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过程( )
A.物理演化
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3.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B,2选D,3选C。

第1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第2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

第3题,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在古生代末期,结合图甲的图例判定为③。

阅读一幅学生考察时绘制的青藏高原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5.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 )
A.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变化
B.海洋环境比较稳定
C.陆地环境比较稳定
D.由陆地环境向海洋环境的变化
【解析】4选A,5选A。

第4题,化石形成的岩层为沉积岩。

第5题,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2016·烟台模拟)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中生代地层中存在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根据图中化石,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解析】6选D,7选B。

第6题,裸子植物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地层。

第7题,生物进化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即从低级到高级演变。

(2015·武汉模拟)下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变化过程。

(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

)回答8、9题。

8.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丁
9.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8选D,9选B。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洪峰的作用。

从图中可看出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逐渐减少,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所以图丁时期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故正确答案为D。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越来越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植被越来越少,使得其涵养水源、调节洪峰的作用减弱。

这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0、11题。

10.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11.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10选B,11选C。

第10题,根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判断出Ⅲ为气温曲线;根据由森林-草原-荒漠降水递减的规律,判断Ⅰ为降水曲线;根据草原或荒漠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规律,判断Ⅱ为蒸发量曲线。

第11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甲降水大于丁,气温低于丁;乙风化壳厚度大于丙是因为乙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处在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处在苔原带,风化壳的厚度刚果盆地总体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处在荒漠带,恒河平原处在热带森林带,风化壳的厚度伊朗高原总体小于恒河平原。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30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

第(3)题,题(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题(2)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

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图中罗布泊湖岸线的变化反映出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故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逐渐降低。

第(2)题,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不同,这虽然是沉积现象的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

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