碱来腐蚀釉面,以弱化其光泽,但这么做也同时破坏了釉面的润度。

5.宋代哥窑最根本的特征是在于另外四处:亚光的釉面是其一;其二则是胎色。

宋代哥窑有陈泥胎(又称红胎)、铁胎(又称黑胎)和芝麻胎(灰中带黑点)三种。

如果观察宋代哥窑的残片或新缺口,便可发现这三种胎色之一。

其三是气泡。

由于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因此在放大镜下常可看到釉内的气泡形成“聚沫攒珠”般的效果。

现在人们也常以此来判断哥窑的真假。

然而游长兴说,真正的宋代哥窑,由于釉料特殊,反而看不到明显的气泡。

6.宋代哥窑上釉的手法也与众不同。

明清哥窑都是使用吹釉法上釉,而宋代则是用刷子刷釉,因此在其釉面可以隐约看到刷痕,而在瓷器口沿处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釉面接痕。

7.以下为弟窑官窑之评说并非南宋修内司哥窑之鉴定:(1)胎:官窑器物的胎质等别坚硬、精密,胎的颜色为深紫灰色。

(2)釉色:官窑瓷釉较厚,釉质细腻,釉面光润,有油光之感。

釉面上布满规则细小的开片纹,开片纹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大纹片颜色深,呈黑色,小的纹片颜色较浅,呈黄褐色,所以人们历来都把这种开片称为“金丝铁线”,釉色有灰青、粉青、翠青、米黄等,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的特征

哥窑的特征

哥窑的特征哥窑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

金丝铁线在古代还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金丝铁线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

在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

如果你们看过出窑,就会觉得非常神奇。

哥窑刚一出窑,釉面炸裂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一个瓷器能炸多长时间呢?能炸两年。

我买过一个新的哥窑瓶子搁在家里,夜深人静时,就能听见“嘣”一声,“嘣”一声,一直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

哥窑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要炸两年。

当它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搁入炭黑水,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以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

很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

所以就搁在那儿,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以后,会氧化成黄色。

金丝铁线因此而形成,它是时间造成的。

我们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没有黄线,它的烧造时间就很近。

那么,有黄线是不是就很古老?不一定。

现在有人能加速金线的氧化过程。

有人用几个月的时间,用烟熏制,强化它的氧化过程。

所以你看到金丝铁线全部完美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的。

金丝铁线的说法,并不是很久远的事,到了清代才有这样一说。

《处州府志》中载:“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 当时对哥窑的记载说它这种细小的开片冠绝当世。

哥窑的工艺,已经由原来的无法控制,到能够主动控制,这个过程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观的追求。

关于哥窑的开片,还有很多传说。

有一说是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造青瓷,各有成就。

哥哥忠厚,瓷器卖得好,弟弟顿生妒意,就抓了一把黏土搁在釉缸里,这样开窑后就会使釉面开裂。

本来开裂了是个缺陷,没想到被推到极高的地位,反而卖得更好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弟弟在开窑前往里泼水,使釉面炸裂。

这些实际都是一些外行的说法。

外行不知道烧造的工艺,这个工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断代宋代哥窑的鉴定

断代宋代哥窑的鉴定

断代宋代哥窑的鉴定古玩元素网带你进入古玩行!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瓷,是青瓷的一种。

最迟从元代起,哥窑已被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然而,这只是从文献意义对哥窑的一个定位。

从传世和出土的情况来看,也确见有实物留存。

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哥窑的确切窑址至今尚未找到,或者说尚未被确认。

一种说法是在龙泉大窑附近的溪口一带;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的凤凰山一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鱼耳炉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对龙泉的大窑一带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些有开片的黑胎青瓷器。

从而,引出两种意见:有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说的哥窑瓷,即所谓“琉田哥窑”;也有人说,这种制黑胎用的紫金土系由杭州运来,所做的应是仿官窑之作,而非哥瓷,哥瓷应是另有生产之处。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官哥不分”之说。

