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发布时间 2003-3-18 作者鞠曦一、 中医学的哲学问题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 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 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 输入中国。
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 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 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
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全面否定, 数典忘祖、 思想浅薄、 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 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
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 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 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
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 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 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 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
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 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
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 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 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
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 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
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 辙。
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 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
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 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 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
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
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 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 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 的统一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 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 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 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 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
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 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 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 就应在 《周易》 、 《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 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 路, 所以,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 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
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
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 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 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 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 ──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 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 ──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
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
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 ──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
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 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
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 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
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 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 限定。
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 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 ──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 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
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 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 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 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 国文化的基本规律。
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 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 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 式的统一。
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
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 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 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
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 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 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 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 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 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 《易
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 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 谓医易相通是也。
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 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 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 《易经》 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
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 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 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 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 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
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 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 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
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 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 秋, 论世间事迹, 褒君子, 贬小人, 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
《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
……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 · 辞》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概医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体, 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 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
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 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 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
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
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
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
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
保性命者,医道也。
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
《章虚谷《医门棒喝· 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 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
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 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糯 咭谎 庖谎芯渴且浴兑拙 椭幸窖 У 恼苎 嘉 纷栽诘恼苎 摹?>笔者以形而
嘉 某信岛屯贫 ú ⒁酝饣 男问讲
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
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 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 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 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
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
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
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 《周易》 的道器之论之承诺, 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 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 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
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 题。
二、医易相通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医易相通作为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
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 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
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 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 学内涵。
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 质。
《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 哲学思维。
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 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
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 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 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 ── 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 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 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 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 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
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 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 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 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 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 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 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 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 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
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 中国的 《周易》 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
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 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 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
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
但是, 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 却令人倍感失望, 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
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 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 哲学。
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 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
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 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
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 《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 中国文化的基石。
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 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
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 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
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
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成人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
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
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
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
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
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
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
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
他说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
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
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
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
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皇常上Я舜砉舜松H辉蛞讲豢梢晕抟祝撞豢梢晕抟剑枘芗蚨兄蛞字浠龊跆欤街擞糜珊跷摇!?>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
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总结前人在医易相通方面的研究,应当认为《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是重大的。
《周易》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
而在当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气功理论成功的运用易理,可以作为医易相通最好说明。
以当代的哲学观推定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必然要求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次分析《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
《周易》的阴阳之论表明,阴阳之道是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并由主体承诺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体是时空的阴阳变化生成的存在。
阴阳之道的推定是主体所能发现本体存在之为存在的基本方式。
就本体而言,《易传》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阴阳能对人体的存在发生生命的本质性作用是因为时空的本体性,而这种本体性作用与主体性方式的正确统一,是在主体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产生的正确推定。
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命题承诺和推定。
人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是属于《周易》哲学推定的哪一种形式呢?人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也必须给预回答的主体论哲学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问题。
但在《周易》哲学中,是不作为问题的,因为结论已经内化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承诺之中。
所以。
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论承诺而言,《周易》对这一问题没有作出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