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艺术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大海》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奏、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音乐的美感,由此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和向往。

2.通过对《海上的早晨到中午》、《小溪、河流、大海》等作品的欣赏,感受与想象作者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并熟记音乐主题片段;满怀深情地唱好《鼓浪屿之波》;通过一组创造性实践活动,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大自然的景色。

3.了解德彪西、门德尔松的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海上的早晨到中午》
1.内容介绍:
选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中的第一乐章。

《大海》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

序奏部表现黎明前的海洋。

一开始,低音提琴的持续音,定音鼓轻轻的、持续不断的震音、竖琴的轻弱音响,使人联想到晨雾笼罩着的无垠的大海所特有的那种混沌、迷蒙的色彩,联想到透过昏暗雾霭的模糊的初明。

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奏出的轻弱绵长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渐渐展开的黎明。

大海仿佛显露出沉思般的暗蓝的色彩,弥漫在海面上的浓雾在初露的晨曦中轻轻地散开。

进入主要部分后,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第一主题,由五声音调组成,仿佛海风亲昵地吹拂着渐渐苏醒的波涛。

随着乐曲的发展,一支支动人的旋律相继出现,但又仿佛不时被风浪卷走那样断断续续。

乐曲多变的色彩和音响透明度,使人联想到阳光照射下变幻不定的海洋景色,波光潋滟的海面,和大海浩瀚而无穷尽的活力。

紧接着,乐曲又呈示出浑厚的音响,表现出海洋蕴涵着的巨大生命力。

经过木管发展后,乐队仿佛从远出奏起了序奏部的主题,接着,在重现第一主题时,乐队加强了音响,使人联想到中午那辉煌灿烂的阳光和大海磅礴的气势。

最后,在充满力量的音响中结束。

2.教学建议:
(1)印象派的乐风出自印象派画风,欣赏时可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这一流派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一下对照。

第四课插图就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

(2)作“印象画”练习。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听音乐时,头脑里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画
面”(可以口述),然后由同学们自己(或小组)进行作画(色块或抽象的线条等抽象性画面),
教师无须去评价他们的优劣,只要他们自圆其说,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即可。

(二)歌唱:
《鼓浪屿之波》
1.歌曲分析:
创作于1981年,表现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的迫切愿望。

歌曲为大调式,4/4拍,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结构方整,音区较低,旋律微微高低起伏,自然、朴实而流畅,第二乐段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激动、急切的心情,然后又回落。

“我渴望”两句,用了近似口语的朗诵音调,犹如发自内心的呼唤,最后落到低音,深沉而真挚,感人肺腑。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的一个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日光岩——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基隆港——台湾的港口,与鼓浪屿遥遥相对。

2.教学建议:
(1)可用《大海啊!故乡》等熟悉的歌曲作导入。

(2)演唱速度不宜太慢。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
《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程》
1.内容介绍:序曲的标题取自德国诗人歌德的两首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短诗——“平
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程”两首诗作意译如下:
《平静的海洋》
风平浪静,
大海在沉睡,
忧虑的船夫,
凝望着如镜的海水。

四周纹丝不动,
像死一般寂静,
海天一望无际,
水面一波不兴。

《幸福的航程》:
雾幔消散,天空蔚蓝,而风神,
也松开他的羁绊。

海上和风阵阵,
船夫抖擞精神,
快些吧,快些吧!
海水让开路,
远方已临近
看!——那边就是大陆。

以上两首诗,贝多芬与舒伯特都曾为它(们)写过歌曲。

门德尔松的这首序曲,以这两首对比性的短诗为依据,乐曲相应扩展的慢速引子(Adagio),标有“平静的海洋”的字样而随后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快速度音乐(Molto Allegro Vivace),则反映“幸福的航程”的内容。

但是门德尔松在描绘像死一般的寂静和船夫的忧虑,以及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起先停滞不前,后来,迎风疾驰的情景时,主要是反映人们在这水平如镜的海面航行中所获得的印象,而且看来因他15岁时在罗斯托克附近疗养地时对波罗的海的印象密切相关。

序曲的两段音乐同样贯穿着统一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引子的音乐所描写的海洋是肃穆而静谧的,人们的心情同样是敬和高尚的。

在这段引子中,可以听到像管风琴奏出的圣咏一样的音响,而在各种乐器间传递的时断时续。

简短音型,宛如平静的海面上的微波闪耀。

最后,长笛的独奏音型的呈现,则像孤单的海鸟鸣叫。

但是一会儿,清晨的微风吹来了。

船上的人们愉快地活动起来。

阵风鼓满船帆,船在中疾驰——引子转入快板后,从弦乐器组深处升起一急速的乐句,它溅出的浪花遍及整个乐队,使音响不断地增强,终于序曲的第一主题出现了。

起先,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音响轻微,只是弦乐器组有一些大声呼喊的短句同它构成有趣的对照,后来。