这种争议,一直到现在也未有定论。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对于哥窑的产生,也有种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即所谓章生一、章生二的哥、弟两窑之说。

仔细推敲,这种种传说,均有附会之嫌,不足为信。

总之,对于哥窑的发生,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不管哥窑的窑址尚待确认,还是哥窑的发生尚待研究,世问留存了不少宋代哥瓷以及后世仿宋哥瓷的实物,这却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重要的还不是前者,而是如何准确地去识别它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八方碗(底部)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儿个方面去进行鉴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

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

流落到民问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

因此,在收藏哥窑瓷上,千万要克服侥幸的拣漏思想,因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场儿乎可以说是无漏可拣的。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弦纹瓶(底部)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

哥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哥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哥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 哥窑瓷器概述
哥窑瓷器是宋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瓷器,后来也受到明清时期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为知名的一种瓷器,受到众多国内外藏家、收藏家的喜爱。

2 哥窑瓷器特点
哥窑瓷器以其特有颜色的釉料为主,以绿色、灰白色、青绿色、藏青色、淡蓝色等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历史风格特征。

哥窑釉色的特点是在底釉中掺入了微量的锡矿,令釉质坚硬,具有清晰的色泽和表面光泽,质地洁净,经久耐用。

而哥窑瓷胎里含锡量较高,由于吸收炉火,发生“雾盐花”,使哥窑瓷器物理性质与抗酸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3 哥窑瓷器鉴别方法
1.观看其外观,正规哥窑瓷器乳白度低,色泽呈绿灰色;
2.指贴法,正规哥窑瓷器具有自己特有的纹饰,指尖挤压之后,不会出现陶瓷脆碎的状况;
3.厚薄及烙印判断,正规哥窑瓷器厚度平均,弧度优良,烙印清晰,盛器中心点深,边缘部分浅;
4.发热燃烧,正规哥窑瓷器在燃烧时,发热过程中如有金属粉末出现,若没有,则可认为为哥窑瓷。

4 结语
以上是哥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哥窑瓷器以其靓丽的颜色和富有历史底蕴的瓷器,自古就以珍品和饰品的形式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

鉴别哥窑瓷器,除了要掌握上述四项方法之外,还要从专业的水准角度研究,以确保正确性。

哥窑四大鉴别要点:酥油光、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

哥窑四大鉴别要点:酥油光、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

哥窑四大鉴别要点:酥油光、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

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下哥窑的鉴别要点,酥油光、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成就了哥窑风靡千年的独特之美。

1|酥油光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酥油光,猛一看好像釉面“酥”了,其反光形成了散射。

从放大5倍左右的照片,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无数像小线虫大小的沟沟壑壑,但又不是酸碱腐蚀形成的斑坑的形态。

正是这种极细小的线沟,把光线折射形成了“酥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口盘故宫博物院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故宫博物馆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南宋哥窑米黄釉葵口碗(底刻乾隆御制诗)故宫博物馆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宋哥窑贯耳瓶,宁波大学御承堂美术馆陈列厦门金砖五国会议入选展品整器仿青铜器投壶造型,长颈,垂鼓腹,口沿堆塑对称贯耳。

足沿露黑胎,胎质坚实,内外通身满施米黄釉,釉质厚润犹如凝脂,满布“金丝铁线”,深浅两色交织,大小相间,富于变幻。

该瓶为哥窑贯耳瓶中难得一见之小器,却小中见大,尽显大气之美。

2|“金丝铁线”哥窑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哥窑局部,故宫博物馆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南宋哥窑米黄釉贯耳壶,故宫博物馆藏3|“聚沫攒珠”孙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

哥窑的釉质浓厚釉内气泡丰富,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其实,“聚沫攒珠”不是用放大镜来观察的,肉眼直接就能在瓷器上看到。

