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揭示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
现实;抒发失意、苦闷之情。
3、怎样理解“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几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实是反语,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辜遭贬 谪的激愤;“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前文的“恬然自安”形成 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又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 的弹奏技艺。
其他作品:《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
行》《忆江南》《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 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州司马。这年秋天,作者于浔
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
此作诗。
◆《琵琶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聆听白居易笔下《琵琶行》(并序) 中琵琶女的深情演奏,思考为什么会令一代诗人潸然泪下?
第一 课时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 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文 学上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篇感叹时事、反
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以讽刺诗最为有名, 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 魔”“诗王”之称。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说“我多么想看看阳光以及世 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呀!”于是莫扎特用小提琴为盲人拉了一首 曲子,盲人激动地流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 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最后他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 了人世;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之后,热泪盈眶地说:“我触摸到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为什么美妙的音乐总是能带给人以美妙的想象,使人潸然泪下, 引起强烈的共鸣呢?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叠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使诗句增加了音 乐性和节奏感。 (4)叙议结合。曲中含情,妙语点睛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 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1.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 茫,思之感伤 2.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 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3.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 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4.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 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5.风物的感伤—盆浦江口,风清月寒, 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主
旨
本诗的主旨——抒发了被贬谪的悲苦心情, 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
拓
展 诗中对“月”有 多次描写,请找 出来并尝试赏析, 写出你的见解。
文
体 知 识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歌”
是旧诗的一种体裁;“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
性质的歌辞。二者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
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
七言古诗体裁。 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兵车行》、《长恨歌》《短歌行》都是
歌行体。
第二 课时
学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
习 目
2、学习本文音乐描写的手法,培养联想和
标 想象的能力。
3、把握诗歌内涵,领会诗歌主旨。
诵 读 感 知
感 知 形 象
人 艳压群芳
生 前
艺压京城 京城名倡 人妒人捧
期 年年欢笑
人 年老色衰 生 门前冷落 后 委身商人 商妇 期 独守空船
昔日
如今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从小序来看,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
合 长安歌伎邂逅,被其琵琶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作 2、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探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
究 故事概况。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
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
读
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小 序
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
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人物 琵琶当 女年
如 今 白居当 易年 如 今
对
比
悲剧情感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 倡 商 妇
怨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 官 谪 官 恨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赏 听 音 乐
(1)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 “如急雨”“如私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琵琶曲调粗重、轻细。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侧面描写、景物烘托:
现实;抒发失意、苦闷之情。
3、怎样理解“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几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实是反语,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辜遭贬 谪的激愤;“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前文的“恬然自安”形成 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又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 的弹奏技艺。
其他作品:《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
行》《忆江南》《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 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州司马。这年秋天,作者于浔
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
此作诗。
◆《琵琶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聆听白居易笔下《琵琶行》(并序) 中琵琶女的深情演奏,思考为什么会令一代诗人潸然泪下?
第一 课时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 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文 学上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篇感叹时事、反
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以讽刺诗最为有名, 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 魔”“诗王”之称。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说“我多么想看看阳光以及世 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呀!”于是莫扎特用小提琴为盲人拉了一首 曲子,盲人激动地流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 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最后他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 了人世;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之后,热泪盈眶地说:“我触摸到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为什么美妙的音乐总是能带给人以美妙的想象,使人潸然泪下, 引起强烈的共鸣呢?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叠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使诗句增加了音 乐性和节奏感。 (4)叙议结合。曲中含情,妙语点睛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 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1.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 茫,思之感伤 2.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 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3.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 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4.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 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5.风物的感伤—盆浦江口,风清月寒, 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主
旨
本诗的主旨——抒发了被贬谪的悲苦心情, 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
拓
展 诗中对“月”有 多次描写,请找 出来并尝试赏析, 写出你的见解。
文
体 知 识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歌”
是旧诗的一种体裁;“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
性质的歌辞。二者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
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
七言古诗体裁。 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兵车行》、《长恨歌》《短歌行》都是
歌行体。
第二 课时
学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
习 目
2、学习本文音乐描写的手法,培养联想和
标 想象的能力。
3、把握诗歌内涵,领会诗歌主旨。
诵 读 感 知
感 知 形 象
人 艳压群芳
生 前
艺压京城 京城名倡 人妒人捧
期 年年欢笑
人 年老色衰 生 门前冷落 后 委身商人 商妇 期 独守空船
昔日
如今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从小序来看,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
合 长安歌伎邂逅,被其琵琶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作 2、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探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
究 故事概况。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
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
读
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小 序
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
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人物 琵琶当 女年
如 今 白居当 易年 如 今
对
比
悲剧情感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 倡 商 妇
怨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 官 谪 官 恨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赏 听 音 乐
(1)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 “如急雨”“如私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琵琶曲调粗重、轻细。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侧面描写、景物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