当全乐队复奏这一主题时,就显得十分饱满有力。

主题陈述的过程中,特别是转入连接段时,在那像被船劈开的海面上形成的浪潮拍击的背景上,又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它的旋律进行的特点,近似第一主题,依然是统一情绪的反映。

第二主题更安详、明朗而欢愉,由大提琴用温暖的音色奏出,它那流畅如歌、进行在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是很典型的。

这支旋律写出后,一直成为门德尔松家里迎接宾客亲友的一支乐曲。

在呈示部的小结尾,第二主题那心挚意诚的旋律为表示祝贺的军号合奏声所替代。

在发展部中,前面那些主题的片段轻轻闪现,其中一度色彩转暗,情绪显得有些紧张,这使人想到风暴和暗礁,急流和漩涡,明朗的曲调也变成不安的呼喊。

但是,一转瞬音乐就又恢复到原来晴空无云的景象。

序曲的再现部开始时,独奏单簧管从远处奏出第二主题如歌的旋律,随后才是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相继再现,到处充满欢乐雀跃的巨响。

幸福的航程临近结束时,已经可以看见目的地的口岸了。

全曲尾声的军号合奏,表示对逐渐临近的船只的祝贺和欢迎,全乐队的音响像凯旋一般;结束整首乐曲的最后一瞬间,情绪同序曲开始时一样,静谧而肃穆。

2.教学建议:
(1)因为是由诗生乐,同学们可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体验音乐是怎样用自己的语汇去表现诗歌的内涵的。

(2)可以边朗诵边配些音乐,不过诗短乐长,要注意两者意境的吻合,也就是诗歌的朗诵是时断时续的。

(3)可以在欣赏时配上合适的风景画或有关大海的影象,形成诗、画、乐各种艺术的默契配合。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教法建议:
(1)三拍子是一种动感性韵律。

在音乐中常常表现流动的河水与流畅的舞姿。

这里,为突出海洋的波浪起伏,吹奏时要特别注意3/4的节拍感。

做到强弱分明,气息连贯,语汇流畅。

(2)吹奏乐器为口风琴,可以完成二个声部,由于指法编排上的要求,最好不要分声部吹奏;若吹奏乐器为口琴,则可以由不同学生完成不同声部,待吹熟了再进行合奏。

(3)四个乐句中有三个乐句句末四长音,吹奏时一定要运用好气息。

题(二):《帆》
1.内容介绍:
莱蒙托夫(1814—1841)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优秀诗人,是俄国诗坛上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颗璀璨之星。

他在青年时期的诗歌都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性质,而晚年的抒情诗中更多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苦思,充满了忧郁与孤独感。

他的创作表现了对自由与爱渴望的主题,发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

他除了诗歌天才外,还具有惊人的绘画和音乐天才,他是列宁喜爱的作家之一。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作者塑造了漂浮大海,祈求风暴的孤帆形象,是诗人寂寞、孤独及叛逆性格的写照。

这首诗艺术技巧丰富,特别是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显示了诗人的才能。

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寥寥无几。

”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在这个背景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汹涌的海面上奋力波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在祈求风暴,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都”。

表现
了作者孤独倔强与不屈的追求。

(顾蕴英、占继军)
2.教学建议:
(1)根据诗意,所选音乐最好是有情绪上的对比的。

(2)以点带面,用音乐课中所学的本领为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艺汇演的朗诵节目进行配乐。

题(三):
《乘风破浪圆舞曲》
1.内容介绍:
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在波涛上圆舞曲》、《在波浪上圆舞曲》。

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作于1891年。

原为钢琴曲。

题献给阿尔法罗夫人。

同年在庆祝阿尔法罗夫人教名日的聚会上,由作者首次演奏。

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口琴独奏曲等。

以管弦乐曲最为流行。

本曲受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作品的明显影响,但却表现了与大海没有缘分的维也纳作曲家们所无法表现的大海般宽广舒畅的气势和情绪。

乐曲由引子、两首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

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乐曲立即奏出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

这一波浪起伏般流动的旋律,和着轻松而带有动感的三拍子节奏,仿佛把人带上鼓满风帆船,随着大海的波涛起伏滑行的小船,那船头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

这一旋律构成了乐曲的灵魂,使整个乐曲充满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情绪;第二小圆舞曲转为E大调,采用频繁的切分节奏。

开头的主题曲调轻柔舒展,犹如小船上的人们在讴歌着生活和自然;接着乐曲往下属方向依次转向G大调、C大调。

最后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并在温和甜美的尾声中结束。

2.教学建议:
(1)舞蹈不求复杂、漂亮、精确,但求流畅而富有韵律。

(2)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以操代舞,踏出三拍子的节奏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