哥窑

哥窑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 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 头形足。里心有
哥窑青釉贯耳瓶
优人腹相此 美以部连瓶 。稳上的在 重下曲造 之呼线型 感应增上 。,加摹 通构了仿 身成口西 细视部周 碎觉力青 开上度铜 片的,礼 ,均与器 静衡扁。 穆,圆口 、给形耳
金丝铁线,又叫“鳝血”,是哥窑 另一大特色
由于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 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 ,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之后以墨 汁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就形成了金丝铁 线。
哥窑青釉弦纹瓶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 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 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
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是北 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
哥窑的来历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 弟各主窑事, 哥者称哥窑,为宋代 名窑之一。
紫口铁足是官窑的特征之一
缘足紫 部部口 分露铁 便胎足 泛部的 灰分形 紫呈成 色黑, ,色是 俗,因 称谓为 “之其 紫“胎 口铁骨 ”足含 。”铁 ;量 而高 有, 一在 层还 薄原 釉气 的氛 口下 ,
哥窑碗
纹深釉 。纹面 片布 呈满 黑细 色碎 ,的 浅开 纹片 片纹 呈, 黄深 色浅 ,不 俗一 称, “如 金网 丝如 铁织 线, ”
哥窑八方碗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 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胆式瓶
上瓶 宽小 下口 窄, 。长 颈 , 颈 下 渐 阔 , 最 长 径 在 近 足 部 , 圈 足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浅议哥窑瓷釉、瓷纹、瓷形之审美意蕴

浅议哥窑瓷釉、瓷纹、瓷形之审美意蕴

____________浅议哥窑瓷釉、瓷纹、 瓷形之审美意蕴郑旭东龙泉市天工青瓷【摘要I 哥窑瓷器的简洁、纯净、如玉之瓷色,及其莹润醇 厚的釉层,如水如月、如镜如饴的情调,展现出丰沛的人文意 韵,营造出素静、淡雅、明丽如水的人文意境。

哥窑瓷器的线 纹,如同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刻。

虚实相济,丰富曲折,细腻 造景,层层渲染,却又淡雅清新,恬静自然。

哥窑瓷器的型制就 是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的重要躯干。

哥窑瓷的器形,就 是创作者性情的写照。

哥窑瓷器的外形设计渗透着人性化、人情 化的因素。

【关键词】哥窑;瓷釉;瓷纹;瓷形观赏哥窑;认识哥窑;启智悟性,提升素养。

这是哥窑 瓷器鉴赏的三部曲。

本文就哥窑瓷瓷釉、瓷纹、瓷形的欣赏感 悟作简要表述。

一、哥窑瓷釉如水如月哥窑瓷器的简洁、纯净、如玉之瓷色,及其莹润醇厚的 釉层,如水如月、如镜如饴的情调,展现出丰沛的人文意韵, 营造出素静、淡雅、明丽如水的人文意境,充分满足人们的心 理感受。

瓷釉的柔和、嫩绿、纯洁之美,可以带给人舒适、愉 悦、温暖之感,而且可以注入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审美理想。

哥 窑瓷釉给人流水潺潺的美妙想象,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寻求静 美的心境,营造出虚无缥渺的空灵禅意。

在哥窑器的雅致与简 约中,彰显情韵,突出神韵。

哥窑瓷釉如茶,在淡绿与橙黄 中,浸透生命的意蕴与哲理,凉爽的感触,滋润的美德,飘逸 着人生真谛的馨香,让人品尝玩味,爱不释手。

哥窑瓷釉如 水,在凝结了美妙宁静的流淌,就好像我们留住了美好的时 光。

直把岁月凝成时光长河中一瓣恒久的心香,素素淡淡,一 尘不染。

流光静默无语,寂然不动,思想可以在静谧中自由奔 走,清新飘逸,款款清欢,淡淡韵味,洋溢着澄明的微笑。

瓷 釉非明月,直写清纯心。

哥窑瓷器的线纹,如青铜器纹、如唐草、如波纹、如缠 枝,如同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刻。

虚实相济,丰富曲折,细腻 造景,层层渲染,却又淡雅清新,恬静自然。

人们观赏纹片的 组合、线纹的交叉叠加,如牡丹、如菊花、如宝石的天然花 纹,激发人的想象力,启发人联想,让人感觉就像在洞穴时代 古人生活过的岩洞石壁上找到了朴素简洁的岩画,又像现代装 饰中突破性地打破常规,创造出变幻无穷的各种形态,传递着 哥窑瓷器创作者的感情符号。

宋瓷鉴赏:哥窑真解

宋瓷鉴赏:哥窑真解

宋瓷鉴赏:哥窑真解关于哥窑由于种种原因,给人的定论是“紫口铁足,攒珠聚沫,金丝铁线”三大特征。

另有一类胎色黑,开大片,单色线纹的或被误为官、哥不分,或被认为龙泉仿官。

具有金丝铁线特征的哥窑多地博物馆中皆有,但从未见于墓葬出土,因此此类哥窑被称为传世哥窑。

单色线纹的在龙泉窑址有出土,因此被称为龙泉哥窑。

传世哥窑曾被认为就是南宋时期建于杭州郊坛下的官窑产品,而龙泉哥窑是仿哥窑,时间上要晚一些。

以上这些说法见诸于大量的阐述哥窑的文章中,其实其中多有不符合历史真相之处,由此也给收藏者带来了困惑,甚至于误入迷津。

要还原历史真相首先要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我们不要去看抄来抄去的文章,先找到源头。

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哥窑的是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孔齐所著《至正直记》:“乙末冬在杭州时,市哥哥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这段话讲的是在元代时有人买了一个哥窑的焚香用鼎,由于看上去很新,虽然釉面莹润和以前的旧物类似,但总是有点疑心,因为哥窑和古官窑很像,难以辨别。

到明代,有个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

他写了一本《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文中讲了哥窑的出处以及制造者,同时指出龙泉和哥窑的区别。

这段文献中指出:1、哥窑创于南宋,有一位叫章生一的人所创。

2、哥窑色淡,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3、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所制类似南宋官窑,纯粹如美玉。

4、哥窑产地龙泉琉田窑。

这里所说到的章生二所烧造的应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龙泉窑,现存最漂亮的当数四川遂宁出土的的龙泉青瓷荷叶罐:这批出土器实证了章生二所烧造的龙泉窑绝对是纯粹美如玉。

平心而论遂宁出土的这批龙泉瓷可以说得上国内收藏的古瓷中的绝品。

带你了解各个时期哥窑的特征(建议收藏)

带你了解各个时期哥窑的特征(建议收藏)

带你了解各个时期哥窑的特征(建议收藏)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

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浙江“龙泉哥窑”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龙泉窑系的主要窑址多次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窑、溪口、金村的窑址,发现黑胎、白胎龙泉青瓷。

黑色胎质极薄,施青釉较厚,光泽莹润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不等的细丝片纹,亦发现有厚胎厚釉之器。

宋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哥窑器风格不同。

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

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

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

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不合适。

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传世宋哥窑瓷片的化验结果是,其化学成份与窑址出土的瓷片显然不同。

此后,对龙泉窑青瓷系的其它窑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类似的开片纹青瓷,于是又出现了它有可能、或就是宋哥窑的新论点。

哥窑之谜至今尚未解开,研究者各执一说,似乎都有道理。

学术问题的讨论应允许“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宋哥窑的独特风采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

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这几点学会后鉴定从此不求人(建议收藏)

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这几点学会后鉴定从此不求人(建议收藏)

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这几点学会后鉴定从此不求人(建议收藏)中国的锦绣河山,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阡陌交通,层层梯田,湖泊平滑如镜,江河九曲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若将这类瓷器上的纹片与之产生联想,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受怀古之幽思,叹妙瓷之精湛。

瓷器开片是有永恒艺术生命力的。

关键是藏家不要单纯追求其经济价值,应更多去发掘其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

关于瓷器的开片,有人讲是开五年,有人讲是开1甲子,最近还听到考古专家在发掘现场的观察,出土的1000前的汝瓷片,一周后还会开片。

一、瓷器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汝窑盘局部开片特征瓷器釉面开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胎釉收缩比不一致。

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

但聪明的匠人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慢慢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

官窑粉青釉凸弦纹三足樽(清宫旧藏)现代瓷器爱好者,把瓷器表面的纹路特征,叫做“开片”。

简单按照尺寸比例可分为“大开片”和“小开片”,按照工艺可分为自然开片和人为开片。

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带开片特征瓷器传世。

官窑粉青釉瓶(清宫旧藏)瓷器表面自然形成的开片,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

无论何种纹形,开片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在若隐若现之间。

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

钧窑乳钉洗瓷器日久经年形成的开片是具有其艺术生命力的。

正是因为文人雅士对这种“缺陷”产生的高级美的欣赏,才形成了一脉经久不衰的瓷器开片艺术。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二、常见的瓷器开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介绍:(注:这些对开片纹理形容词的描述各自认知不一,仅供参考)瓷器开片种类:虽然古陶瓷多数的窑口和相当部分的品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开片现象,多数是被看作烧造缺陷对待的。

宋哥窑真品特征详解

宋哥窑真品特征详解

宋哥窑真品特征详解
金代哥窑米黄釉贯耳瓶
1.胎质不是瓷胎,胎色呈土黄色。

手敲器物的器声似紫砂器声。

2.釉质纯净莹润,釉色为半透明如乳状的米色(浅白色),釉面不平,釉面任何地方均有皱纹,皱纹产生柔和的酥光宝晕。

3.釉面有少量的微细棕眼(高倍镜才能发现),孔洞较深,洞口为缩口并常带黑色。

4.釉中气泡少,气泡少有亮光,因釉层浓厚气泡不易冲岀釉面。

5.釉极厚,内外釉的厚度相当于胎骨的厚度。

6.金丝铁线只有一种开片形态,就是自然大开片中有细开片呈网状(鱼子),黑线只与黑线相交,红线周围的直线与黑线相交。

7.大开片纹线呈黑色(殷红色,线两边约带黑色),细开片纹线呈红色(线两边为淡黄色)。

8.黑色、红色纹线均呈浆状,这种色浆是从釉质中溢岀釉面且平齐,釉面没有开片纹线的任何间隙或裂缝。

9.造型多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而且多以棱形器为主。

宋哥窑贯耳尊
宋哥窑鱼耳炉
10.器物内外釉中的开片色彩和形态相同。

11.器物内壁底部有缩釉现象。

12.器物造形精致釉面莹泽如新。

13.器物圈足处的釉处理规正整齐,放在台上见不到露胎的圈足。

14.器物的圈足与口沿多以椭圆形造形。

15.器物体重,上手有沉重感。

16.器型多为手工琢器,圆器较少。

17.手摸釉面较光滑,感觉不到开片纹的存在。

18.器物没有紫口铁足现象。

19.釉中没有聚沫攒珠现象。

20.黑色开片的边最多达七个边并形成大片。

中国宋代哥窑:冰裂的断纹之美

中国宋代哥窑:冰裂的断纹之美

中国宋代哥窑:冰裂的断纹之美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器表的纹片闻名于天下,同时又有紫口铁足之说。

因其文献记载欠缺,遗址尚未发现和传世作品较少成为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谜。

近日,故宫研究院成立六所,陶瓷研究所将在近两年展开对哥窑瓷器的研究,传奇而又珍贵的哥窑瓷也即将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窑的概况和历史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器表的纹片闻名于天下.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孔齐的《至正直记》明代《宣德鼎彝谱》陆深《春风堂随笔》等,具有过对哥窑的描述和记载。

也产生了许多歌谣的传说。

哥窑特点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釉属无光釉,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开片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

专家揭秘哥窑瓷1 哥窑细话:千古之谜乃千古之冤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的陶瓷史上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然而,哥窑遗址的所在,一直未能被破解。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认为,宋哥窑的产地就应该在龙泉,一些出土的龙泉黒胎的烧造历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而且,他认为,哥窑本来是清楚的,是人们把“传世哥窑”和“哥窑”的概念混淆了,才产生了所谓的“千古之谜”,这种“千古之谜”,可谓“千古奇冤”。

2 哥窑迷踪:混进官窑的哥窑瓷既然龙泉烧造的黑胎青瓷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哥窑产品,那这些产品到哪儿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除了现在两岸故宫等哥窑产品中有部分为真正的宋哥窑产品外,也有部分产品已被人为归入官窑产品中。

”因为在中国陶瓷史上,一讲到官窑和哥窑的时候,总提到“官哥不分”,元代孔齐的笔记中更是用到了哥窑“绝类古官窑”的描写,所以官哥窑烦人瓷器分类上并不是那么完全准确。

元代哥釉特征

元代哥釉特征

元代哥釉特征
元代哥釉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烧制工艺和装饰技法,具有独特的特征和美感。

以下将从釉色、釉面、纹饰和工艺四个方面来介绍元代哥釉的特征。

一、釉色
元代哥釉的釉色以青绿色为主,呈现出明亮而清新的绿色调。

这种独特的釉色源于烧制过程中的还原气氛,使得铜矾化合物在高温下还原为二氧化铜,进而形成了青绿色的釉色。

这种釉色在元代哥釉中十分常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二、釉面
元代哥釉的釉面光滑细腻,具有一定的光泽。

这是因为烧制时,陶瓷器物表面的釉料在高温下熔化成液体,然后经过冷却和凝固形成釉面。

元代哥釉的釉面质地均匀,没有明显的气泡和瑕疵,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三、纹饰
元代哥釉的纹饰多样,常见的有刻花、贴花和浮雕等。

刻花是在器物表面刻上各种花纹和纹饰,贴花是将事先制作好的花饰贴在器物上,浮雕则是将花饰从器物表面凸起。

这些纹饰形式各异,图案精美,富有装饰性,给人一种华丽而繁复的感觉。

四、工艺
元代哥釉的烧制工艺相对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是选材,选择合适的陶土制作陶瓷器物;然后是成型,将陶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接下来是上釉,将釉料涂抹在器物表面;最后是烧制,将上釉的器物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瓷器的质量和釉色。

元代哥釉具有独特的特征。

其釉色青绿明亮,釉面光滑细腻,纹饰多样精美,工艺精细繁琐。

这些特点使得元代哥釉成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瑰宝,展示出了元代时期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通过对元代哥釉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魅力。

天成极致:宋代哥窑鉴赏

天成极致:宋代哥窑鉴赏

天成极致:宋代哥窑鉴赏天成极致:宋代哥窑鉴赏收藏内参2016-11-06收藏虽无捷径,但给您一点点建议或参考,也许可让您少走些弯道!天成极致:宋代哥窑鉴赏漫谈对于高等级艺术的美,有时候,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就是用最美的文字去描述,也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当我们面对宋代哥窑瓷器,这种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宋代哥窑瓷器天成的极致之美,让古今千年多少人为之梦寐。

玩古陶瓷的人都清楚,宋代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仿制宋代哥窑瓷器。

这足以说明,历代君王与百姓都非常敬仰和喜欢天成极致的宋代哥瓷。

然而,宋代哥窑与北宋官窑一样,文献记载不详,而且迄今未发现窑址,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这给宋代哥窑蒙上一层传奇迷漫的色彩,也给我们研究学习带来了难度。

下面是几段目前能找到的有关宋代哥窑的文献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

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

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

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

特征为师话哥窑

特征为师话哥窑

特征为师话哥窑先从如下这段经典文献说起。

笔者在《拂开迷雾是真实——再议龙泉县窑、哥窑、官窑、内窑》一文破译了南宋时期的叶寊的《坦斋笔衡》是赝本,而顾文荐所撰的《负暄杂录》才是原本,并被元人陶宗仪收录于《说郛》中:“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

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该原文被叶寊改动了两处,计四个字,一处是将“徽宗”改为“故京”,另一处改动是将“宣政”改为“政和”。

叶寊为何这样改动?看他的改动效果就知道了。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中的故京是汴京,由此易给人两重误解,一是官窑是在汴京。

二是“置窑于修内司”是在临安新建窑。

而此语境下“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如此要素句居然与整篇内容都无关了,成为没有必要存在的鸡肋句,这就是整篇文字的最大的疑点,成为千古疑案。

叶寊的“故京”论,成为了后来演变为“汴京官窑”的始作俑者,说明叶寊根本不知官窑在何处。

而顾文荐的原文中“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则不然,是指由修内司接管已有的龙泉县的官窑。

通读全篇则有一气哈成的气势,从龙泉县窑,到自置官窑,再到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环环相扣,逻辑十分清晰。

原倍受争议的“本朝”、“遂命”、“京师”与“徽宗”在语言逻辑关系达到天衣无缝,完全没有了歧义。

而“宣政”的提法曾被当代学术界认为是不应有之错,居然整个学界唯《坦斋笔衡》马首是瞻,都放弃了对《负暄杂录》撰本的深入研究。

其实,宣政并非是颠倒年序之误,而是在强调官窑烧造时间是倾向于在宣和,并也不排除始于政和之意。

原文中并没有谈到哥窑。

但另置官窑后,龙泉县窑仍还在那里!那么该窑可能就是由月白釉转为专烧制哥窑的窑。

原来瓷器开片这么讲究,以汝窑、哥窑为例

原来瓷器开片这么讲究,以汝窑、哥窑为例

原来瓷器开片这么讲究,以汝窑、哥窑为例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汝瓷开片的呢?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冷却的过程中产生力的作用形成的,瓷器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中的一种缺陷,但在人们掌握开片的原理和规律后,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把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

这里总结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自然开片,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器物表面也会发生伸缩变化,釉层慢慢内裂,由于釉面的胎体膨胀系数不同,表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开片纹理现象,或呈鱼鳞纹亦或蟹爪纹。

但是无论呈现什么纹理,这都和汝窑瓷器的内部结构无关,不会改变胎体的完好程度,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胎上,仅仅是呈现在釉面上而已。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

另一种是人为新仿器物开片,早在宋代,就有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人为开片的先例,并且以生产开片瓷器闻名业界。

哥窑的制瓷工匠发现将精心淘练的细瓷土中加入配好的料子,瓷器入窑烧造后就会开片,并且可以根据加入配料的多少来控制开片的大小。

而汝窑瓷器的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

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

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

入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

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片都在胚胎里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件开片瓷器。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哥窑调研报告

哥窑调研报告

哥窑调研报告
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窑瓷之一。

哥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其制作历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较长。

哥窑的特点之一是其瓷胎质地的特殊之处。

哥窑的胎质介于瓷和陶之间,既带有瓷的质感,又有陶瓷的温润感。

这种特殊的质感使得哥窑的陶瓷作品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也是哥窑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此外,哥窑的釉色也是其独特之处。

哥窑的釉色以绿色和蓝色为主,有一种独特的青翠感。

这种釉色的产生是通过高温下釉料与胎质融合所形成的,使得陶瓷作品呈现出一种富有自然之美的色调。

哥窑的形制也是其独特之处。

哥窑的造型多样,有碗、盏、瓶、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形制,都展现出哥窑的独特韵味。

同时,哥窑还常常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如哥窑的壁上常常饰有青花纹饰,以增加陶瓷作品的观赏性。

哥窑的工艺技术在古代享有盛誉,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窑的成功制作对于窑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哥窑制作的复杂性也对后来的陶瓷制作技术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尽管哥窑在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但其影响却长久地存在着。


窑的造型和工艺一直在后世的陶瓷制作中有所体现,历经千年的时间,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与青睐。

总之,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重要窑瓷,具有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质感。

哥窑的特点使其成为古代陶瓷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作者:曾志女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2期
摘要:哥窑瓷纹的神奇性、天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为人们所称道。

文章结合作者对哥窑瓷的研究与感受,阐述了其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关键词:哥窑;开片;纹片美;特征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受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遺产。

本文拟谈与之相对应的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第一,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

这是哥窑瓷表面的主要特征。

青瓷单色釉有时未免有点单调,适当的装饰点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

划刻、堆塑,古人都试过,而哥窑的天然开片极好地装点了瓷器外表。

哥窑瓷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这种自然开裂。

釉层外表开裂,但瓷胎、瓷骨浑然无损,且韵致盎然。

这种自然开片美,开创了陶瓷美学上无需装饰、却酷似书画,有梦幻般的千变万化、意味无穷。

在哥窑瓷器朴素大雅的自然开片美中,寓动于静,动静搭配,凸显了浑然天成的天然美,开一代瓷器天然装饰美的先河,在瓷器王国里独树一帜。

第二,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从稀罕度、时代性上来说,古代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的纹线就是奇迹。

哥窑以纹片著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纹线具体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元末明初的收藏家曹昭不仅对哥窑瓷极为欣赏,而且根据其纹片的不同,给其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还给这些形式极美的纹片取了传神的名字。

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

小开片瓷器和极小开片瓷器的开片面积大小相对较均匀。

民间对极小开片的哥窑器称百圾碎,或“鱼子纹”“金丝铁线”“冰裂纹”“鳝血纹”“蚯蚓纹”“鱼子纹”“蟹爪纹”等。

这些生动美妙的名字里包含了瓷器生动的形式美和人们对其的喜爱之情。

这些形式极为简洁单纯的线纹,构成绝美的艺术,使人钟情于斯,寄情于此。

它是金木水火土协奏曲和谐演奏出的形式美杰作,既如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第三,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观赏哥窑瓷,如读花海。

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起点,那么花开的顺序,一朵一朵,一片一片,似乎并不栖身于一个枝干,并不生长在一片丛林之间。

它们盛开在一个浩瀚的海洋,就像人们生活在人山人海的大千世界之中,各自芬芳,竞相争艳。

每一个瓷片有自己独特的高雅、纯洁和脱俗的形态,又有共同的相互迎合的粘性和瓷性特征。

似花海的花枝,各举一束花,各表一种意,但又是各显娇妍,仪态万方。

观赏哥窑瓷,如品历史。

哥窑开片百家争鸣,各成其美,构成一部浩瀚诗篇,并载入光辉的史册。

那些纵横交错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想起许多失败与成功的故事,历尽风霜的大地上开满了干涸的裂口,那些道路上却始终燃烧着传承不息的文明探索之火、奋斗之火,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梦想,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哥窑的裂纹中我们看到了从河姆渡到良渚文化,甚至唐、宋、元、明、清的点点滴滴。

历史的变迁,祖国山河的春来夏往,人民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陆上绵延生息。

哥窑开片,如同时光隧道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哥窑瓷似清流雅士的杰作逸品,有达官显要的风雅潇洒;有东晋“书圣”王羲之那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研诸体而冶于一炉的大家风范;更有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笔会”那些“曲水流觞”的派对情景。

瓷纹中那些结体遒美、疏密有致、骨格清秀的书画,笔笔精妙,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其章法自然巧妙,尺幅间蕴含着丰裕的艺术意蕴,无论横斜钩折点捺,处处极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